拨开历史迷雾:AK47是否承袭Stg44?(下)

2014-04-11 19:11东戎明光
轻兵器 2014年7期
关键词:准星枪机弹匣

东戎+明光

AK47与Stg44结构比照

判断两种枪械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仅靠外形来辨别显然不够严谨,更重要的是比较武器的自动原理、结构布局和细节设计,这些要素就是枪械的“DNA”,是枪械的本质。那么,考证AK47与Stg44之间的关联抑或不同,就对这两支枪的“内核”作一全方位剖视对比吧。

自动机构及原理

Stg44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式,因此活塞杆与枪机框连成一体,随枪机框往复运动。最初的MKb42(H)机匣拉机柄槽是非贯通式,而拉机柄与枪机框是分离的,分解枪机时需要先取下拉机柄。后期型Stg44拉机柄槽贯通于整个机匣,拉机柄压铆在枪机框左侧,可以整体随枪机框取下,操作更加迅速,加工工艺性更好。Stg44枪机框尾端有用于与复进簧连接的一个加长部分,其上设有给击锤头部让位的一个通槽,为了使击锤能打击到枪机心内的击针,枪机框前部还有一个击针推杆。其复进簧设置在枪机框后下部,与枪管轴线同心,但与活塞轴线有一定距离,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复进簧力作用在枪管轴线上,复进力矩较小,供弹比较可靠,缺点是活塞开始推动枪机框后坐时,会产生一定的翻转力矩,影响射击精度。

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的AK系列则采用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因此在闭锁方式上与Stg44有着本质的区别。AK的枪机回转闭锁机构利用枪机框前部下方的螺旋槽,与枪机头部的开闭锁突起配合,使枪机旋转完成开闭锁动作。在设计上,AK的枪机闭锁面为微螺距螺旋面,与枪机框配合,有效地解决了开闭锁过程中的“楔紧”现象,开闭锁所需力量小,即使有一定污染,也不会因“楔紧”而导致可靠性降低。而Stg44利用斜面控制枪机尾端偏移闭锁的设计有一定的“楔紧”现象,有污物时易出现开闭锁故障。

从自动原理上来看,几种AK46都采用活塞短行程自动原理,枪机框较短,活塞不与枪机框相连,而1947年以后的各种试验型AK47均采用活塞长行程自动原理,活塞杆与枪机框直接连成一体,并且缩短了枪机框后部尺寸,因此机匣可以设计得更短,简化了枪械结构,分解和结合更为简单,可靠性也更高。从AK47开始,复进簧均布置在与活塞同轴线的枪机框后部复进簧孔中,位置偏上,不与枪管轴线重合,这也是与Stg44有明显区别的地方。AK47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可减小复进簧直径,机匣内部空间更大,藏污纳垢能力更强,虽然在复进簧推弹入膛时会有一定翻转力矩,操作较费力。再者,由于复进簧位于枪机框上部,枪机尾部可以设计成伸出枪机框尾部的式样,击锤头部可以直接打击击针,而不需要像Stg44那样设计多余的零件。另外,AK47自 No.1型之后的试验样枪,拉机柄均设计在枪机框右侧,在枪机框上直接加工成型,分解简单,缺点就是右手持枪时装填操作稍有不顺。

枪管与机匣连接方式

Stg44的枪管与节套采用静压配合连接,并通过一根横销固定,节套与机匣压铆配合,再用3个横向铆钉铆固在机匣上。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枪管与机匣连接牢固,对射击精度影响较小,方便在机匣顶部安装各种瞄准装置,发射机构与小握把可以设计成独立模块,便于维护和保养。这种由雨果·希买司开创的设计模式后来在德国设计的轻武器上多次使用,包括二战后设计的G3、MP5系列甚至是G36小口径突击步枪,都能找到这种设计模式的影子。但这种结构也存在固有缺点,那就是上机匣结构较为复杂并且体积较大,同时节套需要承受发射时的闭锁力,因此必须设计得比较长,向后一直延伸至弹匣后方位置。

卡拉什尼柯夫最初设计的AK46系列,也采用枪管固定在上机匣的结构方式,发射机构与小握把作为一个独立组件,通过一对销子固定在机匣上,与Stg44不同的是,AK46将枪托也一同固定在这个组件上,简化了结构。不过试验中发现这种结构分解和结合较为复杂,因此从AK47系列的No.1型开始,改用枪管固定在下机匣的设计。最初的AK47采用冲压机匣,枪管先通过螺纹拧固在节套上,节套与机匣前端配合后再铆接成一体,瞄准具通过固定座直接安装在枪管上。机匣相对较大,为上部开放的槽式结构。枪机系统在机匣导轨上作前后运动,整个机匣由一个冲压而成的、不承受枪机运动撞击力的机匣盖封闭。这一设计非常简单,分解结合容易,特别是机匣开口较大,即使机匣内污垢很多,分解后也便于清理和保养。其缺点是机匣上部无稳定的固定面,安装瞄准镜等附件较难,这也是AK系列的结构模式不被西方国家所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期生产的AK系列在机匣左侧设置燕尾槽,以安装相应的光学瞄准镜,但这种燕尾槽的通用性不好,牢固性也较差。

发射机构

Stg44的发射机构与小握把形成一个完整组件。发射机组件通过前后2根销子固定在机匣下方。击锤头上有前后2个扣合面,分别与阻铁和连发阻铁扣合,总体设计接近于瓦尔特G43半自动步枪,扳机不与阻铁直接相连,而是通过扳机后部顶起阻铁释放击锤。保险扳手位于扳机护圈根部,拨至下方露出“F”标志,表示可以射击,拨至上方露出“S”标志,此时保险内部突起挡住扳机后部,扳机无法扣动,形成保险状态。快慢机为按钮式,其单独设计,位于握把上方,可以左右移动,推向左侧露出“E”标志,为单发状态,反之露出“D”标志,为连发状态。这种保险与快慢机分开的设计,可以避免射手在紧张状态下出现误操作;缺点是结构复杂、平时需要多加训练。endprint

AK47的发射机构经过多次改进。最初的AK46也设计成通过2套扳手分别控制保险和单、连发选择功能,发射机构与小握把和枪托连成一体。不过从AK47开始,就改为机匣内安装发射机构的模式,且发射机构安装在机匣中部,快慢机改为AK系列标志性的旋转片状扳手,位于机匣右侧,共有3个位置选择,最上方为保险状态,中间为连发状态,下方为单发状态。处于保险位置时,片状扳手还能封住机匣盖右侧的拉机柄槽,避免污物进入枪身。AK系列的发射机构设计较为简单,双钩形回转击锤的设计明显参考了美国伽兰德M1半自动步枪,但形状布局有所优化,零件强度更高、更加耐用。AK47的扳机上端两侧带有钩状部分,与击锤两侧突起配合形成待击状态;安装在扳机后方的单发阻铁则与击锤待机面后部扣合,用以形成单发状态;而击锤回转部分前侧还设计有连发待击突起,与前部的连发阻铁扣合,可以起到连发和不到位保险功能。击锤簧两侧延长部分兼作扳机簧,连发阻铁簧左侧延长部分起到锁住发射机构3个轴销的作用,有效简化了结构。整个发射机构如果不算轴和弹簧的话,仅有4个零件,结构相当简单。其主要零件均采用锻造毛坯再经机加工而成,十分可靠耐用。

供弹具与弹匣固定方式

Stg44使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的30发双排双进弧形弹匣,弹匣口部有加强包边和限位突起,弹匣采用直插式,弹匣卡笋位于机匣左侧,安装和取下弹匣均较为方便。

AK47也使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的30发双排双进弧形弹匣供弹,弹匣体为左右两半对焊而成,弹匣口部也有加厚钢板焊接成的抱弹口,强度较高,不易变形。早期AK弹匣表面光滑,为提高强度并减轻质量,弹匣表面增加了冲压而成的矩形突起加强筋,后来又改成现在常见的带弧形突起条纹加强筋的弹匣。AK47的弹匣固定方式为“前挂后卡”方式,弹匣卡笋为向前扳动式设计,安装和取下弹匣步骤稍多,但有固定牢靠的优点。AK47弹匣背部有弹匣体焊接时留下的对焊突起,握持不够舒适,边缘处理不好时会划伤手,而Stg44的弹匣背部光滑,握持手感较好。

瞄准装置

Stg44采用锥形准星和“V”型缺口照门配合进行瞄准。准星利用燕尾槽安装在准星座顶部,可以左右滑动调节风偏,外部有钢板制成的准星护罩卡在准星座上,调节准星前需要先取下护罩。表尺为可调弧形座式,安装在机匣顶部。由于该枪的准星和表尺分别安装在枪管和机匣顶部,射击后枪管因受热易产生变形,会对射击精度造成一定影响。

AK47的机械瞄具由柱状准星和矩形缺口表尺构成。准星下部带有螺纹,拧入横向圆柱形准星滑座内,通过调整滑座可以调节左右偏差,准星本身也可以拧动以调节高低,准星座左右有固定护翼以保护准星。该枪的表尺同样为可调的弧形座式。由于AK47的准星座和表尺座均安装在枪管上,枪管与机匣装配精度对瞄准系统影响不大。

总体看来,AK47的瞄准系统与Stg44类似,但安装和调节方式不同,虽然AK47的准星系统复杂一些,但更具实用性,调节也比较方便。

通过上述比照可以发现,无论AK46还是AK47系列,在结构上与Stg44都大不相同,即便细节上有些相近,但很难说是源于Stg44,更不用说存在抄袭的情况了。AK47突击步枪的设计明显受到了当时苏军战术指导思想的影响,对步枪的简单耐用要求远比精度更重要,实践也证明,将AK47称为“战神”当之无愧。

结语

说到这里,AK47与Stg44的关系已经显露无疑了。AK47及其配用的M43弹有着自身的研制、诞生经历。如今,一代枪械设计大师卡拉什尼柯夫与世长辞。斯人已去,但AK47的时代并没有随之结束。虽然现在小口径突击步枪大行其道,但却无法阻止中间口径的AK系列继续流行,并且即使到今天,要在世界范围内找出一支各方面性能完全超过AK的枪械,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AK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仍将持续。(全文完)endprint

猜你喜欢
准星枪机弹匣
世界名枪印象(8)
准星象函数的若干系数估计
英文摘要
遥感技术使河北省城乡规划管理更有“准星”
谈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