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珍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系,辽宁 沈阳 100818)
由音乐剧看美声唱法的发展
唐福珍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系,辽宁 沈阳 100818)
美声唱法已经被视为一种古典艺术,并且还被列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关于其理论研究和演唱技巧的学科业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中。同样,经过四百年发展、细化后的歌剧,在其模式下音乐剧应运而生,这种被称为“时代的宠儿”的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不仅具有通俗性、商业性和现代化的风格和韵味,而且其表演形式更是炫目而时尚,其流行曲风朗朗上口,创作又极具专业化,并且采用市场的运作模式来获得群众基础,这些因素使得音乐剧深深地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光。音乐剧中包含的美声唱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处于这种现代性极强的音乐剧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自始至终美声唱法都与音乐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歌剧;美声唱法;音乐剧
中世纪以后,歌剧表现形式在意大利诞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与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深受喜爱的高贵、典雅、繁复、华丽的艺术。美声唱法虽然诞生于古典的歌剧艺术,但从未停止向前发展,并且业已成为一种高雅艺术。由于其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美声唱法逐渐屹立在世界各个舞台,并取得越来越多的不菲的成绩,而且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对其充满了关注和喜爱,除此之外还有层出不穷的美声唱法爱好者投入其中。音乐剧中包含的美声唱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处于这种现代性极强的音乐剧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自始至终美声唱法都与音乐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歌剧,这个可以视为音乐剧前身的剧种,由此来追溯美声的始末由来。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涌现出众多的进步人士,包括诗人、歌唱家和作家,这些人深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恢复古罗马时代的音乐中的优秀元素为追求,试图将戏剧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这便是后来的歌剧,这为美声唱法提供了发展平台。最开始的歌剧中的美声唱法仅仅为一种朗诵,其伴奏乐器也是简单的乐器。
伴随着歌剧的向前发展,其音乐部分元素和戏剧部分元素同样也随之相应地向前发展着,深受广大贵族阶层的推崇和喜爱。相继,在广大欧洲地区带有各自民族特点的歌剧正悄然兴起,其歌声美妙洪亮,并逐步成为一种工具用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美声唱法”在歌剧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欢,也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嗓音具有金属质感以及极强的穿透力,也因此造就了17、18世纪“黄金时代”的“美声唱法”。
歌剧作者们期望用美好的故事和旋律把崇高的思想传达给众人,想让众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净化,免受铜臭、污浊之气,并将人民的审美视线聚集在真正的艺术领域之中。然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并非以歌剧的富贵和华丽为准要,于是,歌剧的新表达形式开始酝酿并准备随时登上人类艺术的大舞台。
再看世俗喜歌剧,亦即音乐剧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涌现在法国、意大利的世俗性的喜歌剧出现了新的歌剧题材。该喜歌剧形成于歌剧之后,贴近现实,并具有诙谐情趣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阶层的市民的喜爱,其表演风格生动活泼、幽默,作品素材紧贴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其通俗性的旋律充满着活力,着实为歌剧带来了新内容和新演绎方式。
随着歌剧的快速发展,“嘹亮延绵”转变成为了美声唱法专业声乐人备受推崇的歌唱技术。无论演绎正歌剧或者是世俗性喜剧,一个成功的演员必须要掌握好美声唱法[1],然而在当时的年代科技落后,没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可以利用,只能靠自己的艰苦训练去掌握美声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带有滑稽性特点的歌剧咏叹调开始出现在美声唱法的故乡,并逐渐被人们喜爱,这些幕间剧带有民间题材,剧目短小而富有戏
剧性,逐渐向音乐戏剧发展,并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2]。
第三,我们讨论音乐剧的出现。通过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歌剧、喜歌剧等的孕育,相互间不断的结合,采用流行元素音乐剧的产生便顺理成章。那些欧洲的音乐传播到了美国,然后经过美艺术家们的精心演绎和改编逐渐拥有了美国特色的元素。经过黑人剧和滑稽剧等的一系列探索,使得音乐剧逐渐成型,对于美国这样年轻的民族,创造出动人华丽的歌舞剧也许并不是难事,但是厚重历史积淀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故事必不可少的前提,尽管如此,仍挡不住音乐剧的向前发展[3]。
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罗杰斯与小哈姆斯坦的携手为百老汇音乐剧创作出许多经典的音乐剧,包括《天上人间》、《南太平洋》和《俄克拉荷马》,尤其《音乐之声》更是为国人家喻户晓。音乐剧开始在美国诞生的最早几十年,美声唱法依然为其核心唱法,随着时间的沉积以及具有美国特色的快餐文化的发展,一些流行元素如摇滚乐逐步添加到音乐剧中。
音乐剧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全世界受到关注,并逐步步入世界艺术殿堂,尤其是勋伯格的《悲惨世界》以及韦伯的《西贡小姐》、《歌剧魅影》、《艾薇塔》以及《猫》等音乐剧的出现,促使了一股巨大的音乐剧风暴在众多国家掀起,歌剧和音乐剧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在艺术的大道上并驾齐驱。同时,伴随音乐剧发展的声乐部分发展也是其关键所在之一,例如选自《艾薇塔》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对其声乐技巧的要求就相当高,在该曲中演唱实力相当重要,而美声唱法结合其宣叙调和咏叹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由此为演唱者的副歌部分高声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理,选自《猫》的主要唱段《回忆》将其美声唱法功底视为作品完善的必备能力[3]。以歌唱为主的歌剧《魅影》和《悲惨世界》接近于音乐剧类型中的美声唱法,两剧中几乎不涉及舞蹈,但是对表演和歌唱的要求却十分严格。剧中的三个角色冉·阿让、沙威和幽灵的演唱音色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点就是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声唱法功底,剧中演员的演唱难度几乎可以与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难度不相上下,却又不失通俗音乐剧的唱段[4]。
在探讨这组关系之前,我们先看美声唱法的独特魅力在音乐剧发展进程中的演绎。由上述可知,喜歌剧、轻歌剧(或称“小歌剧”),由传统的歌剧派生,其本身又衍生出音乐剧(Musicaltheater),并且该音乐剧直至20世纪中叶才开始由雏形逐渐向成熟阶段过渡,在该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作,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的《演艺船》,30年代初的《引吭高歌》,40年代初的《俄克拉荷马》,50年代末的《音乐之声》以及60年代的《长发》等,这些作品将摇滚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当代音乐剧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4]。该阶段的作品重点突出歌舞效果,使演、歌、舞并驾齐驱,体现了当代音乐剧的时尚性和时代特征,其演出效果获得空前效应,并且与广大群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性[5]。例如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格什温兄弟的《波基与贝丝》,全剧充满摇滚元素的《毛发》以及演绎现代舞的《接触》,成为了整个音乐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由此带来了众多的后来的效仿者[6]。由于新出现的艺术形式在长时间内发展处于缓慢时期,并且没有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与之形成挑战,由此导致了一个创作时期的停滞不前阶段,最终导致当初的所谓新艺术形式在观众眼里失去了新鲜感。
我们以摇滚、流行等音乐剧中经常出现的音乐元素为例,现在这些音乐元素在任何地方都能听到,这就造成含有这些音乐元素的音乐剧不能够使得听众提起兴趣了,这就为歌剧化的音乐剧出现在音乐剧历史上提供了基础,由此音乐剧中的歌剧色彩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再度复苏和兴起。例如《猫》、《西贡小姐》、《歌剧院的幽灵》和《悲惨的世界》等四大音乐剧上演率较高,其音乐剧色彩成为该时期的显著特点[7]。人类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时刻反思着自己,希望能从前人经验中吸取教训、汲取营养和经验。因此,在该阶段歌剧化创作使音乐剧的艺术性得到提升,它将流行和古典融合在一起,使得两种具有不同审美情趣的群体在同一种艺术中都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感觉[8]。因此,有人将歌剧化创作思维影响音乐剧比作人们依恋故乡,即无论身处何地,对故乡那种难以割舍的眷恋如同音乐剧与歌剧的难以割舍的关系,音乐剧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向前发展,总需通过歌剧汲取营养,使自己更加灿烂辉煌[7]。
其次是音乐剧创作中美声唱法的重要意义。要想将人物的性格特征等通过音乐剧完全表达出来的同时,也将感人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来,则声乐唱段就是将这两者发挥到最佳效果的强有力技术手段。有时候一首好的咏叹调或者歌唱声段就能够独立成就一部好的作品,由此可见其分量,然而要完全展现出这种魅力,或者说赋予歌唱灵魂生命力,则正确的发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才能以完美的声音诠释最佳作品,而当今世界美声唱法可以说是最正确最科学的方法[9]。如果一名音乐剧演员连发声技巧都掌握不了,要么高音不能收放自如、施展不灵活,要么就是低音不够浑厚,不够扎实,那么在演唱作品时,沉重的思想负担很容易将这样的演唱演员压垮,老是担心自己的高音上不来,低音下不去,甚至一些不相干的细枝末叶也硬扯进来强加于身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如此一来,焦虑占据其全身,关于怎样更好地诠释作品根本无暇顾及,更不要想着欲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至于最大化地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和通过演唱者完美演绎作品达到真正意义的共鸣更是无从谈起[10]。因此我们可以说,要想大大丰富音乐剧的表现力度必须要继承和借鉴美声唱法,由于通俗唱法虽然歌声亲切随和,但是发声自然简单,没有戏剧的对比和张力,若仅靠单纯的通俗唱法根本无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剧情的矛盾与冲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即使能通过演唱者深厚的唱功有所体现,也会显得苍白无力[11]。由此可见,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具备深厚唱功显得尤为重要。《西区故事》中的两首古典声乐的咏叹调《今夜》(《Tonight》)和《玛丽亚》(《Maria》)分别是卡诺娃和卡雷拉斯的经典代表作,两位声乐大师属于美声界的权威人物。卡雷拉斯在演绎《玛丽亚》时一开始就以“三高”的实力征服观众。托尼对玛丽亚优美动人的一见钟情的内心告白始于“Maria,Maria,Maria……”这种增四度音程的旋律,其递进关系将真声过渡到假声的处理达到最佳效果,充分体现了泛音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卡雷拉斯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除此之外,还有《歌剧魅影》的唱段,
克里斯汀在该曲最后演唱时,除了有华彩乐段,还有长音保持来自于小字三组e,其音色虚幻空灵、纯净甜美,与魅影地下的生活环境极相吻合,让人沉醉在这种仙境中久久不能醒来,同时有一种穿丛林、越涧溪、入云霄、漫云端的感觉,使自己完全沉浸在这梦幻般的世界里。美声唱法注重音色饱满和圆润,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其表现的张力和戏剧性通俗唱法无所企及,并且美声唱法能够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剧情冲突和矛盾通过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得音乐形象更具有韵味和内涵。一位音乐剧演员只有打下扎实的美声唱法的功底,才有能力结合其它唱法,才有能力把握和展现作品的风格。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声乐事业不可不横跨的桥梁。
既然有如此渊源关系存在于音乐剧和歌剧之间,那么有些音乐剧里保留歌剧中的美声唱法就不足为奇了,例如戏剧冲突情节不断出现的高音,一些回音、滑音、自有节奏以及琵琶吟在即兴华彩中的运用等等,众多方面都对于音乐剧中的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美声唱法一定要拥有深厚的功底,不然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具有各种演唱技巧的美声唱法望洋兴叹[11]。另外,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音乐剧广泛融合了摇滚、乡村、爵士、流星等音乐,由此形成的演唱风格为音乐剧所特有,可见两者的渊源关系进一步体现[12]。由于音乐剧具有多种不同的唱法,我们就以美声唱法为例,美声唱法代表人物安德列·波切利,其幼时只可用耳朵听世界,双目失明使得他对于音乐更加地热爱,在对于音乐执着的追求下,终于逐渐成功,成为了古典、流行两点中极为著名的歌手,激情充斥着其声音,鲜活生命力也流淌在波切利的声音里,这种直接用心灵沟通的声音远远超越了不同地区语言的界限。波切利的高音柔软、自然、不做作、不漂浮,其流行歌曲中成功地融入了歌剧唱腔,那种娓娓动人、流畅自然的演唱风格成为了人们释减工作及生存压力的绝佳处方,正是他铸造出的独特流派,超越了流行和古典之巅,使得他成为当代音乐艺术殿堂的一个亮点。另一代表人物是来自英国的莎拉·布莱曼,一个被流行界称为“巨星”、古典界称为“歌后”的音乐剧名伶在当代是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其歌声不但具有自己的个人气质,还充满了空灵与纯净之感,歌声中时而出现高亢震撼的感觉,时而有清新甜美,由歌声所带给人们能的世界可谓是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即使是直入云霄的高音也不会存在突兀的刺耳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广阔、天籁之感,带来无尽的遐想和迷惑。莎拉·布莱曼的演唱风格与传统的歌剧较为相似,《歌剧魅影》唱段可以说是这部作品中最为精彩与具有影响力的一段,尤其是在高音区,高音的吟唱及与中音的转换,将美声唱法向通俗唱法进行转换,可以说是该唱段中最难的地方,然而莎拉·布莱曼拥有的美声唱功功底十分扎实,她将该唱段演绎得完美、从容,十分成功,也因此使得《歌剧魅影》和莎拉·布莱曼名声大噪,一夜之间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轰动。莎拉·布莱曼拥有十分深厚的美声唱法功底,这是其成功的最大关键所在,她将美声唱法融合到通俗唱法,使得其通俗唱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除此之外,她的高音能够运用得灵活自如也与其深厚的美声唱功有关。正是她成功地将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相互融合,使得她继男大三高音之后成为另一天后级的人物,也因此被世人称为跨越古典和流行的标志性女歌唱家[12]。因此,对当代追求音乐剧艺术的演员来说,只有具备深厚的美声功底,才能成功完美的演绎音乐剧作品,如此,才能对更多的作品风格进行驾驭,才能掌握更多的演唱方法,才能使得自己的从艺之路越走越宽。
美声唱法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在音乐剧流行的当今世界,美声唱法正以其特有的魅力以及表现的鲜活生命力征服着世人的审美标准。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潘察基欣赏完由美声所演绎出的歌曲后,也曾经感慨到“什么样的歌唱啊!你可以想象这种声音,它既有长笛的甜美又有人声的温暖、平和[13]。这声音又轻松又连贯,像一双云雀飞跃天空,陶醉在它自己的飞翔中;看来这声音已达到最高顶点,但他又继续向前飞,向上,再向上,同样也轻松,同样也连贯没有丝毫用劲的迹象或者取巧、变化的破绽。一句话,这种声音能把情感的讯息立即转变成音响,使人的灵魂驾着情感的翅翼升入无穷的苍穹,我还能说什么呢?从乐句中听不出有丝毫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走动的痕迹,也听不出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有何不均匀;只听到一个平静的、甜美的、庄严的、响亮的音乐语言,它使我惊呆若痴,它用一种我前所未经的最优雅的感觉和力量抓住了我的心,俘虏了我”。这位音乐史学者的听后感让我们无法不感受到这种无穷的魅力在美声唱法中久久徘徊不曾离去。
由上述可知:“歌剧为主”的时代也许逐渐成为过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让然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在世界各大舞台上继续活跃着。目前美声不但成为了其他唱法可借鉴的特点唱法,还可与其他唱法有所融合,或继续以自己独特的方法与风格,继续于艺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价值观的改变,美声唱法也必然会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广大群众审美需求的需要而变化,美声唱法将会如一支永不凋谢的鲜花,向前发展、发扬光大,并永远绽放出让人流连忘返的光彩。
[1]薛范.欧美音乐剧名曲选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
[2]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吕艺生,文硕.美国音乐剧对欧洲说NO[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7]郭鹏,张旭.外国音乐剧独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8]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9]阿诺德·维尔纳,简森.歌剧指南[M].长沙:湖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0]卡尔·达尔豪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1]慕羽.百老汇音乐剧[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2]李飞.论西方音乐剧的歌曲全创作[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3]刘秀敏,邢红梅.音乐剧美学特征赏析[J].戏剧文学,2007(7).
【责任编辑 曹 萌】
J832
A
1674-5450(2014)06-0158-03
2014-06-25
唐福珍,女,辽宁抚顺人,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从事声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