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管理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表入里、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研究视角由单一学科到借鉴“他者”的视角,逐步走向多元。研究着力点由注重“事”到关注“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从内涵、问题和策略等方面概括了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总结了研究成就,指出了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小学教师 教师管理研究 学校管理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对象,其双重身份使教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人本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教师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进步,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纵观我国近十年中小学教师管理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反思存在问题,展望未来趋势,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师管理研究的进程。需要说明的是,从管理主体来看,教师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两个层面,本文中的教师管理即指后者,故仅对学校层面教师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
一、教师管理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1.教师管理内涵研究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有关“人”的管理经历了传统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三种不同范式的演变。就教师管理而言,国内研究者对其内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纵观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对教师管理内涵的认识由传统的“人事行政”论发展到“人力资源”论和“理性与人文融通”论。
(1)“人事行政”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事就是用人治事,协调和统一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根据“人”与“事”的特质,通过相应的途径,使人尽其才、事竟其功和人事相宜。陈孝彬、高洪源等学者指出,“教师是教师人事行政工作的对象、客体,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教育的发展制订教师需求预测和培养计划,制订师资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人事行政的最终目的,即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1]。
(2)“人力资源”论
有学者认为,教师管理是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包括对教师的安排和使用,也包括对教师的培养和提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杨天平等为代表。研究者认为,“教师管理是学校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具有巨大的持续发展的潜能,对教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掘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潜能,唤起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其专业精神、工作能力、教育效能的全面提高”[2]。
(3)“理性与人文融通”论
有学者提出,理性管理(或科学管理、刚性管理)与人文管理(或人本管理、非理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当今教师管理的两种基本范式。“理性管理是指以‘工作或‘组织为中心,强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奖惩和纪律强制的一种集权管理范式。人文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整体人本观,既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又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的一种分权管理范式。”[3]研究者明确了教师管理的价值取向,探讨了两种范式走向融通的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教师管理问题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发现,研究者对学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事的管理问题的研究,另一类是对人的管理问题的研究。
(1)对事的管理问题
对事的管理问题,即对教师工作的管理问题。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属于专业人员,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独立自主权是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应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而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对教师专业性质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教师工作独立自主性的忽视,产生不必要的控制和干预,使教师的个人尊严受到伤害,权威性受到挑战,选择的自由度下降。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大多重视对现象与问题的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2)对人的管理问题
对人的管理问题,即对教师行为的管理问题。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决定着学校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选择。一方面,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早期的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多采用对“经济人”的管理办法,以控制为主。管理者在设法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忽略了教师更强烈、更迫切的精神需求,使得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相分离,引起教师的心理失衡和抵抗情绪,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管理理念的转换过程中,不少学校管理者矫枉过正,误读了“人文管理”的涵义,重制度的制定轻制度的执行,将人文管理变成了“人情管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关注这一层面的研究者注重管理理念的更新,并力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教师管理中制度与人文的关系。
3.教师管理策略研究
教师常规管理、教师评价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是教师管理的几个重要维度。以此为参照,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管理策略进行了梳理。
(1)教师常规管理策略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管理策略即教师常规管理策略,因此,教师管理策略研究重点应放在常规管理策略研究上。持这种观点的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管理是为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开展的服务性、保障性工作。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劳动的认识,丰富对教师差异性的理解,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树立起服务意识和教师工作、教研保障意识,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教学研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的健康”[4]。同时,要提倡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追求生命自觉。“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校组织的利益趋于一致,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5]另有学者认为,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形成刚柔相济的运行模式,并提出具体策略,“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二是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注重管理中的弹性和灵活性”[6]。endprint
(2)教师评价管理策略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管理策略重在评价。有学者通过对教师绩效评价管理过程的研究,强调将教师绩效评价纳入现有的教师管理体系中,突出了教师绩效评价为多方面的教师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功能。基于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在总结多年基础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教师管理实际,提出了“多主体、多目的、拼盘式教师绩效评价体系”[7]。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不同的评价管理策略。如有人从评价实施过程的角度提出,要“关注教师工作过程,实施职务岗位权责评价制,做到以形式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8]。还有学者从规避“问题”的角度指出,构建学校教师评价模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必须全面、合理;二是定性、定量要做到最佳结合,整体定性和整体定量的评价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三是不能只注意到评价的奖惩功能的发挥。充分发挥评价的提高功能从程度上来说比奖惩功能更重要,意义更大”[9]。
(3)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策略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是为了发展。因此,教师管理策略研究应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的策略研究。有学者建议管理者“可采用‘首席教师制等方式在学校中培植学术权威,对于学科发展、梯队建设等专业性问题交给学术权威去处理,让他们作出更符合科学规律的决策,并带领其他教师去贯彻落实”[10]。还有学者提出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具体策略包括,“第一,制定好培训规划,着力提高教师和校长的整体素质。第二,制定培训政策,为教师和校长整体素质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建立教师和校长、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使用、考核、动态调整、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其带动、导向和辐射作用,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使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11]。
二、教师管理研究成就及问题
1.研究成就
近十年来,我国的教师管理研究由表入里,逐步走向深入。研究视角由单一学科到借鉴“他者”的视角,逐步多元。研究着力点由注重“事”到关注“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教师管理内涵认识逐步深化,研究也逐步深入
首先,从管理主体来看,呈现从单一到多维、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特点。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学校是教师管理的唯一主体,近年的研究提出了教师也是管理主体的观点。这一类研究认为,教师的个体或群体都可以成为学校教师管理的主体。其次,从管理理念来看,教师管理理念从强调控制、规约发展到树立服务意识,营造文化环境,唤起主体意识,开展自我管理。事实证明,传统的科层管理达不到良好管理效果。研究者从学校管理的问题反思中,逐步更新了管理理念,开始注重学校组织文化的营造,注重激发教师内心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教师管理的目的也由早期的通过规训、管制实现学校管理效率的提升发展到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最后,从管理内容来看,伴随着人性假设的演变,教师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发展到复杂人,教师管理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常规管理,发展到全方位关注教师的任用、发展、激励和评价等方面。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开始向教师管理制度、教师管理文化、教师管理伦理、教师管理角色呈现等领域延伸。教师管理的内容呈现逐步丰富、深化和触及人性本质的特点。
(2)研究视角由单一走向多元
教师管理属于教育管理学范畴,跟教育学和管理学一级学科密切相关。但研究者如囿于这两个学科,就教育论教育,就管理论管理,研究思路无疑将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研究者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国外已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关领域寻找借鉴,如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性、心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利用交叉学科视角重新审视教师管理问题。
(3)研究重点由注重“事”到关注“人”
在教师管理的研究过程中,相当多的研究者对我国教师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跳出经验思维的视角,转向多学科研究,教师管理的重点也由“事”转向“人”,开始注重探讨“组织行为学”、“博弈论”、“心理契约理论”以及“人性与制度的关系”等领域的问题。
2.存在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从内容上看,规定得多,解释得少;从研究方法看,演绎得多,实证得少;从研究规范看,议论得多,研究得少”等方面[12]。教师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下位概念,在承袭了教育管理学科成功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先天不足”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师管理研究中,经验研究较多,理论研究不足
研究较多地停留在零散的、片面的、单一的经验研究的层面上,尚未提升到系统的、整体的、多维的理论研究层面。研究者习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做,但对“为何要这样做”缺乏深入研究。即便是在理论性的研究当中,一般化的、个别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比较普遍,而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数据支撑的理论分析较少。
(2)研究方法不够规范
教师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的下位研究领域,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尽管也有学者对教师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是研究生),但普遍存在研究设计简单、资料分析不够深入和缺乏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问题。研究方法的不规范,使得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着眼于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不够。
(3)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有待加强
部分研究者虽然也关注教师管理的国际视野,但基本上都是直接将国外经验“嫁接”至我国的教师管理实践中,鲜有研究者会考虑国外经验中国化的问题。教师管理的管理对象是教师,教师作为普通人和专业人员的结合体,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性质,再加上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如注重人际关系、重人情、爱面子、好含蓄等特点,机械移植的国外经验势必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endprint
三、未来研究趋势
教师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下位概念,其发展模式暗合了从效率到人本到理性再到多元整合的发展轨迹,并表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未来研究趋势。
1.多学科借鉴成功经验,提高理论研究力度,进一步壮大研究者队伍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从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教师管理研究相对较多,也有少数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学科视角来研究教师管理问题。但由于研究者仍主要集中在教育学范围内,缺乏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加入,研究者对跨学科的问题把握还需加强,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学科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的研究,教师管理研究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合作,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吸引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到教师管理研究者队伍中来。
2.开展行动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改进
现阶段的研究者普遍采用思辩研究的方式,除硕博士论文外,其他研究者较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教师管理进行研究。同时,对于教师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也缺乏后续验证研究。教师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个服务实践的问题,研究者应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改进。开展行动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应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趋势。
3.构建教师管理研究体系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教师管理研究应是现有研究的基础,变零散研究为整体研究,变单一研究为多层次、复合型研究,逐步形成教师管理研究的体系。当前的任务是要确立教师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范畴,建立基本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教师管理研究体系。
4.关注微观生态视角下的教师管理
学校也是社会,教师群体之间也会有小团体、权力争斗、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对立等。如何探讨学校内部政治权力的斗争,引导教师间的小团体发挥正面作用,研究学校内部教师文化,建立优势教师群体对弱势教师群体的帮扶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弱势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升幸福感和生命质量,这些议题在提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飞.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管理适切性的思考.叶澜.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吴志宏.教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11] 成群芳.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谈.湖南教育,2000(14).
[7] 曾晓东.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制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丁笑梅.美国教师管理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2(12).
[9] 骆东风.中小学教师管理中两难问题研究.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10] 郭继东.走出学校管理科层化的误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2] 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曾阳(1977-),女,湖南湘潭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茂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