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
朱云平 (1·1)
重谈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葛宇宁 (1·7)
马克思“技术资本主义应用”的思想意蕴
刘菲菲 (1·12)
讲道理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陈 钢 (1·16)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袁 杰 (1·20)
通俗理论读物出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乃云 (1·24)
制度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赵 峰 (3·24)
马克思对资本“悖论”的批判和诊断
万晓飞 (3·29)
晚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政治
任 鹏 (3·35)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现实凭依
秦正为 (3·4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传播学考察
李宏勇,任景华,刘宽亮 (3·45)
虚无主义的超越与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何以可能
唐忠宝,赵癸萍 (4·1)
“物质变换裂缝”及其“三维立体”填补
李勇强 (4·6)
劳动视域下马克思正义思想解析
赵云伟 (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下的中国道路
陈安杰 (4·16)
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要方法
杨文圣 (5·20)
唯物史观的诞生历程微探
——基于马克思文本的一种解读
刘文艺 (5·25)
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重构
——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分析视域
赵园园 (5·30)
双向规约:在公共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
曾 琰 (5·34)
以“中国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林玉美 (5·39)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涂小雨 (5·43)
批判逻辑的异轨与理论事实的遮蔽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错误批判
桑明旭 (6·17)
马克思视域中人与科技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张媛媛 (6·23)
刍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症候阅读
黄雪丽 (6·27)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略论
李士峰 (6·31)
政治学研究
大卫·哈维空间政治思想的四重维度
尹才祥 (1·28)
政治学视阈下的制度文明功能探析
张立进 (1·33)
对构建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兼评托克维尔的社会民主思想
卫 欢 (1·38)
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的选择与实施
郑广永, 饶 涛 (1·42)
国家认同对象体系的“三层四维”结构
王树亮 (3·1)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本问题探析
曹 峰,刘小龙 (3·6)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逻辑
程洪宝 (3·12)
平等的不平等机制还是不平等的平等机制?
——后T·H·马歇尔时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走向
张正瑞 (3·16)
论罗尔斯差别原则中的互惠性理念
——以《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为对象
揭 芳 (3·20)
社会诚信与制度安排
——兼论诚信制度的功能及有限性
向 征 (6·1)
人文关怀: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价值之维
姜建成,佘明薇 (6·5)
作为独立意识形态的生态主义
——读多布森的《绿色政治思想》
庾 虎 (6·9)
西方分权理论的逻辑理路及局限性探讨
邸晓星 (6·13)
哲学研究
荀子圣人观中的“通”及其儒学意义
冯 俊 (5·118)
析论东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及《老聃非大贤论》中的老子
王启发 (3·92)
理想的现实偏转
——《淮南子》论“法”的内在矛盾
王效峰 (3·98)
哲学乃“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
——《论哲学的批判本质》一文补议
王学荣 (1·47)
论康德的历史规律观
郭广平 (1·51)
卡尔松建筑美学“存在”理论再思考
张春燕 (1·55)
在公平与正义之间
——试论罗尔斯的正义观
吴建永 (2·31)
为卢梭的自由观正名
吴永华 (2·35)
黑格尔的实体性家庭观简论
王传峰 (2·39)
丹尼特意识理论评析
安 晖 (4·3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关系
易 畅,安素霞 (4·43)
中西快乐与德性之文化异同
——以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为例
…崔丽萍 (4·47)
科学哲学化或哲学科学化:消解生态危机的哲学进路
张星萍,孙道进 (5·1)
广义“李约瑟难题”及其启示
钱兆华,梁亚丽 (5·6)
大卫5哈维对资本积累的时空分析
程 晓 (5·11)
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何以可能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合法性解读
陈永盛 (5·15)
社会学研究
社会性事件网民关注持续时间分布及政府应对效果研究
薛耀文,张雪红 (1·60)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述评
吕学静,丁 一 (1·65)
社会经济转型与代际关系变动
冯华超,钟涨宝 (2·1)
反思、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观念之比较
王帆宇,朱炳元 (2·7)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历史思维
孙庆民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之维
罗会德 (2·17)
信任重建与社区再融入:社区戒毒长效机制研究
高培英,潘绥铭 (3·59)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毅杰,蔡文强 (3·65)
普特南社会资本理论评述
贺寨平,曹 阳 (3·70)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与自我认同
宋辰婷,王小平 (5·47)
全球化背景下的日常消费与人的发展
李 果 (5·53)
经济研究
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周 宇,惠 宁 (5·56)
发达国家促进R&D活动的税收激励政策及其借鉴
樊增强,单 涛 (5·61)
法学研究
论我国死缓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造
谢 波 (2·52)
我国法院的规范审查权及其强化对策
袁 勇 (2·57)
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变迁
——一种权力社会史的考察
徐丽丽 (2·61)
当事人陈述差异化研究
文华良 (2·65)
仲裁案外人权利救济体系探赜
李昌超,霍柯言 (3·49)
论知识财产的外在结构
朱继胜 (3·54)
概念、类型与特征:行政执法公信力初论
张 芹,蒋 慧 (4·52)
探望权的制度价值探析
景春兰,刘敏怡 (4·56)
我国信贷欺诈犯罪的刑法规制、困境与出路
——以中、日、美刑法比较为视角
乔 远 (5·65)
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边界与法律规范
刘振磊,张维克 (5·70)
论涉外民商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管辖
戴小冬 (5·75)
微博背景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路径选择
毛宇锋 (4·28)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张丽君 (4·32)
伦理学研究
论“善”在庄子知识论中的地位
石开斌 (2·42)
死亡的文化呈现及意义阐释
黄达安,苏 静 (2·47)
互惠利他理论对霍布斯问题的破解及其启示
饶 异 (6·35)
试论美国价值观的新教文化内涵及二元困镜
吴 冬,刘 举 (6·39)
妇女与性别研究
被规驯与自我规驯
——中国文学场域中的妻性表征及其阙如
汪贻菡,石梅芳 (1·132)
中国古代妇女隐性参政论略
付开镜 (1·138)
简5奥斯丁女性主义意识的遮蔽与重现
——《爱玛》两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吕晓菲 (1·142)
我国妇女参政要不要确定1/3比例制?
李慧英 (2·1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杜美玲 (2·125)
警惕“祭祖热”对父权文化的“传承”
陈菊红 (2·130)
乡村传统与妇女解放的纠葛
——兼论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的偏差
曲晓鹏,邵 通 (2·134)
诗家利器驰声久,何用春闱榜下看
——《薛涛诗笺(修订版)》之学术贡献刍论
赵小华 (2·139)
财产与性:“清水江文书”中的寡妇
陈 雁 (3·75)
民初女性离婚权利的变化考察
——以大理院离婚判解为中心
徐静莉 (3·82)
秋瑾婚姻与家庭的多元观照
田梅英 (3·88)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及其“二元体系论”
曾 翔 (4·127)
现代女性的休闲空间及其反思
张文馨 (4·131)
残缺女性自我身体管理与情感认同
——基于医学整形视角下的研究
叶 蕤 (4·136)
贝蒂·弗里丹女性主义思想转型原因析论
肖 克 (5·126)
女报人与现代中国的性别话语
——以20世纪30年代“新贤良主义”之争为例
冯剑侠 (5·132)
妇女研究类期刊学术影响力评析
杨 春 (5·136)
社会保护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探究
李满奎,郝 爽 (6·116)
论中国古代法律对孕妇人身权的保护
彭炳金 (6·121)
明代情性思潮下的女性文学嬗变
刘士义 (6·125)
中国女性作家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形成之路
李 莉,肖 茹 (6·131)
文化研究
论“体知”视域下中国古代的躯体化现象
史梦薇,赵李媛 (5·122)
交锋: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诸德伟 (2·21)
再现、话语与“东方化东方”
——萨义德东方主义批判新论
管 勇 (2·26)
新论价值中立的文化宗教观
袁大勇,杨维中 (4·19)
论大众文化民族主义的三个层面
叶奕翔 (4·22)
论春秋时期的诸侯飨宴礼及历史功能
景红艳 (6·94)
《尚书》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代启示
杨 飞 (6·99)
“命题”与《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
吴建民 (5·93)
汉代楚辞之“游”的新变及其成因探析
姚圣良 (5·97)
汉族传统丧礼仪式的德育启示
张 鲲 (6·104)
司马光的政治美学思想及其实践
章 辉,殷亚林 (6·108)
“外向型”文化与国家的历史缘起及战略思考
文 学 (6·112)
文艺理论研究
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的思辨性言说及其文化成因
杨朝蕾 (6·44)
《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沈德潜的古文理论
——兼及沈德潜古文理论与诗歌理论的互通与互补
孟 伟 (1·71)
马克思主义“文学典型”学说新论
舒开智 (1·76)
语言变革与五四小说叙事“向内转”的实现
王佳琴 (6·52)
经济话语与鲁迅小说的功能阐释
禹权恒 (2·73)
论周作人文学批评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袁少冲 (2·77)
论徐复观艺术精神的本质及范畴
朱立国,何 静 (2·83)
革命文学论争之话语革命问题
周建华 (2·69)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及反思
毛郭平 (1·81)
现代语境下艺术学与美学“分合之争”的反思
——以宗白华为例
张泽鸿 (2·87)
从“极性”到“间性”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理论品格解析
延永刚 (3·116)
中西文论“空白”思想的深度比较
田淑晶 (3·120)
论自反性戏仿的批评功能
程 军 (3·125)
“气运”与“气韵”再辨析
——兼评张锡坤“气韵”说
管才君 (6·49)
文学研究
杜甫的乡人情结述论
韩成武 (1·85)
古典诗文中亭意象蕴含的精神文化模式分析
黄仲山 (1·88)
夏庭芝《青楼集》之戏曲美学思想
梁晓萍 (1·93)
论19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日本表象
黎保荣 (1·97)
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反讽修辞的启蒙伦理
曹金合 (1·102)
论社会新转型期的孤独、浮躁与反思
——解读“新写实”小说的“中国式”社会现象
孙丽芳, 孙慕义 (1·106)
文学与民主的联姻和疏离
——试论胡适文学活动中的民主想象
李 伟 (3·129)
叶圣陶早期小说的暴露性思考
孙胜存 (3·134)
刘禹锡诗文中“气”的语意蕴涵
陈加宏 (4·60)
“生”: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旨归
曾婷婷 (4·64)
明初吴中文人的生存困境及矛盾心态
周海涛 (4·69)
阐释之“度”与中国新诗的阅读困惑
乔 琦 (4·74)
20世纪全球“寻根”主题文学价值探析
李珂玮 (4·79)
信徒身份与作家身份的悖论
——论张承志、北村、史铁生的宗教认同
杜 昆 (4·84)
知识分子的另类成长:从自由主义者到政治一分子
——从《围城》到《洗澡》
龚郑勇 (5·101)
行动者的鲁迅之“欲行动的思想”
胡梅仙 (5·105)
苏词的张力
——出世入世思想在苏词中的表现
温 瑜 (6·56)
诗人之思与宋代民俗诗歌诗意化
李 黎 (6·61)
清代中期男性文人支持女性文学活动的动因
秦 天 (6·64)
论爵青小说的审美特质与人性书写
李明燊 (6·68)
“伪经验”时代的“经验”危机与“现实”困境
——以余华新作《第七天》为例
王 岩 (6·73)
外国文学研究
福克纳小说中的乱伦主题比较
王如利 (3·138)
论《蝴蝶君》文化产业幻象的实质
范煜辉,邓玉芬 (3·143)
创伤的叙事与叙事的创伤
——玛格丽特5阿特伍德创伤主题初探
王韵秋 (6·78)
从杰克·伦敦的日本书写看其种族主义思想的渐变性
吴华南,王丽耘 (6·83)
美学研究
反讽张力与小说审美空间的拓展
朱 斌,杨思涵 (5·79)
美意味着什么:对流行说法的几点反思
邓军海 (5·83)
直面“艺术”的哲学困惑
——解读20世纪英美分析美学的人文性
邓文华,王 磊 (5·88)
戏曲研究
从文献纪录到文化诉求
——戏曲专题片的嬗变
王玉坤 (4·89)
“三改”与戏曲现代教育的确立
董 昕 (4·93)
语言学研究
义素外现:“头发”的复音化研究
车淑娅,李秀芳 (1·147)
述补结构的分类及其潜在语义预设初探
王跃平 (1·153)
“略”义补释
裴瑞玲,王跟国 (1·158)
《国语》中表比喻的比类动词
——兼及《国语》中表比较的用法
沈基松 (6·135)
试谈人口迁入对安泽村名的影响
辛 菊, 刘 倩 (6·140)
历史研究
清华简《系年》与晋灵公被立史事研究
张少筠,代 生 (6·87)
论晋国乃“时代霸主”及成因
张玉勤,张辉杰 (6·91)
两汉私营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
蔡 锋 (3·102)
徐献忠与《乐府原》考释
王辉斌 (3·106)
论陈寅恪文史研究以“中唐”为中心的原因
赵耀锋 (3·112)
目疾与岳飞北伐
周云逸 (2·94)
明代坊刻戏曲考述
廖 华 (2·98)
清代科举影响下的韩文评点文献探微
丁俊丽 (4·107)
清季官制改革中吏部裁撤历程考
张 季 (2·103)
晚清时期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
朱其永 (4·118)
近代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生存实态
罗国辉 (1·109)
近代以来价值话语的重构历程
刘怀光,刘 昕 (4·112)
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科技实践活动的历史特点
邱若宏 (1·114)
孙中山“中国梦”的理论构想
张耀元 (2·107)
社会转型语境下的乡村复兴之路
张富利 (2·111)
民国时期华北县政中房科体系的嬗变
刘树芳 (2·115)
华裔理殊:永嘉之乱前的慕容鲜卑及其改革动因
杨 懿 (4·97)
析铁琴铜剑楼藏书
李 云 (4·102)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想象
刘绪才 (4·123)
救国救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
李常宝,顼熙芳 (5·108)
口述史视野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以山西省保德县口述资料为中心
王俊斌 (5·113)
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官吏的教育与自我修养
王有英 (6·149)
明清地方官学教官日常生活探析
申国昌,王 佩 (2·143)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本土化
——以民国名校长为视角
李玉胜 (5·140)
近代教育期刊的双子星座
——《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
喻永庆 (2·148)
对百年乡土教材目标定位变化的检视
李 新 (2·153)
论三教关系模式及其对“文明对话”的启示
郭 文 (2·157)
社会公正视域中大学社会责任的伦理考量
陶培之 (1·119)
全球外语教育政策的走向及启示
秦 杰 (1·123)
蒙卦自然观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启迪
辛 翀,宁怡琳 (1·127)
德育本质从传统到现代的内在演进逻辑
郝勇东 (3·147)
生源差异视角下师范生职业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
刘振中 (3·150)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探讨
——以培养学生中西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例
叶 莹,冯新华 (3·154)
中外合作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与分析
张雪莉 (3·158)
教师质量概念建构的内涵与外延
赵 英,王华锋 (4·142)
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探析
段新明 (4·146)
“特岗计划”政策执行的理想化目标与模糊性现实
——以山西X县为例
范晓东,冯晓丽 (4·149)
论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平衡发展
彭 爽,唐 伟 (4·154)
频率效应与英语专业语音教学
宋月琴 (4·158)
改革开放初期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思想探究
——以李继之和刘佛年为例
申心刚 (5·144)
生态奥运的兴起与高校教育制度创新
刘 娟,贾小飞 (5·148)
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
——Y市小升初新教育政策调查分析
高成新,刘 洁 (5·153)
“结构”与“建构”: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
…陈 卓 (5·157)
建设和平: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学人的教育和平观
朱大伟 (6·143)
职业人文教育:逻辑解构与理论重构
——兼与张少兰老师商榷
聂永成 (6·15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危机论略
田夏彪 (6·157)
简讯·补白·书评
剧场史研究的新突破
——读车文明教授《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
王潞伟(1·封三)
古代戏剧学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评范春义教授《焦循戏剧学研究》一书
曹广华(2·封三)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张立克(3·封三)
唐密源与流的新探索
——侯慧明博士《胎藏曼荼罗研究》简评
杨学勇(4·封三)
以庙宇为空间的华北乡村权力运作
——姚春敏博士《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一书简评
岁有生(5·封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吕艳华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研究》一书评价
杨 霞(2·封二)
怎样做学问,做怎样的学问
畅引婷(2·封二)
山西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获奖项目
(4·封二)
教师教育学院建院30年发展历程
(1·封二)
第九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6·封二)
第九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纪要
聂静港(6·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