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有效的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04-11 08:27:12张玉珍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生生物课堂教学

张玉珍

(宿州矿建中学 安徽·宿州 234000)

1.前言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最优化发展,它是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它直接指向学生的最优发展,确定这一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对有效教育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上还是空白,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①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想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其次要构建生物教育教学温馨育人的环境;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同时,需要规避带有新课改标签的低效行为。

2.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无道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②。兴趣又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他们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将是最清晰的,思维活动也将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

我们认为随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学中我们必须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生物研究成果史实或有趣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例如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以和学生讲一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的培育、以及现在比较成熟的“试管婴儿”技术;讲食物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时,可以解释广告语中“补铁补血效果真的不错”的含义,还可以讲述多晒太阳为什么不会缺钙,还可以讲渗透进铅对人体的危害,多喝牛奶的好处等;讲人体各个系统时,可以讲一下现在医学上较成熟的器官移植肾移植肝脏移植等;讲泌尿系统时,利用直观教具,用动态的的方式演示,让学生看到血液经过肾脏时成分的变化,从而归纳出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在尿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血液、原尿、尿液三者的成分;各系统教学中,充分运用挂图和模型,让学生看清各种器官的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

3.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

3.1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生物

有效教学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方向。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讲“血液的成分”时,可以拿来几张病人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通过让学生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红细胞的正常数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红细胞缺乏会是什么症状?应该怎么食补??白细胞的正常数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白细胞突然增多说明了什么问题?一般应该怎么治疗?血小板的正确数值是多少?血小板缺乏说明了什么?怎样进行血小板的治疗?一连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3.2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生物实验成果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身旁的实验器材和生物实物到处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生物实验中学习并掌握生物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用卡片制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的青蛙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场景,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以游戏的形式演示,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很牢固的掌握两栖动物完全变态发育的各个阶段。在进行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教学时,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两种植物的感受,要求学生课上课下完成并展示成果:(1)表格制作比赛:要学生用一张纸,制成表格,列出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赛,看谁的表格制作的的全面;(2)收集不同植物的叶、根、种子等,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平行脉和网状脉、直根系和须根系、胚和胚乳等相关知识呢。再例如在学习长骨的结构以及骨的成分和关节的结构时,我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上课时把家里吃剩的相关骨头等带过来,当然我也会借助挂图进一步讲解,这样借助一个个学生非常熟悉就在身边的实物器材,通过观察、研究、讨论,让学生慢慢进入主动探究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到相关知识。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③,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3.3 重生活应用,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生物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生物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用生物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生物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生物”的意识应包含: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和说明,用生物的方式去分析和处理。用生物的知识去观察和说明,主要指用生物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移栽植物为什么一般要选在阴雨天或者傍晚,并且还要去掉部分叶片尽量保护好根?肝炎病人为什么怕吃油腻的食物?吃饭为什么要细嚼慢咽?韭菜和韭黄的不同?为什么说大树地下好乘凉等等!用生物的方式去分析处理,是指运用生物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学好生物的愿望与信心。例如根据氮磷钾不同的作用,去解决不同的农作物或者在农作物成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施不同肥料的问题;根据所学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的成分,用食补的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贫血、便秘、高血压、夜盲症、佝偻病等等诸多疾病!

4.营造生物教育教学温馨育人的环境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④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1.平等对话

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使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生物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

4.2.相互尊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例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明亮和阴暗两方面观察鼠妇的选择,让学生在纸盒上制造出有光照和无光照两种环境,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仅仅遮盖了一半纸盒,还在纸盒的一端多撒了些水,制造出一端是干土一边是湿土,教师发现后与他热情对话,鼓励学生继续试验并解释看到的现象,让学生找出原来鼠妇不但喜欢阴暗的环境还喜欢潮湿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类似的不按教师说的思路去思考而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时有发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因势利导,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不仅会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4.3.彼此批判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决定了主体之间的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像化理解,离不开彼此的批判。彼此之间的批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为了是自己很好的获得他人的支持,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通过彼此批判,形成思想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益。

5.需要规避的带有新课改标签的低效行为

5.1 师生互动有形无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⑤,因而,不少教师往往采用一问一答的简单化方式,来营造出有形无实的互动形式。如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问是不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呀,学生答是;教师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们是不是感到生物有用呀?学生答:有用的。又如,一个学生正确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后,教师仍然要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学生齐答:对。教师仍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整堂课充斥着正确的废话,给人造成虚假的师生互动情景,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素养。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使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形式的互动不具有教育性。

5.2 活动场面造作矫情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生物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但是我们却看到一些精心创设的 “情境”并没有多少生物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生物素养的价位。学生被大量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在所学的生物知识上。为了营造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有些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某校教师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用对对联、对诗和学生一唱一和,以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镜头,并美其名曰在文学艺术中感受生物,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像是一堂语文课。再如,一个非常简单的生物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者解答,教师仍然要求四个学生或者六个学生一个小组,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完全一样,这种热闹的场面,造成了教学双方无法达到学习期望,失去了学教学的互惠性。教师大可不必为情境而绞尽脑汁,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把生物课上成语文阅读课、口语训练课、思想品德课、美术课,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忽略生物本身。生物课就要上出生物味来,既要体现生物的趣味性、又要体现出本源性、实用性。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中国教育报2001.7.27第2版

②郑朝凤 [J]“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华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③黎奇 [M]《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祝俊龙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心灵快乐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5期

猜你喜欢
师生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