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材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本文题目所包含的两个主题词,都是由“理论”与“心理学”两个术语组成,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在此,心理学的含义无关紧要,用不着加以辨析,要讨论“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理论辨析”,只需回答四个问题即可。而在回答的过程中,两者的“关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四个问题是:理论是什么?心理学理论是什么?理论心理学是什么?中国理论心理学是什么?现依次讨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的科学是不存在的。所谓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组成的;概念及其体系是科学的,则由之而组成的理论也就科学,否则反是。理论又表现为一系列的观点,而观点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基本看法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观点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观点的综合;没有无观点的理论,也没有无理论的观点,所以可把两者合起来叫作理论观点。从来源看,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是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或定格。应当说,为了说明理论是什么,就必须了解规律的性质及其与理论的关系。
1.何谓规律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总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关系与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而这种种关系与联系,就构成为这样或那样的规律。正如列宁所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①在中国古代,规律叫做“道”或“理”。“道”是一般规律,有“天道”与“人道”之分,前者为宇宙、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后者指社会、人事发展变化的规律;“理”是具体规律。对此,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有明确的说法:“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万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②其意谓“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是其所以始与所以成的总根源;而“理”则是事物的具体规律或特殊规律,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反映或体现。万事万物的构成要依赖“道”,其区别则要依赖“理”。这也就是两种规律(“道”与“理”)之不同处的表现。
如上所述,规律既然是事物本质的、普遍的关系与联系,所以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发现、遵循与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违背与抹杀规律。如任何人违背或破坏大自然的规律,他一定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而任何人不顾社会发展规律倒行逆施,他必然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架。又正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可以普遍适用;它只要条件具备,就必然会出现并发挥作用;它比较稳定,不会随心所欲、虚无缥缈,让人无法把握;它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总是会重复有效。凡此种种,对理解与把握规律的性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2.理论与规律的关系
前面曾提到理论是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或定格,可见规律是理论的客观基础,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主观概括。中国古代的名实关系论,完全可以用来说明理论与规律的关系。就是说,理论属“名”,具有主观性;规律属“实”,具有客观性。而名实的正确关系,应当是取名于实或取实予名,名符于实或名实相符。据此,只有正确概括规律并与规律完全符合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反之,不能正确概括规律并与规律不符的理论,必然是错误的、非科学的理论。
茫茫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根本规律,它是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也可叫宏观规律,如中国古代提出的阴阳对待和合律便是;基本规律,它是总规律的派生物,也可叫中观规律,但为数不多,如阴阳相互对待律、阴阳彼此和合律、阴阳相互依存律、阴阳彼此转化律、阴阳相互促进律、阴阳彼此促退律等;具体规律,它由基本规律派生,也可叫微观规律,表现在具体事物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之中,为数很多。
与上述的规律分类相应,反映或定格规律的理论也就应当有三种:一是宏观理论,把它叫作总理论或根本理论也未尝不可,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论等都是;二是中观理论,也就是基本理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某些基本理论,否则就难以成其为一门学科;三是微观理论,也就是具体理论,在每门学科中具体理论是相当多的。这样看来,所谓学习科学知识,就是要了解各种客观规律,掌握反映或定格种种规律的种种理论。
如果前面关于理论及其与规律关系的论述可以成立,那么对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规律的关系也应当如此看待。现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何谓心理规律
在承认物质派生心理的前提下,应当肯定,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大系统就是由物质与心理这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而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心理的发展变化自然也有规律可以且应当遵守。正如潘菽指出:“客观世界中的事事物物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的心理、心理过程也是有规律的。”③前面讨论规律问题时所涉及的几个特点,即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等,对心理规律都是完全适用的。④此处不赘言。
前面曾提到,事物的规律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心理规律也莫不如此。综合心理学研究来看,可以具体地说,心理的根本规律共有两条:一是心理依存于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律,一是心理依存于先天与后天的结合律。心理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心理的外部关系律、它包括心理对身体活动的依存关系律、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关系律、心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律;一曰心理的内部联系律,它包括认知与认知矛盾律、意向与意向矛盾律、认知与意向矛盾律。心理的具体规律为数很多,每一种心理现象,无论其纵向发展还是横向联系,都有着自己的某些规律,此处不一一列举。⑤
2.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规律的关系
如前所述,既然理论与规律是相互依存的,那么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规律也就难以分割。也即概括地说,心理规律是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或内容,心理学理论是心理规律的概括或定格。而如果这个看法可以成立,那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主观的心理理论必须正确地概括或定格客观的心理规律并与其完全符合,才会是正确的、科学的心理理论;反之,不能正确地概括或定格客观心理规律并与其乖离不符的主观心理理论,则必然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心理理论。这是检验心理学理论正确与否的一块试金石。
按照心理规律的一般三分法,心理学理论也可以有如此三类:以心理的两条根本规律为依据,心理学也就有两种根本理论,即主观与客观统一论、先天与后天结合论。以心理外部关系与内部联系的六条基本规律为依据,心理学也就有六种基本理论,即心身论、心物论、心理实践论、认知协调论、意向协调论与知意协调论。至于心理从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来看,都各有众多的具体规律,与此相应也就有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这基于三类心理规律而构建的三类心理学理论具有普适性,对此后面还将详加评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体系结构怎样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理论心理学研究什么
从前面所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规律三者的关系看,正由于有心理规律,就有心理学理论来对它进行研究,心理规律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正由于有心理学理论,就有理论心理学来对它进行研究,心理学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关于这一点,心理学界早就有所认识,并不是今日的新见解。如正因为“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学理论”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于是就提出定义说,“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理论的一门心理学科学”,或“研究心理学理论问题的心理学就是理论心理学”。这两个定义虽然只是从一个维度来揭示理论心理学的性质,且具有顾名思义的常识性,但简单明了、有一定的解释力,还是可取的。⑥
为了较深入地理解心理学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一正确命题,或者说为了较全面地把握上述两个理论心理学定义的可取性,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指出,所谓心理学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要研究心理学理论的事实、结构、特点与规律。现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揭示心理学理论的事实。任何科学研究首先都必须掌握大量事实,理论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心理学理论很多,前面曾将它概括为三大类,即根本理论、基本理论与具体理论,并谓此三者具有普适性。就是说,这三大类心理学理论蕴含在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兹略述如下:
一是心理学科。心理学有众多的分支,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的系列,即理论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它们除各自有某些理论外,主要是探索那具有普适性的三大类心理学理论。
二是心理学派。自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形成了十四大心理学派,即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这些学派有各自的独特理论,是其主要的;但也会论及具有普适性的三大类心理学理论。
三是心理学史。仅从时间、空间与学科三个角度看,心理学史五花八门,如古代心理学史、现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史等。如果再细分之,则会不胜枚举。各种心理学史也都有各自的独特理论,但也不会置具有普适性的三大类心理学理论于不顾。
四是心理学域。其全称应当是“新兴的心理学研究的论域”。当然,这一“全称”只能是相对的,而并非绝对的。它们于长时期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在西方,但既未形成(或没有被公认)为学派,也与成熟的心理学科有别,故简称为“心理学域”。如哲学心理学、批判心理学、人类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非智力心理学等,可能还有某些未被列入。这些新兴的心理学域在蕴含有普适性的三大类心理学理论外,主要是构建了各自必要的独特理论。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详细占有事实,理论心理学自然也一样。据此,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心理学,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上述心理学四个方面的种种理论事实一一揭示出来,为理论心理学源源不断地提供研究素材。
其次,确定心理学理论的特点。形形色色的心理学理论都具有某些共同与不同的特点,如有些是科学的、正确的;有些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还有些不大成熟,既有正确的成分,也有错误的成分。这是通常存在的一些特点。还有某些具有特殊性的特点,例如,从科学属性看,有些理论偏重于自然科学,有些偏重于人文科学;从心理范畴看,有些理论偏重于认知,有些偏重于意向(非认知);如从研究方法看,有些理论偏重于实证,有些偏重于思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需要理论心理学认真辨明、仔细确定。这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第二大任务。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一项任务,才能使理论心理学研究取得应有的效果。
再次,剖析心理学理论的结构。任何事物都有结构,心理学理论也有自己的结构。所谓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心理学理论都由一定的观点构成,这些观点之间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于是就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二是,心理学包含有众多的理论,这些理论之间也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一定的外部结构。对心理学理论的结构进行剖析,乃是理论心理学的第三大研究任务。只有认真而仔细地完成这一项任务,方能让理论心理学研究达到既定的目的。
最后,探索心理学理论的规律。心理学理论同所有的事物一样,其发生、发展与形成有一定规律可循。就是说,某一心理学理论提出的时代特点如何,它受到了何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它又是在什么思想背景上构成的,它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一句话,企图弄清某一心理学理论这样的来龙去脉,就是它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而对心理学理论的规律进行探索,则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第四项任务,也是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揭示事实、确定特点与剖析结构等三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为探索规律服务的;而探索规律任务的完成,则是前三项任务完成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给理论心理学下这么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所谓理论心理学,就是揭示心理学理论的事实、确定其特点、剖析其结构、探索其规律的一门宏观层次的心理科学。它既可以指导中观层次的基础心理学,也可以指导微观层次的应用心理学;当然,它也要不断地从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中吸收营养,以便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日趋成熟。如果我的这些看法可以成立,那么,在理论心理学课上把西方各心理学派的理论进行讲授是不对的,因为这是西方心理学史的内容,而不是理论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2.理论心理学如何研究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既然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已经明确,那它用什么方法去进行研究的问题就应当考虑了。其实这个问题早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即理论、思辨是理论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有学者就给理论心理学提出了这样的定义:“理论心理学是用理论、思辨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理论的一门心理科学”,或“以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学就是理论心理学”。我以为,这两个定义不只是犯了从一个维度来揭示理论心理学性质的错误,而且是根本就不应该“以采用何种研究”给某科学下定义。⑦因为科学的门类很多,而研究方法却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方法去给很多的科学下定义,难以揭示被下定义的某门科学之性质。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仅以心理科学为例,如果可以用理论、思辨方法来界定理论心理学,那么就应当将西方所谓的科学心理学定义为“心理学是用实证方法研究心理的一门科学”,或“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心理的就是科学心理学”。试问,这样的定义能揭示出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吗?不仅如此,现代心理学研究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并用,那又该怎样用研究方法来定义心理学呢?
总结起来看,以研究对象给某科学下定义足矣,而再以研究方法给某科学下定义则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这不知广大读者以为然否。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既已明确肯定,那么,又该如何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呢?下面拟主要就五个方面试作一些分析:
一曰辩证思考。所谓辩证思考,就是在研究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法、按照辩证规律来开动脑筋、进行思维。辩证法具有普适性,无论物质或心理(精神)的发展变化都是辩证的。因此,我们不管是研究属于物质范畴还是研究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都应当进行辩证思考。根据东方文化的观念,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两端的对待和合,这也可以说是辩证法的一条根本(或总的)规律。由之而派生出这么几条子规律:事物两端相互对待律、事物两端彼此和合律、事物两端相互依存律、事物两端彼此制约律、事物两端相互转化律、事物两端彼此渗透律。我们无论是揭示心理学理论的事实、确定其特点、剖析其结构,还是探索其规律,都应当自觉地遵循这些辩证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开展分析辨别与实现综合建构,最终达到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完成其研究任务。
二曰批判反思。什么是批判反思?就是要进行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先讲前者,必须为“批判”正名。“批判”并非贬义词汇,而是有褒有贬的中性词汇。它的基本含义与“扬弃”是一致的。即一般地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好的、积极的一面,批判它,对它的这一面就应当予以发扬;也有其不好的、消极的一面,批判它,对它的这一面就必须加以摒弃。长时期来,不知怎么的,我国不用扬弃,而专用批判,并赋予后者以纯贬义。如在那个无法无天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常常会听到这样歇斯底里的叫声:“批倒批臭,踏上一只脚,使他永世不得翻身!”于是就形成了“谈批判色变”的局面。据此,所谓理论批判,并非要将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一棍子打死,而是要保留并发扬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分清并摒弃错误的、非科学的理论。再讲后者,“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智慧力,动物不具有这种智力。一个人凭借反思,可以检验自己过去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错则改之,对则加勉。而所谓理论反思,就是运用理论、思辨法对自己构建的或已掌握的他人理论进行反思,以肯定其积极的、正确的一面,否定其消极的、错误的一面。必须看到,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是相辅相成的,即:要搞好理论批判,必须进行理论反思;同样,要搞好理论反思,必须运用理论批判。
三曰分析辨别。所谓分析辨别,就是借助于辩证分析,明辨是非、识别真假。自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后,其发展有了130多年。在这个不算很长的过程中,心理学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理论。如果把此前数千年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考虑在内,则其理论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毋庸讳言,在这些理论中,肯定鱼龙混杂、真假莫辨,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予以检验。但除此之外,加强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是非真假加以辨别,从而发扬其“是”与“真”的成分,剔除“非”与“假”的因素。这也就是理论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所能产生的一种重要作用。
四曰融会贯通。什么叫融会贯通?就是按照辩证规律把各种心理学理论事实融合在一起。如前所述,心理学理论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分属于四大系列之中,即心理学各学科、心理学各学派、心理学各学史、新兴的心理学各研究领域。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学理论,一般各自为政、相干不多。现借助于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把它们融会贯通起来,即联系对照、互相比较,以了解其应有的真实情况、来龙去脉与错综复杂的关系;否则,各种心理学理论就会分散孓立、相遇不多,以致使研究者难以识别其庐山真面目。
五曰综合建构。所谓综合建构,就是通过辩证综合,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构建出某些新的心理学理论。这可能有好几种情况:一是肯定某些正确的、有益的真理论,并加以发扬,使其更加完善;二是否定某些错误的、有害的假理论,并指出其错误的有害之处;三是扬弃某些瑕疵并见的理论,发扬其正确的、有益的见“瑕”之处,舍弃其错误的、有害的显“疵”之点;四是在肯定、否定或扬弃某些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创建出某种新的理论;五是在揭示、确定、剖析与探索心理学理论的事实、特点、结构与规律的基础上,直接形成某种新的理论。必须强调指出,新的心理学理论不是随意的产物,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新理论一定要能够说明旧理论所能说明、解释过的全部心理现象,倘若不能全部说明就不能取代旧理论;(2)新理论一定要能够说明旧理论所不能说明和解释的全部心理现象,倘若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取代旧理论;(3)新理论一定要依其所阐述的规律,来预见发展的趋势、动态及新现象的出现,否则仍然不能取代旧理论。⑧综合建构是理论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所能产生的另一种重要作用。
顺便指出,理论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除上述的“融会贯通”理论、“分析辨别”理论与“综合建构”理论三项外,还可以有发挥理论功能、预测发展趋势与指导未来发展三项。它对心理学发展的这六大作用,便足以说明研究理论心理学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⑨据此,中国心理学界长时期以来存在的那种轻视理论研究、片面重视实证研究的认识与实践,可以束之高阁矣!
3.理论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如何
为了较全面地把握“理论心理学是什么”,在讨论它“研究什么”与“如何研究”这两个问题之后,进一步谈谈其“体系结构如何”,想必不是多余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就为研究生开设了“理论心理学”课。当时就编写了“讲授提纲”,共14讲。后屡经修改,最终定为20章,并撰写成《理论心理学》一书出版,打下了该门心理学科体系结构的初步基础。即除“绪论”与“结论”居于首末的两章外,其余18章依次为:心理论、意识论、无意识论、行为论、潜能论、学习论、创造论、心理发展论、方法论、心理过程论、思维论、感情论、心理状态论、个性论、智能论、性格论、非智力因素论、心理素质论。从主要倾向看,前9章讨论的是基本理论问题,后9章探索的是具体理论问题。⑩
《理论心理学》出版后,我在继续讲授此课的过程中,不停地进行思考,适当地进行删除与补充,最后确定该书的体系结构仍由20章组成,但其体系结构却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依次略作说明如下:
(1)绪论——讨论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对象、任务、意义与方法。
(2)对象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共识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对之加以考察,肯定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促进心理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有好处的。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今的观点、国内外的基本共识、心理学的科学性质等。
(3)基础论——心理学是一门多基础的科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与人文科学基础。探索心理学与这四大类科学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握它们在心理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乃是本章研究的主要任务。
(4)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语)方法与方法论一直是心理学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章主要论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基本走向、主要途径、方法间的种种关系等。
(5)心理论——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把握其性质十分重要。揭示心理事实、确定心理特点、剖析心理结构、探索心理规律等,是本章论述的基本内容。
(6)意识论——在心理的基础上产生意识,意识与无意识组成心理。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意识(包括无意识)的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基本结构、主要功能,以及意识的发生发展、无意识的种种理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等。
(7)精神论——在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精神,精神是意识与无意识对待和合的体现。精神观的历史考察、精神的性质与分类、精神的结构与特点、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精神的自我修养等,乃是本章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
(8)行为论——行为是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外部表现。本章研究的主要任务为:行为的性质、特点与分类,行为与反应、动机、目的、人格、行动等的关系,行为的主要理论,行为的训练、矫正与治疗等。
(9)潜能论——潜能是人的心理、意识、精神发展的内部基础。本章主要分析潜能的性质与特点,潜能与天性、本能、素质、无意识等的关系,潜能的基本分类,潜能的基础:人脑潜能,潜能开发的要求与方法。
(10)学习论——学习是人的心理、意识、精神发展的外部条件。学习的性质、种类与意义,学习的过程与阶段,学习理论的评析,学习的模式与策略等,构成本章的基本内容。
(11)创造论——在开发潜能、积极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使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察创造的性质与特点,创造的活动阶段,创造的构成因素,创造理论,创造定律,创造力的培养等。
(12)心理发展论——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很多,争论也不少。本章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心理发展的性质与特点,两种对立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种种理论,心理发展与儿童教育等。
(13)心理学派论——前面说过,自心理学独立以来,已形成十四大学派。而这些心理学派都有各自的理论,需要对之进行研究。揭示其理论事实,确定其理论特点,剖析其理论结构,探索其理论规律等,乃是本章研究的基本任务。此外,如前苏联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学派(也叫维列鲁学派),乃至在心理学独立前的哲学心理学思想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所形成的派别理论,也可以且应当对之加以研究。
(14)心理学史论——凡是有一定质量的中外心理学史著作,都有各自的指导思想、理论观点值得研究。各种心理学史的材料取舍、思想认识、体系结构与研究方法等,都是本章所要评析的对象。在这方面,中国心理学家杨鑫辉的《中国心理学史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5)心理学域论——即前述“新兴心理学各论域”。这些心理学论域各自提出的独特理论也需要对之进行研究,亦即揭示其理论事实,确定其理论特点,剖析其理论结构,探索其理论规律等。
(16)心理过程论——就心理的形态结构说,它由心理过程(动态)、心理状态(稳定态)与个性(静态)三系列组成,理论心理学论及具体理论时,首先就要探讨心理过程问题。其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心理过程的性质与特点,认知过程的理论与规律,意向过程的理论与规律,认知与意向的关系等。
(17)心理状态论——心理状态是介乎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一大堆特殊的心理现象,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心理状态的含义与特征,心理状态的分类与功能,影响心理状态的主客观因素,心理状态与心理教育等,是本章考察的主要内容。
(18)个性特征论——简称为个性论。这方面争论的问题很多。如个性与素质、人格、个别差异的关系,个性的主要特点,个性理论,个性特征分析,世界观核心论的个性理论等,都是本章所要辨析的重要问题。
(19)智力与非智力论——有智力,就有非智力,两者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本章主要讨论:智力与能力的性质、特点与结构,智力与能力的关系,非智力的性质、特点与结构,非智力与智力的关系等。
(20)结论——讨论心理学的回溯、现状与愿景,以及中国心理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等内容,为本书作结。
以上所述理论心理学分为20章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仍是我的初步设想,很不成熟。国外关于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或内容规划得很新、很细、很先进。如根据《理论与心理学》杂志主编斯坦姆的总结,21世纪初期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2项,即认知、知觉与符号学,方法与假设检验、数学模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精神病学与疾病的研究,心理学的哲学,社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女权主义、性别社会实体,社会建构主义与话语心理学,历史研究或涉及编史工作的研究,批判性理论与心理学的社会性评论,精神分析与新维加斯分析,解释学与现象学,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而今后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则有5项任务,即专注于方法论的假设,理解学科的分裂,整合后现代主义,阐明全球化,探讨理论与模式假设的应用问题。2009年在中国南京市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则将理论心理学的有关研究领域细分为活动理论、人类心理学、心理学应用等25项。如果以此两方面作为比照,那我的那些“初步设想”则难免令人有相形见绌之感。虽然如此,但敝帚自珍,仍难免觉得该“设想”有一定的特色,可以作为构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起步”进行讨论。
在上述辨析理论是什么、理论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理论是什么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理论心理学是什么的问题加以辨析,想必不会是多余的。为此,我拟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创建过程
中国理论心理学早已创建成功。现就其创建过程做一回顾,以吸取它的经验与教训,肯定对推动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早在1945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即在中央大学开设了“理论心理学”课程。据当时他的学生唐自杰的“听课笔记”,该课的讲授内容由7个专题组成,依次为: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论,意识的问题,心理遗传的问题,智力问题。正如《潘菽全集》编者在“听课笔记”的按语中所指出:潘菽“试图运用辩证唯物论这个武器来分析考察心理学的理论问题,这是一项可称道的历史事实。这对于我们今天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仍有参考意义”。在此我还想补充的是,潘菽所讲授的这7个问题,他于1979年又发展为十大项,即心理学的方法问题,意识问题,心理学的辩证法问题,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与哲学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学科性质问题,智力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学的见解,百家争鸣问题。很明显,这7个或10个问题,依然都是现今中国理论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心理学课程在某些大学的恢复,虽然没有独立开设理论心理学,但中国所移植的原苏联的普通心理学,其“导论”的内容基本上讲的就是理论心理学。不仅如此,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两位原苏联专家,就先后讲授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彼特洛舍夫斯基)与“心理学的基础”(彼特洛夫斯基),都有油印讲稿,前者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0年代初期出版。很明显,原苏联专家所开设的这两门课,讲授的就是理论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曾集中或分散地开展过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十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心理学的方法论与方法问题,心理的实质问题,心理学与巴甫洛夫学说问题,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心理与活动、实践的关系问题,心理活动基本范畴的划分问题,意识与无意识的问题,个性(人格)的问题。对此,中国心理学家车文博曾做过系统的总结。我认为,这十大基本问题的讨论,大大推进了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创建工作。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潘菽的《心理学简札》(上下册)于198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正式宣告了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创建成功。原著共10卷,每卷52条札记。这是一部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心理学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它以札记的形式讨论到问题的方方面面,鞭辟入里,引人入胜。我认为,《心理学简札》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首部著作,并开辟了这一学科在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基于这一点,唐自杰对《心理学简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理论心理学问题探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4年)一书。在此著作中,著者把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即由潘菽提出的7或10项,细化为26项(恕不一一列出),作为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评价说:“潘菽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位重要奠基者,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一位重要的开拓者,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心理学简札》出版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出版了不少有关著作,如《刘泽如心理学文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84)、《胡寄南心理学文选》(1985)、《高觉敷心理学文选》(1886)、《潘菽心理学文选》(1987)、梁漱溟《人心与人生》(1987)、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1990)、王启康《格心致本——理论心理学研究及其发展道路》(1999)等。这些著作对巩固与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几代学者对如何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主张
中国理论心理学创建之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对此,几代学者都提出过不少的主张,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现仅就几位学者的观点略作介绍,但不分别予以评论。
老一代学者潘菽的有关主张可归纳为四点,即重视研究的指导思想,认真向国外学习但不要照搬,批判传统的和现存的心理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在后面还会论及,在此不赘。
第二代学者车文博在总结中国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发展得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应努力做到如下五点: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力加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在外国心理学的研究中,继续坚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工作者的素质,搞好基本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
以下为第三代或第四代学者的有关主张。例如,姜永志认为,中国理论心理学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中国心理学没有给理论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学科建制,一是中国心理学缺乏独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据此,他提出了如何建立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几点意见。这就是:积极对西方理论心理学发展成果中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筛淘,引进有利于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国原创性理论建设,特别是对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的元理论的建设;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新、反思和建构的关系。
又如杨文登、叶浩生在讨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困境溯源”问题后指出,为了走出困境,必须扩大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实践领域。具体地说,就是如下五个方面:开展核心的元理论研究,协助实验心理学开展研究,架设沟通心理学与临近学科的桥梁,架设沟通心理学与社会大众的桥梁,架设沟通国内外文化心理学的桥梁。
最后如燕良轼呼吁,要加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建设,并强调应当从六个方面着手:一是理论心理学必须回归到人本身;二是理论创新需要学者具有坚定的理论信念;三是心理学不能走理论与实证相互怨恨的道路;四是理论研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尤其要鼓励建构性思维;五是理论心理学的建设需要理论心理学家相互合作、共同攻关;六是要鼓励多途径的理论创新。
以上所举,只是荦荦大端。但仅就这些主张看,如果每一位理论心理学研究者都能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则中国心理学幸甚,中国理论心理学幸甚!
3.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之我见
中国理论心理学从潘菽讲授与创建之日起,走的就是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已如前述。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见解与实践,也是我们研究者应当恪守的一种观点与做法。现在我仅从此出发,对中国理论心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五点个人之见:
(1)深化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从中吸收心理学理论的营养。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有不解之缘,心理学史所蕴含的心理学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中国,长时期以来注重对西方心理学史理论的研究,但对中国心理学史理论的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这对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是极不利的。其实,中国心理学史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它可以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在理论心理学中,如果没有中国心理学史理论的内容,那就不是中国的理论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发掘并构建了十大心理学理论,即形神论、心物论、天人论、人禽论、知虑论、情欲论、志意论、智能论、性习论、知行论等。这些理论很需要中国的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对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其理论价值,发挥其理论作用。
(2)认真研读《心理学简札》,运用其思想来指导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如前所述,作为中国理论心理学开创之作、奠基之作的《心理学简札》,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因为其中蕴含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据《潘菽全集》(第五卷)“本卷说明”称:该部巨著有“五大方面”的重要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吸取。这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传统心理学的破旧立新、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宝藏的发掘提炼、古为中用;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深刻改造传统心理学研究,并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科学心理学。必须指出,潘菽的这些对心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并非纯属“全集”编者的体会概括,而是他本人在讲话与文章中不只一次提到过的观点。例如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等论文中所提出的有关观点,便与上述的“五大方面”基本一致。
(3)继续讨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夯实基础。中国有研究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传统,可以说从1945年潘菽为讲授理论心理学提出的7个专题时起就开始了。以后潘菽又将其扩展为10个专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就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集中或分散地讨论了10个问题。这些已如前述。我认为,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只有高水平地落实这一基本任务,才符合理论心理学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本意;如果舍弃基本理论研究,或把这方面的研究视作“初级水平”而加以轻视或忽视,那就不敢苟同了。正是从这种想法出发,我以为,为了夯实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继续讨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继续讨论的过程中,不必局限于已有的那10个问题,还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扩充。但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扩充”,必须是心理学理论,而不是心理学科、心理学史、心理学派或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等本身。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为讨论而讨论、为批判而批判,必须认真地进行理论反思、理论整合与理论建构。
(4)批判引进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成果,但不唯西方之马首是瞻。前面关于“批判正名”的分析,完全适用于这里的“批判引进”。就是说,在引进西方的理论心理学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照单全收,而是只吸收其中那些先进的、科学的、有用的东西,却把那些落后的、非科学的、无用的东西拒之于万里之外。这里的所谓“不唯西方之马首是瞻”,是说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要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与研究理念,要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要适合中国的固有国情与现实需要,要以包括理论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独立自主发展的中国心理梦去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论思维的民族,古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硕心理思想之理论传统的国家,因此,在创建与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有信心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不是以洋为主、亦步亦趋,以免使中国的理论心理学步心理学发展的老路,成为“舶来品”。
(5)“标新立异,自圆其说”:不断创新是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的灵魂。如果容许我大言不惭地说,“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八个字是我的“治学格言”。早在1981年,我在拙著《智力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后记”中就曾写道:“我平素写作,总有些喜欢‘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本书也不例外。……但由于水平的限制,可能是‘标新立异’有点,‘自圆其说’不足。这就有待于识者的指正了。”所谓“标新立异”,就是要言之有物,而且这“物”(内容)必须是“新”的,不是人云亦云;所谓“自圆其说”,就是要言之有理,而且这“理”(道理)必须是“正”的,不是“歪理十八条”。讲到底,这八个字就是要不断创新。根据我的体会,不断创新是每位研究者的生命力,对研究心理学的人也不例外;不断创新是任何科学发展的灵魂,对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也完全一样。如果我的这一看法可以成立,那么,在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是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不要蹈常习故,“与世沉浮”(韩愈思想);就是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多求新意,以开昏蒙”,不要拘泥于旧说,因为“守旧无功”(张载思想); 就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创新,即所谓:在学习研究中,“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王阳明思想) “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之意志和独立之精神”,因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陈寅恪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与现代已故国学大师尚且能如此不断创新,难道生于21世纪的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者不能一代胜过一代吗?这答案应当并只能是否定的!
综上所述,可以简括地作出如下几点结论:
1.理论是什么?理论由一系列的概念、观点组成,是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或定格。理论是规律的概括,规律是理论的基础;两者的关系,犹如“名”与“实”的关系。
2.心理学理论是什么? 按照理论与规律相互依存的关系,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规律也是难以分割的。就是说,心理规律是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或内容,心理学理论是心理规律的概括或定格。据此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正确的、科学的心理理论,必须正确地概括或定格客观的心理规律并与其完全符合;反之,错误的、非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必然是不能正确地概括或定格客观心理规律并与其乖离不符的。
3.理论心理学是什么?理论心理学以心理学理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要揭示心理学理论的事实、确定其特点、剖析其结构、探索其规律。其研究方法是理论与思辨,具体地说即辩证思考、批判反思、融会贯通、分析辨别与综合建构。
4.中国理论心理学是什么?首先肯定中国理论心理学早在1945年即已初步建立;潘菽是中国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其《心理学简札》是该学科的首部著作。其次简介了几代学者关于中国理论心理学如何发展的种种主张。最后站在中国理论心理学必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立场,就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途径提出了五点意见,即深化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认真研读《心理学简札》,继续讨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批判引进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是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的灵魂。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8页。
②《韩非子·解老》。
③潘菽:《心理学简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版,第6页。
④参见拙著《理论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⑤同上书,第31-34页。
⑥杨文登、叶浩生:《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⑦同上文。
⑧邓伟志:《理论的源泉问题》,《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8期。
⑨参见拙著《理论心理学》,第14-15页。
⑩参见同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