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 王格
关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政界和史家聚讼不已的话题。而南京政府十年所推行的“文化围剿”,也是国民党在大陆全面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反观南京政府的十年。这个时期,国民党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但在文化方面,国民党的举措却乏善可陈,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赢得整个社会的支持,更多的是摧残进步文化,禁锢社会思想,最终扼杀国民党自身活力,使国民党走上了一条绝路。以史为鉴,文化政策对于一个政党的存亡,也是十分重要的。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放弃了革命文化,推行党治文化,维护一党专制,并出现了向独裁文化转变的趋向。事实表明,国民党推崇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进行的文化统制,扼杀了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生机,逆时代潮流而动,走上了一条绝路。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陈立夫认为:反共要正本清源,就要在文化思想上反对马列主义、肃清马列思想。为此,他专程晋见蒋介石,向蒋反复说明宣传教育的重要,并颇为自信地向蒋介石夸口:“若说作文章、讲话、搞学生运动,我们总不见得搞不过共产党吧”。因此,在二陈的建议下,国民党蒋介石加强了对全国思想文化方面的统制。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不是一项系统的政策,它分散地表现在意识形态、思想、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反动;在思想领域,它表现为对进步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压制、镇压,新闻政策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在教育领域,它表现为灌输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欺骗青年,进行奴化教育;在社会生活领域,它表现在国民党试图把人民生活严密地纳入其统治范围,做服从的羔羊,做俯首的顺民。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进步文化的打击与镇压。文化“围剿”的内容首先是从法律上剥夺革命文化的出版自由。在1930年颁布的《出版法》中就规定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出版刊物,都必须在首次发行15日前,申请登10记。凡被视为“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三民主义”,“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的出版物,一概不得出版。1934年5月,国民党中宣部在上海成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6月,公布《图书杂志审查办法》。规定凡出版的图书杂志,应于付印前“将稿本呈送中央宣传部”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申请审查,同时公布《新闻检查大纲》。按照这些法令和措施,稍有进步内容的出版物都要受到干涉,甚至没收查禁。据统计,1928-1937年,国民党查禁的书刊有1100多种。这些被查禁、扣留的书刊被冠以“含有反动意识”、“攻击党政当局”、“挑拨阶级斗争”、“宣传共产主义”、“不妥”、“欠妥”、“鼓吹抗日”、“普罗文艺”、“左倾”、“言论反动”、“妖言惑众”、“讥评政府”等等。其中遭禁罪名最大、数量最多的是宣传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方面的中共出版物。
文化“围剿”更野蛮的手段是直接的恐怖行为与人身迫害,直到绑架和暗杀。南京政府成立之后,郭沫若因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叛变革命和屠杀革命人士的罪行,遭到通缉。此事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派人查扣刊载该文章的刊物。这成为了国民党封锁进步书刊的开端。紧接着上海国民通讯社、创造社、艺术剧社等也被先后查封。1930年9月,国民党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等人,标志着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的开始。国民党手下的特务、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电影院的事不断发生。1933年10月—11月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被捣毁。不仅如此,国民党特务还直接参与了迫害与暗杀革命文化人。1931年2月左联成员、著名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等人在上海被害;1933年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修人拒捕牺牲。甚而连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中央研究院、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史量才(《申报》总经理)也不能幸免,先后遭暗杀。
2.“新生活运动”。1934年初,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起了一个所谓的恢复中国固有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新生活运动”,由他本人担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的会长,并聘请何应钦、陈果夫的个人做指导员。他们写文章、做演讲,对新生活运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其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整治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啦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使之摆脱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按蒋介石的说法,就是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衣、食、住、行)都合乎民族固有道德——“礼义廉耻”的运动。在蒋介石的概念中,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义廉耻”作为基本的准则,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
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按他的说法,就是是要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尽忠报国。但这是表面上的话,他真实的目的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整治人心,禁锢广大人民的一言一行,让广大人民服服贴贴地接受国民党的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
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限制了思想启蒙,文化、社会的进步被套上了牢笼。它严重摧残了新闻舆论工具,扭曲了公正的舆论导向,强化了舆论环境的“党化”色彩,造成了全国各大报纸“社论千篇一律,新闻由中央社统一发布,都‘大同小异’”的千报一声、万刊一音的舆论表象一律的局面。国民党对文化领域的政治限制,结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解放的局面,新思想的发展被套上了牢笼。这对思想转换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它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中国文化现代化从此走上了异常坎坷艰难的道路。然而国民党最终无法实现其文化一统的目的,其文化统治依然不牢固。同时,由于南京政府拒绝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的整合社会新的价值信仰系统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愿。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统制政策最终是失败了。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927—1937年的十年间,包括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内的社会矛盾,有增无减。可以说国民党统治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军阀混战之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南京政府的成立,无疑给当下的中国民众希望与期许。可是国民党政府当局却实行的是专制独裁政策,贪污腐败。就连蒋介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们不清除当前机构的腐败、受贿、敷衍塞责和无知,而代之以建立廉洁、有效的行政,有朝一日革命会很快起来反对我们,像我们过去反对满清一样。”南京政府的独裁和贪污使原本抱有幻想的国人对国民党顿失信心。因此,红色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在这十年间得到长足发展,是离不开这种环境和土壤的。
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仍然以私有制为基础,所以国民党政府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是新闻出版机构,例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多都是民营。既是民营,在办报办刊宗旨以及人事权、经营权方面,就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开明的老板对具体编辑方针一般不会干预,因此主编便有较大自主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为主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军,在白色恐怖中英勇奋战,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反动谬论,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传播了革命真理,提高了群众的觉悟。除此之外,一些左翼作家通过也运用大量的笔名迷惑国民党当局,用自己的方式同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斗争。
南京十年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是建立在“以党治国”理念和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南京十年,国民党是在不断强化文化统制的,从清除革命文化,到树立党治文化,再到吹捧领袖的独裁文化,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逐步加强、加深。同时,由于南京政府拒绝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的整合社会新的价值信仰系统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愿。文化上的“围剿”最终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溃败。
[1]蒋介石.蒋总统集:第1册[Z].台北国防研究院印行.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3]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的训词——“教养卫”,《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5)[Z].
[4]陈又新等编:《新生活运动之理论与实际》第2编[Z].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5辑第 1编政治(5)[Z].
[6]二十五年度本会工作概况[J].新运导报,(4).
[7]民国二十四年全国之新生活运动[Z].
[8]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9]陈又新,等.新生活运动之理论与实际:第2编[Z].南京警官高等学校,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