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下, 国家教育部门在加强本科教学12项措施中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但多年过去,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外语基础千差万别,现存的“双语教学” 形式千篇一律,基本就是外语教学和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考核评价体系也不甚健全。在许多院校出现了学生选课率不高,评价也不高的现象。事实证明如果不以学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生搬硬套既有双语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实际教学效果低下,甚至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结果。
从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来看,处于这一层次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为应用型市场定位。为了扩大就业,实现专业应用,客观上有着比较强烈的补充国际商业贸易知识的需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单证和函电等课程实用性强,可用以检验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或者财经系的学生都将这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所在的院系,同时在英语系和财经系的学生课程设置中开展双语商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基础会计》、《商务英语阅读》、《商业经济学》等。其中《国际商务单证》由于其极强的实用性、操作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视的一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尝试进行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观察和解决能力。
双语教学在国际上有着众多定义和分类,长期以来并无统一定论。这种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为加强移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学习英语和母语的需求所进行的教学尝试。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高效率地汲取来自于非母语文化的知识。其中经典的理论来自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Krash所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他现有水平的输入语。输入的信息基本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就会增强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1]。因此,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外语训练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双语教学在国际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浸入型双语教学:学校使用非学生母语来组织教学。目前最成功的案例是加拿大法语区施行的英法双语教学,但是在香港的双语教学中却没有成功, 目前争议最大。
(2)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使用母语,随后逐步在部分学科中采用第二语言组织教学,其余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数学期后逐步转变为只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这三种模式中,笔者认为第三种最为有效并值得大力推广。
我国的学者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也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暨南大学的陈红蕾教授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书中指出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和法德两国在全英文教学法中使用的直接法和直接联系原则,即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反对母语进入课堂以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2]。而在我国高校中,双语教学主要是指运用除了汉语之外的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却并不规避汉语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双语教学并不等同于当下社会流行的“双语幼儿园” 或者“双语教辅班”——这些教学机构常常将“双语班级”简单理解为“英语加强班”。而高等院校的双语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并力求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提高外语水平这一单一目的,毕竟,语言水平的提高是为专业知识的增长服务的[3]。因此,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双语课程之所以得不到学生的承认,主要也是被当作加强版的英语课。研究英语教育方向的学者应秋飞在《浅析我国的双语教学》一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 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4]
以《国际商务单证》为例,单证(document & credit)指的是在国际结算中应用的单据、文件和证书。其中的文件单据、对单证工作起规范作用的国际惯例和法则,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都是用英文书写,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好的英语读写能力并熟知专业术语。在实际操作中,买卖双方进行的谈判、邮件、电话传真等也都需使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业务员必须能够运用英语与客户全面沟通并灵活解决遇到的各项难题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贸易活动,所以不难看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但很多院校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却是层出不穷。
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听说能力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互动效果差,容易造成一知半解,产生畏难情绪,使得双语的专业效果反不如传统的中文教学。长期语言教学的习惯使学生重视笔记而不愿多思考,缺乏交际应用,造成填制单据内容混淆,实际谈判中思路狭隘,词不达意。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能用英语完成任务却难以找到同等水平的小组成员,或者不同小组之间差距过大,难以形成良性竞争,相互促进,反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有大量实际应用的单证和广泛存在的贸易流程,需要双语教师既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有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目前双语教师主要由国贸专业英语较好的教师担任或者由英语专业教师自行深造国贸知识来担任,鲜有同时兼具这两方面硬件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往往前者英语渗透不够,后者专业深入不足,导致学生需跨系听课才能满足学习需要。普遍存在的另一情况是部分教师对双语课程理解不到位,将双语课上成了阅读课和翻译课,背离了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和创新的初衷。院校也多不重视,缺乏政策倾斜和鼓励,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国内重点大学都选择了国外原版教材,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对于学生基础较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来说并不适用。笔者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落实到单证课程的体现,应该是具有熟练的制单能力和商务谈判技术的外贸从业人员。国外教材往往理论性强、难度大且教材内容平面化,缺乏对单据流转过程的解释,不符合单证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培养。国内编写的双语教材很少,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更屈指可数。
部分院校开发了外贸单证实训软件,但大多制作粗糙,数据库不够充实,实用资料少。由于真实的外贸单证往往牵扯到企业真实信息,导致多数合同和信用证的相关信息都被做了处理,内容欠缺完整性和真实性。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并达到预设教学效果,我们提倡在课程伊始就按照英语基础分班教学,快班使用70%以上的英语授课,小组撰写英文报告并作PPT演示。慢班初始以40%的英语授课,教学内容适度缩减,避免因语言问题造成内容理解上的障碍,适当增加专有术语翻译学习。单证中看似简单却有特殊专业含义的术语,往往让英语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混淆。比如“draft”,在日常英语中常被理解为“草稿”,而在单证中指的是“汇票”。另外,单证课程中还有许多字母缩写的术语,比如 L/C(信用证)、LCL(散装货)、FOB(离岸价格)、CIF(到岸价格)等。只有先扫除这些词汇障碍,学生才能对单证有正确的理解。学期后半段逐步提高至60%-70%的英文授课,这样既有利于程度好的学生尽可能多锻炼,也有利于程度差的同学夯实基础,保持学习热情。
案例分析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在课下预习并自行寻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做报告。比如“信用证审核”一章,便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写好报告,以PPT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述审核要点,分析案例。
考核评分主要考察进步的空间并可借鉴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期末总评成绩以案例分析报告+每月小测验+卷面考核+专业术语翻译(慢班)+小组报告演示额外加分(快班)等形式综合计算,尽量加大平时成绩考评的比例。
在传统的语言类教学影响下,重语法、翻译,轻内容的教学模式仍在双语教学中广泛存在。部分双语课程依照大学英语教学“字、词、句”三部曲来串讲专业词汇或者作为外贸专业的英文阅读和翻译课。
外贸单证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其中包含了无数个外贸“任务”,包括接洽外商业务、制定合同单证、审定单据、修改单证、收汇索偿等。这给任务型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任务型教学一直是单证课改的热点,力求授课时以情景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整体性的认识[5]。在此,笔者的具体设计如下:
情景一:给学生整套外贸公司的空白单据,并给出具体情境和相关贸易术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全套单据并派代表上台介绍。
情境二:给学生未完成的成套单据,要求学生扮演外商和国内推销商,以广交会为背景,从询价、报盘到单证细节修改进行沟通,必要时讨价还价。
情境三:给学生拟好的贸易合同和相关单据,要求学生协作,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单证中存在的错误及不合理的条款,并用英文口头沟通,最终拟好正式的公务信函。
以上三种情境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反应交替进行,让其互相评分,并选出最佳表现者给予期末加分,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鼓励教师去国内重点院校进行双语教学交流学习,加强校企合作,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前沿的实用制单经验。管理层面上建议将双语课程任课给予1.5倍系数计算工作量,同时鼓励双语教学方面的科研,提供一定经费成立课题小组,定期讨论科研成果,提升课程的授课效果。要求经过培训进修的教师在完成学习后一年内开出有质量的外贸类双语课程。有条件的课题组还可以和计算机系合作,开发实用性更强的外贸实训软件,实现电子制单、实验室教学,更加高效地促进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估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英文水平。低年级学生或者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能揠苗助长,勉强开课,而对于经过进修但课程考评仍不达标的教师要及时终止其双语课程的授课资格。
可将学生分为快慢两组,慢班使用较为浅显的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的过渡期,快班尽量使用经典教材,全英语教学。对两种英语基础的班级都要同时注意对国际通用的信用证(L/C)、软条款(soft clauses)等内容厘清不同国家的具体要求,而对商检、报关、核销等国内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的、操作性极强的内容进行本土化,同时为学生拟定合适的中文教材作为补充。
在对我校大三年级开展的单证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第一次接触到全英语教学课程,感觉很吃力。问题集中出现在贸易方面的专业词汇量不足、原版教材这种学术性强的阅读材料速度慢且抓不住重点、期末问答题论述题用英文写作很不适应等方面。对应的策略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低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多一些专业词汇的渗透或者融进国际贸易方面最简单的知识。大学英语视听说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商务内容的对话、听力材料。二是在外贸单证的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提前增加英语训练,将术语相对应的英文一并给出,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加熟悉自如。
随着国际合作和竞争在各个层面的加剧,如何在各个行业培养出有能力、有思想、能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双语教学经过十余年发展,已从跑马圈地走向了精耕细作。为达到这一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层面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一方面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差别化地制定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多元化地进行成绩考评,坚持以任务型教学为切入点,以实践技能为课程特色,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单证知识并培育双语思维。另一方面,相关科研必须紧跟教学,需要有关院校在课时计算、学术交流、教材编写、实训软件研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让双语课程达到应有的效果,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学习和锻炼,拓展双语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成为企业青睐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 TERRELL T.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 Oxford:Pergamon,1983.
[2] 陈红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3(3):59-60.
[3] 龙陶陶.从高校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对比谈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06(7):145-147.
[4] 应秋飞.浅析我国的双语教学[J].文化教育研究,2003(6).
[5] 李肃.独立学院《外贸单证》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 经济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