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笛福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英国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折射,也反映了笛福对当时社会的看法。《鲁滨逊漂流记》形象地帮助我们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特征,但这远不是它的全部价值。鲁滨逊是个不甘平庸,一心想要冒险的进取者。在他出海后由于种种原因流落荒岛。在岛上,他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战胜困难,终于在28年后回国。通过鲁滨逊的经历,笔者发现他身上闪耀着圣徒般的光辉,也突显着恶魔般的阴影。
1.不安现状、勇敢进取。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家庭,家境富裕。父亲一心想要他学习法律,并且通过努力过上中间阶层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但鲁滨逊不想过着这样平庸无奇的生活,从小喜欢异想天开的他,一心想要出海远游。尽管家人一再劝说他,给他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希望他放弃航海。可是鲁滨逊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家出走,毅然踏上了航海的征程。第一次航海,他是上了一艘开往伦敦的商船,开始了他的航海梦想。但他却碰到了风暴,几乎吓坏了,可是没有放弃。第二次航海更是惊心动魄,差点就船毁人亡,他仍然坚持出海,不愿回去过安逸平庸的生活。第三次航海,他所乘坐的船遭到海盗袭击,结果被俘虏当了奴隶。几年后逃了出来,在巴西建立了种植园,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但是他又开始了航海。
这几次出海,我们可以看到鲁滨逊不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毅力。这种力量,使他一次又一次离开安稳的生活,走向外面的危险和未知。他多次出海探险,就是希望通过与恶劣生存条件较量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人类的感情里,经常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一旦被某种看得见的目标吸引,或事被某种虽然看不见,却想象得出来的目标所吸引,就会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的灵魂向那目标扑过去,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叫我们痛苦得受不了。”作品中鲁滨逊的内心独白,现在来看不正是资产阶级发展时期的艰苦奋斗、勇敢进取的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吗?从他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物质财富和奋斗的精神面貌,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英国成功地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并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2.克服困难,勤劳奋进。鲁滨逊去非洲途中,碰到了风暴,船员全部遇难,而他在与惊涛骇浪的艰难斗争中的活了下来,并上岸。登岸后发现这是一个无人荒岛。接下来的28年,他都生活在这里。在荒岛上,他勇敢地和大自然作斗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勤劳的苦干上,靠着辛勤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他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生产,成为了一个在逆境中顽强生活的强者。
初到荒岛时物资缺乏,该何去何从?这时潜藏在人性中的勤劳坚强和才能爆发了出来,他不是自暴自弃地放弃生命,面对绝境他选择坚强的去面对。他坚信,如果只是呆在那里空想自己需要而得不到的东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他要振作起来。于是他做了木筏把搁浅的大船上有用的生活资料分批地转移到岸上保存起来,光靠这些还不够,他需要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于是他就在有水源、树荫、可防野兽的地方挖凿山洞,修筑栅栏,构筑了一个住所。他需要大量食物,所以他开始辛勤地储备,把捕到的山羊圈养起来,可以喝羊奶,吃羊肉。他还用仅有的一点麦种反复种植,四年后解决了粮食问题了。他最后能晒葡萄干,做面包,做生活工具等。鲁滨逊的勤劳、坚强、聪明才智给了他生存的力量使得他在荒岛中能生存下去。看到鲁滨逊的努力,再看看那先只会挥霍的贵族子弟,以及身体健康强壮却不愿干活,过着乞讨生活的人。人性中的高尚和卑贱突出的体现出来了,我们不得不为鲁滨逊的精神品格而鼓掌。
3.张显理性、突显睿智。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作为上帝的替代物得到了认同和高扬,成为新的自然的立法者和道德的立法者。人们从自身找到了认识世界和确认自我的信心。以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以强权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得到重新定义。小说中鲁滨逊的身上便有着理性的光芒。
第一,理智地分析自身处境。“启蒙以来作为社会整合力量的宗教在思想界的猛烈批评下,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整合作用。”人类理性之光得到了认同和发扬。《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把主人公置身于一个荒无人烟又危机四伏的海岛中,他到荒岛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思维,成功的调整了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今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如果遇到困难,要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自身处境,在理性的支配下行动,积极面对困难,人类智慧一定可以战胜困难。所以他的理性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追求精神文明。鲁滨逊是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人,他与岛上其他动物不同,有着文明人的精神需求。在孤岛上,他仅靠食物和住所是远远不够的。没人陪他说话解闷,他精神空虚。他需要给漂泊的灵魂一个安放,需要给困苦的心灵一个抚慰。所以他通过自制日历,写日记,阅读《圣经》找到了精神支柱,不再空虚。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人性而不是兽性,而鲁滨逊坚持自己的人性,努力做到不忘本,积极寻求人的精神文明,这是他人性凸显的闪光。这也是他最终没有沦落为野人的人性体现。
4.富有良知,人性未泯。启蒙主义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它的主要任务是清除封建残余,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奠定思想基础。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便努力塑造资产阶级英雄。在这篇小说中,笛福赋予了鲁滨逊这个普通人物平凡又伟大的品格,使这个普通人成为了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不朽。鲁滨逊虽沦落荒岛,但他的行动中始终闪耀着人性之光。
第一,怜惜生命。鲁滨逊珍爱生命。在鲁滨逊被海盗俘虏成为奴隶逃跑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小孩子“佐立”和一个摩尔人,为了自己的安全逃离,他可以杀了他们两个。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性往往是自私的,大多数人会选择自己的生命而放弃他人生命。鲁滨逊却选择了带上小孩子“佐立”放走摩尔人。明知道这样会给自己的逃跑带来很大的麻烦,他不会想不到摩尔人回去找人来抓他,小孩子捣乱妨碍他逃跑等不利的因素。但是他对生命的重视超过了所有,他宁可担风险赌一把,也不加害于人。后来在被好心的船长救助后,船长想向他买佐立,但是鲁滨逊却不愿意出卖孩子的自由,问过“佐立”并经后者同意后鲁滨逊给他争取了最好的条件。这些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善良的人。
野人“星期五”的出现是小说的亮点,也是他人性表现的最好的爆发点,作品中提到鲁滨逊对于野人是多么地忌惮,在他发现岛上有野人活动时是多么地紧张,不敢开枪打猎,甚至都不敢大声说话。当他看到野人吃人时又惊又怕,后来被吃掉的野人逃跑时,他认为是欲望要他站出来救助那个可怜的野人,事实上若没有正义感,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他会这么做吗?野人获救后,鲁滨逊便给他取名为“星期五”,把他当成伙。随着交往的加深,鲁滨逊便把他当成兄弟和亲人,对他付出了爱。鲁滨逊用文明去开化“星期五”,让他融入到文明社会中去。鲁滨逊把“星期五”从懵懂、吃人的兽性中解救出来,让他接受了人类道德。这充分肯定了鲁滨逊的善良和对“星期五”的诚意。
后来鲁滨逊又看到野人吃人的时候,他和“星期五”一起打败了野人,救了两人,一个是个白人,一个竟是“星期五”的父亲,这时鲁滨逊便想要“星期五”回家去,还他自由,鲁滨逊的善良可见一斑。
鲁滨逊孤岛生活的第二十七个年头,一天一艘英国大船靠了岸,水手叛变了并控制了大船。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智谋帮助船长夺回了大船。面对反叛的人,鲁滨逊没有处死他们,而是在自己离开后把岛上的财产都交给他们,并把生存经验传给他们,让他们在岛上悔过。鲁滨逊是重视生命的,他杀野人也是为了保卫生命,是正义之举,不得以的以暴制暴,并不是他嗜杀的残暴人性。这次正义之举使他重返英国。
第二,知恩图报。鲁滨逊一生遇到过许多坎坷,当他千辛万苦走出困境,并且拥有了巨额财富。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报答曾经在危难时帮助过他和对他十分关心的那些人。救过他生命已经老了的船长是他最想报答的人,他不仅还清了向老船长曾经借去100多个葡萄牙金币的债务,而且免去了老船长欠他的所有债务,并承诺老船长在世时每年可得到100个葡萄牙金币,去世后,每年拿出50个葡萄牙金币送给他的儿子。其次他想到了帮助过他的寡妇,她的丈夫是鲁滨逊的第一个恩人,而她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替他保管过钱财。所以鲁滨逊托人带给了她一大笔钱,安慰生活穷困的她,并且接济她那生活并不富裕的两个妹妹。鲁滨逊是个富有感恩之心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闪耀着人性的光芒——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鲁滨逊集不怕牺牲、勇于奋进、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显示出“圣人”般的光辉形象。鲁滨逊是个基督徒,用《圣经》里的话来说,鲁滨逊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人性的真、善、美的诠释。
1.贪婪的拜金者。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正是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挑战封建旧贵族的地位。不断地对外殖民扩张和疯狂地追求财富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时代特征,而鲁滨逊正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资产阶级眼中人际关系感情的深厚不是最主要的。契约关系、借贷关系、主从关系要放在首位,非经济的联系和活动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鲁滨逊在巴西经营种植园时,购买黑奴扩大生产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对于捕捉贩卖黑奴的灭人性的行为看作是增加产业利润的合理行为。在他流落荒岛时,通过与自然环境、食人族和“星期五”的斗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荒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享有绝对的处置权。
以鲁滨逊为代表的资产者都有资产阶级的时代共性,追求金钱为主要目的,为了金钱不惜做出人神共愤的事。如鲁滨逊自己所说“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若不是预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代价,若不是预先对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正确的估计,那真是太愚蠢了。”可见鲁滨逊做事的一贯原则,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经纪人”。面对和自己共患难过的“佐立”在金钱面前心里不排斥把他卖了,反映出来他的贪婪。面对吃人的食人族,鲁滨逊认为这是落后的野蛮人,代表着愚昧和落后。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为了金钱猎捕黑奴的行为也是在“吃人”。所以鲁滨逊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追求财富的贪婪。
鲁滨逊知恩图报,他非常想报答帮助过他的人,可是“金钱观”让他以为把他最宝贵的东西“金钱”拿来给他们就是最好的报答,可见他的心中对金钱的重视,在荒岛上面对一无用处的金钱,他还是把它们给收藏起来希望有一天会有用,可见鲁滨逊对金钱的狂热。也可以看到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2.残忍的殖民者。鲁滨逊处于中产阶级,没有巨额的资产供享受,当然也不会生活窘困,可以靠着自身的努力平淡地过完此生。但是鲁滨逊在征服新大陆的殖民浪潮中,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内在的冲动驱使他去改造和支配海外世界。
首先是土地殖民。鲁滨逊在巴西建立种植园,购买奴隶扩大经营,完全不去管当地土地的归属权,认为自己占了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他流落荒岛时也把荒岛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就是岛上的君王。先前是把鹦鹉和小狗当成自己的顺民,救了“星期五”后要求他对自己忠心和顺从。在岛上他在喜欢的地方建造房屋,圈地种粮食,后来有了白人时也一再强调不能侵犯他的主权。可见他对殖民的热衷,这正是他人性中的占有欲和强烈的自私性。
其次是文化殖民。他在救助了野人“星期五”后,便用火枪和《圣经》对他进行精神上的殖民,鲁滨逊教给“星期五”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主人”。尽管他对“星期五”十分的友好而且特别的仁慈,这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星期五’还是没有摆脱奴隶的身份,尽管他们情同手足。鲁滨逊认为自己是白人,属优等的民族,黑人是“劣等种族”,他们是野蛮和未开化地,所以他要用武力和文明来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把贩卖黑奴看成是解救他们而收到的一点费用。这也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想法。
鲁滨逊剥削和残害黑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他殖民者的身份在现在看来就是恶魔的化身。
通过分析能看出鲁滨逊人性中真、善、美,鲁滨逊高举人性大旗,为了理想勇敢进取,面对逆境勤劳坚强充分体现他人性的真,他怜惜生命,解救素不相识的野人“星期五”,这充分体现他人性的善;他富有正义感,搭救处于困境中的船长;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予以回报体现出他人性的美,他的形象就好比天使在人间。但从他极度狂热地金钱观和殖民性地侵略可以呈现出人性的贪婪、自私等恶魔般的形象。也正是这些复杂的人性变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丹尼尔·笛福.鲁滨孙历险记[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文美慧.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
[5]黄守友.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7).
[6]刘晓云.人性二重性在荒岛文学中的体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7]朱彦.从《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看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
[8] 魏颖超.鲁宾逊精神两面观[J].外语研究,2003,(2).
[9]吴瑛.解读笛福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
[10]何赫然.丹尼尔·笛福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