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香芬
历史上,贵州曾被深深地误解和扭曲。从“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贵州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偏远蛮荒、愚昧落后、贫瘠无望……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省全面掀起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巨大热情。六盘水也为实现“赶”和“转”的双重任务努力奋斗着。
中共六盘水市六届五次全会在第43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标题下,将教育与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相提并论,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任务,这反映了政府对教育功能的新认识。我们需要在改善民生的概念中认识教育的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概念中推进教育改革,攻坚克难。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教育对实现社会现代化、民族振兴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事业,具有一种单向性的国家主义视角。伴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十八大提出了“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学有所教”就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重要的现实利益。因此,教育不仅要实现国家和政府的目标,而且必须要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这一转变正越来越清晰和透彻。
教育文化、教育范式的转变不能止于意愿,而必须与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变革相联。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必然伴随着政府转型和社会创新。因而,“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管理”,提出的是深化改革的任务。将教育纳入“社会建设”,不仅强调其民生事业的定位;而且超越了就教育谈教育的狭窄视野,提供了政府在转变职能、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等社会发展变革的背景中,“大教育”的视野和开展教育改革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选项很多,在此着重讨论六盘水市优先发展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经费支出方式、优化教育经费投资结构三个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教育功能的新认识从国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也是当下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根据2010年六盘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了8.93个千分点,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9个百分点。由于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教育的供求关系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是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任务。
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把扶持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要明确地方政府办好教育的工作职责。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每个中心集镇都要建立一所小学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实施市中心城区“退高进初进小”计划,大力推进六盘水职教园、高中教育城建设,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推进学区化改革,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城镇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实现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社区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要严格规范各类学校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教育资源配置、考试招生、职业教育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要积极稳妥的做好教职员工的考核、调配、奖惩。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积极和广泛的参与了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除某些私立学校之外,各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为提高居民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消费并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益,政府在安排教育支出时,可在三种不同的方式之间进行选择。
这三种方式包括:一是学费补助。学费补助不是直接补助学生本人,而是补助给学校。通过补助,其目的在于降低私立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定额,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收入补助。收入补助方式实际上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部分。它是通过福利性开支增加某些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以相应提高其教育方面的消费;三是定额补助。定额补助的目的,是让居民享受到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定额补助的实行使居民不必放弃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也能增加居民的教育消费。
一般来说,如果政府教育支出的意图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话,那么选择第三种方式—定额补助最为合适。学费补助的方式之所以不适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由于学费补助通常只限于使那些有机会和有能力进入高等学府的人和家庭受益,而其他的人却不能因此受益。收入补助方式对于受补者来说具有明显的收入效应,受补者可任意将这种补助用于购买食品和服装,因此收入补助方式亦不能够保证居民将专门补助普及义务教育的费用用于此目的。如果要保障每一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收入补助的方法是不合适的。
据2012年11月28日在全省教育系统召开的“深刻吸取教训,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会议”,六盘水市辍学率及在全省地区排名为:小学1.31%,第三名;初中2.85%,第一名。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有些地区或有些孩子迫于家庭条件,就不再读书,或者读完高中之后就不再继续深造。因此,职业教育就非常有必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逐渐显示出缺乏,因此职业教育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政府对于职业教育要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在教育经费中,要实行生均经费,以减少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的困难。适当时候给与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属于非纯公共产品,个人应当承担部分教育资本。不过作为非纯公共产品,如果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那么就会引起过度消费,从而造成效率损失;但如果个人承担的教育费用过大,那么又将对其接受进一步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等教育支出的关键是在政府支出与个人支出之间把握适当的度。政府要改变目前援助大学生的方式,不仅要采取贴息贷款方式进行援助,也需要采用直接补贴学生或学校的方式进行援助。
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这一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以来未能如期实现,直至2013年两会期间报告指出公共财政教育指出已达4%。也就是说国家拿出了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在了教育事业上。如此庞大的教育经费应科学合理使用,应以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投入重点。
要适当强调教育财政的集权。政府平衡各地教育条件差异的手段应以教育补助金为主,对地方的教育补助金可以具体根据教师工资、学校维持正常教学以及基本建设的经费列支设定补助标准。实现“四个倾斜”,即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要改革教育投资分配体制,优化教育投资结构。一是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实现教育投资在初、中、高三级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二是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三是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力求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放开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多元主体,支持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施集团化办学。
在社会建设的概念中认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攻坚克难,通过体制改革和社会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动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
[2]郭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宁夏教育,2014,(2).
[3]展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江苏教育报,2014-01-24.
[4]侯卫东.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定西日报,2014-01-18.
[5]杨东平.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