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效教学的两个主要途径

2014-04-11 08:27:12徐钦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散文文本情感

徐钦亮

(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宿濉溪 235100)

散文历来深受人们的厚爱,不光小学、中学如此,就是大学也无可厚非,不无例外。而站在初中的角度来看,散文教学则显得更加尤为重要!因为她承载着青少年文学鉴赏之路的启蒙,映射着青少年丰富情感的终生奠基。散文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比例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可小窥。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已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发掘那美仑美奂的巧的形式,和真正咀嚼到散文那沁人心脾的美的味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实现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何谓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现代,一般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要求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可见散文的范围在不断缩小,而散文的要求却在不断升高。散文作为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她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集诸美于一身”经久不衰。她的美一般表现在结构的精巧,内容的灵活,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细腻,意境的深邃上。而这些美的形式或内涵往往恰恰又是初中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既不要单纯夸大散文的魅力怎样怎样,而导致学生仰之弥高、望而却步;也不要一味挖掘探究散文的美点如何如何,而促使学生茫然失措、兴趣全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一个“巧”字,即解读文本的切入口要巧妙有效;还要落实一个“实”字,即品味精髓的契合点要自然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点滴反思感悟中,我认为初中散文教学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性,就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而教学的原则不正是真正服务于学生吗?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定位,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整体阅读,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众所周知,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本姓“散”,“散”就是她的与众不同。散文在自然天成之中,又彰显个性之灵动;在丰富意蕴之中,又体现变化之奇妙;在雅俗共鸣之中,又凝聚激情之浪漫。因此,在内容的散淡散漫、自由不羁和写法的不拘一格,跨越千古的外表下,涌动着主旨这颗亘古不变的心灵。线索如金线串珠,把作品的形和神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苏轼有云“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2]因此理清线索、明析结构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而有效地理清线索、明析结构就在于主问题的巧妙设置上。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学时,我设计了“从标题看,作者介绍了童年时期的哪两种生活?作者更喜欢哪种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快速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从而真正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夏感》一文,我设计了:“‘感’字是什么意思?‘夏感’该怎么理解?”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可知“感”有感受、感情、感悟等方面的意思,进而明白课文从三方面组织全文的,即“作者对夏的感受”“作者对夏季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情”“作者对夏的人生感悟”,内容的散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的情巧妙融合,充分体现散文的生活立意与结构的设计蓝图不谋而合。这类说文解字式的主问题设计,充分涵盖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相互融合的特质和散文的内容与中心相互和谐统一的特点。

不止这类以标题作为切入点的主问题设计,文章中的文眼句也是巧妙解读散文文本的很好突破口。如: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一课,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的关键词切入,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的奉献者形象。

再如:杨绛的《老王》一文,从文末句切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设计了:“所谓的’不幸者’指的是谁,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不幸?”“文中所谓’幸运的人’指的是谁,她真的幸运吗?”“同是天涯沦落人,又何生‘愧怍之心’呢?”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在“质疑、研读、感悟”的过程中,慢慢触及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文本的主题。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解读还要有一定的个性魅力。教师只有自己读透了,才能设计出巧妙有创意而有富有实效的问题来。如:琦君的《春酒》一文,作者的感情细腻、真挚、浓郁,确似那甘醇的春酒一样醉人。我设计了“那春酒中到底有什么宝贝,让琦君如此魂牵梦绕?”学生从表象“八宝”中渐渐读出了“母爱、童真和乡情”的内涵。进而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一杯醉人的春酒,勾起了多少游子的心啊!这种对文本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悟得深沉。

再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我设计了:“作者所写的仅仅是鸭蛋吗?为何单单介绍家乡的鸭蛋呢?”这种探究式的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作品内在的情感,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在学习中感知,在讨论中迸溅思想火花。

其实,散文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摇曳生姿的。也不仅是笔者所说的这些,而问题的高效性才是切入口的关键所在。高效的课堂主问题设计,不仅适用于现代散文,而且对于散文诗、古代散文也同样有效。如:纪伯伦的《浪之歌》一文,文末句“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两个“这”,指的是什么?中间为何加‘分号’?然后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阅读,这样做,不仅比较了两位诗人的情感异同点,而且学习鉴赏了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对于学生们的写作也不无裨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也是很好的突破口。

可见,主问题的有效设置,可以直接使学生快速抓准文章脉络,通过抓文眼、文脉的方式理解作者精巧的谋篇布局,从而达到整体阅读散文的目标要求。当然,散文学习,仅仅宏观上的解析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微观上的咀嚼品味,即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这一深层次的探究。

二、听说读写,多手段的有效使用

散文作为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文学样式,意在传情达意。“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就是抒发认知、表现情思、构筑意境、展现心灵的抒怀历程。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唤醒人们的美好回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可见,作者、作品、读者的情感体验达到共鸣时,才能知晓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空灵境界。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总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就应善于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通过不断地咀嚼语言,恰当变换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体悟作品情思之美。《文心雕龙》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3]实是较好的诠释。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读结合,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乍看并无深意,易于理解。但仔细品味才晓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后,我让学生说出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句的理解。在体会“尊老爱幼”的主题之下,理解“由人及家,由家到国”的深奥话题。进一步从文中勾画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景的和谐的语句,重在感悟理趣哲思之美。文本由“说出尊老爱幼的人性之美—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之美—赏出对称变化的语言之美”三个环节完成,环环相扣,吟唱了一首天人合一的和谐之歌。

又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课,在“歌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云南是民歌的海洋、是诗歌的家乡”这一特定称谓的介绍,展示了云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面。先读一读,概括画面;再赏一赏,场景特征;后析一析,写作手法;再演一演,描述人生。“山野对歌”重在“对”字,浓墨重彩表现人物之美;“山路漫歌”重在“漫”字,烘托渲染情景交融之美;“山寨传歌”重在“传”字,粗笔勾勒文化传承之美。三种形式,三种风味,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孕育其中的人性美、自然美、文化美。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重在让学生感受景情融合之韵。

当然文不同,法也有异。既有各自的共性,又侧重自我的个性。“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宠儿,而忽略了“听”的作用。用心地倾听,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集中再现,而且是运用想象和联想创造优美意境的源泉。听读结合,如:鲁迅的《雪》一文,思路清晰简洁,语言生动传神,思想张弛有度。这类散文重在诵读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听,去品,去悟。朗读“江南的雪”时,品析“滋润美艳”的特征,应用一种温和柔媚的语调来读,同时略带一丝淡淡的忧伤。而朗读“朔方的雪”时,则应慷慨激越,充满战斗精神。语速由慢到快,语气由柔到刚,充分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不屈精神。特别是“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花”“如处子的皮肤,隐约着青春的消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充沛的想象力,才能真正领略那虚实相生之美。类似的文章还有,如《观舞记》,其中展现飞动的美的语句,也是值得品读的。那表情的喜怒哀乐无尽变化,那动作的刚柔并济舒缓快急无不体现“飞动之美”。“颦蹙”时低沉、舒缓,表现哀愁;“粲然”时昂扬、欢快,表现喜乐;“娇羞”时温柔、妩媚;“嗔视”时坚定、激情。个读后,男女生齐读,女生读前四个忽而,男生读后两个忽而。而且六个“忽而”本身又构成了飞动效果,整体语速还要读出变化。有虚有实,有声有色,适时配合教师的范读,真正把听与读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感知,在倾听中升华。

文以载道,文能传情,优美的散文更应该去读,去写、去记。“写”,不仅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是学生个人情感产生共鸣的深化。读写结合,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全文无不涌动着作者的情感。特别是全文的高潮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那内心对母爱强烈赞颂的独白,通过巧妙的比喻抒发出来。母亲的形象具体化、生活化,母爱在学生心头涌动、升华。我在教这篇文章时,通过深情诵读、品味,让学生联想、共鸣,学生的眼中是含着晶莹的泪花的。进而,让学生回忆母亲、母爱生活种种,那琐事背后的大爱深情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接着,看母亲、母爱还可以用什么来比,还可以抒发哪些情感?与《游子吟》比较,让学生理解、交流,体悟到散文情感更加丰富、写法更加灵活、抒发更加自由等散文特征。只要学生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而作品语言中的韵外雅致之美也会淋漓精致的体会出来。还有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等传统经典名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积累的。

当然,仅仅在课堂上借助听说读写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借助网络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我们主张在阅读时应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但适当的形象感知有时也是必要的。根据有些散文作品特点,还可以通过借助影像手段刺激学生视觉感受,获得全新认识。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冰心的《观舞记》等等,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学在于行,让学生结合文本走进生活,也是事半功倍的。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与冰心的《荷叶母亲》相比较阅读,分析两文写法的各自妙笔,体会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诗意千秋。同时让学生课余观察、思索自己母亲之言行,增强情感体悟、唤醒潜在的感情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何乐而不为呢?

散文形与神的契合一直都是教师散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当然,学无定法,教无定法,然贵在得法。针对散文教学也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散文,作为一种感性、理性和人性完美统一结合的文体,其美的形式和内涵也应是比较宽泛的。笔者真正希望能一语激起千层浪,使散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不正是对散文之美的最好人生解读吗?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轼诗文鉴赏辞典(套装上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版(2012年5月1日)

[3]《文心雕龙》[M](南朝梁)刘勰.注释.解说词:黄叔琳.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2011年5月1日)

猜你喜欢
散文文本情感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