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妮
(西安财经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100)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取得信息的工具,我们通常说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都是大众传播媒介[1]。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接触各种传媒获取信息、认知社会、沟通交流,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知和规则的把握,90%以上都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2]。当代大学生作为大众传媒的高接触者和使用者,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越来越受到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
按照价值观澄清学派的观点,价值观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首先,选择。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其次,表明态度。公开自己的选择并且对选择表示满意。最后,行动。按照自己的选择行事并长期坚持这种行事风格[3]。大众传媒正是通过向个体提供多元价值观选项、引导价值取向、左右价值判断,最终影响甚至代替个体做出价值选择。
在大众传媒兴起之前,知识和信息曾经一度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他们通过特定的渠道,给民众传播和灌输符合统治需要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使社会形成比较单一的、特定的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不再为某个阶级或集团所垄断。各种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主流的、非主流的信息扑面而来,推动思想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使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和复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项。
价值取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指价值主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4]。它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众传媒在传播各种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其舆论导向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把关人”功能等方式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引导着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公众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据此行事。很多实证研究都已经证实了大众关于社会议题的次序与大众媒介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几乎完全同步[5]。
价值判断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做出的一种判断[6]。这种判断是以个体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为基础的,具有极强的主观独立性,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现代人认识世界和事物往往不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媒的描述和呈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往往直接来源于大众传媒,把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长此以往,大众传媒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知识,重构人们的知识版图,更进一步地代替人们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个体的基本社会认知和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价值取向,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进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效用的价值选择[7]。大众传媒在给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选项时,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价值选择的难度。但是大众传媒又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做出最终的价值选择。当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与个体自己的价值认知相符合时,他不仅仅确信这个信息,而且会选择并将其存入自己脑中,把他作为自己正确认识外界知识的一部分;当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与个体自己的价值认知不相符时,大众传媒会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传递和解释社会的价值规范,并使其具有说服力,让个体在价值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并且一旦个体认同了大众传媒中传递的价值对象或规范,也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当中内含的价值方向,进行最终的价值选择,进而会努力践行这一价值选择。
如上文所述,大众传媒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使用者,他们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增长见识、参与活动,发表见解,又受到大众传媒舆论观点、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极大的反差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在大众传媒营造的开放、自由、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们形成了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民主、法制、创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积极向上、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大众传媒宣传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现实社会的尔虞我诈中形成了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观。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大众传媒过度放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有些媒体传播和宣传含有低俗甚至错误价值观念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混乱的、扭曲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总体来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以下特征。
大众传媒带来了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价值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使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面对各种是非问题也会更加包容。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碰撞甚至厮杀,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难度。他们在大众传媒所营造的信息、思想、价值无主导、无权威、多元化的世界里无所适从,既没有坚定的选择和遵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价值迷茫和盲从性。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而大众传媒极力宣扬的个性化、自我化的观念中,大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评价、判断更多的从自我需求和欲望出发,强调个体本位,个人价值、个性发展,而忽视集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样一方面能够积极培养大学生形成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但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大众传媒体现出的娱乐性、通俗性、消遣性和商业性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身心的放松,但是这种重娱乐轻知识、重消遣轻严肃、重商业轻文化的传播媒介偏向,使大学生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思维判断能力下降。特别是当前大众传媒在宣传和报道中的“三俗”之风愈演愈烈,严重污染了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以往的理想主义价值观逐渐被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大部分学生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思想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漠视;在生活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颓废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大学生的短视行为,诱发了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导致大学生价值理想意识弱化,缺乏理想和精神上的信仰。
社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但是,现在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冷漠,对于社会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可,更遑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垄断了互联网信息话语权,将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大量输入,使这些缺少系统深厚的理论根基,三观还处于最终确立阶段的大学生,易于受到网上传播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容易失去免疫力和判断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间接造成了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如何在自由与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下积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庞杂的各种价值选项中最终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成为指引大学生行动和追求的指南,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以践行,是现阶段全社会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8]大众传媒为社会和个体提供了多元化价值选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在这种价值观念多元化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就必须正确处理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一方面对于多元化价值选择我们要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要正视和尊重这种多元化的价值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者无视其他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价值观念。因为这些价值观的存在本来就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尽管有些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也不能强行取缔,只有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变更其存在的客观环境,消除其存在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即在多元化价值选择长期存在的现实中,我们要坚持“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方针。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思想活跃,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共同遵守和认同的主流文化或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社会将处于混乱和一盘散沙中,会因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许多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使他们在多种价值选项中最终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减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
现阶段,一些传媒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渲染色情暴力、宣扬个人主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等不良价值倾向,致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自我化、功利化。要发挥大众传媒在引导和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积极正面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就必须增强传媒自律,营造良好传媒环境。首先,要树立大众传媒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现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宣扬和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有导向性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过程中,传媒从业者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对社会上的流行现象要持审慎负责的态度,恪守新闻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实际工作,使其成为虚假、有害信息的“过滤器”,主流价值观的“传声筒”。再次,大众传媒还应该重视社会监督的角色。通过对政务、公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监督,使他们在既定的轨道上运作。这样既减少了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树立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增强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塑造力。最后,提高政府对媒体的管理能力。要坚持正确的传媒导向,仅仅依靠大众传媒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要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在治理媒体时应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删帖、设置关键词等,这些方式的长期使用势必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对大众传媒传播和宣扬的错误、有害信息,必须进行及时、准确、权威的纠错,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信息责任立法,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责任体系,以规范和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这样才能营造出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念。
胡锦涛曾指出舆论引导的极端重要性: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9]。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其世纪界、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最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错误的舆论导向势必极大地危害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现阶段,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信息和舆论的汇聚地和发布中心,党和政府必须通过大众传媒迅速有效地掌握社会信息和舆论动态,并对社会舆论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对一些重大、敏感、易于导致大学生形成分歧、走向对抗的舆论事件,和那些易于被不法分子、敌对势力利用以误导学生、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及时解释、疏导,并通过权威媒体把专家分析、民众讨论等升华总结的观点向社会发布,以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客观地、理性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在冲突中化解矛盾,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的引导方式,使大学生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消除了大学生思想错位、信仰迷茫、理想缺失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他们能够主动把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对错误、有害价值观的“免疫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反馈及时、互动效果好等传播优势,大众传媒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和宣传。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灌输”“说教”的单调形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教育的速度,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传播者和教育者还可以开辟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网站,并定期更新,保持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随时供学生访问和浏览,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传播者和教育者还可以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主动撰写或者转发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帖子,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传播者和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主动设置相关话题的讨论,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澄清”。总之,传播者和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大众传媒,掌握不同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覆盖面,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使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首要价值选项。
尽管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但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要靠主体自身的选择和整合。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价值选择中的自主性势在必行。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采取“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即把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核心的、一般的价值观产生、表现、作用、影响等向大学生进行客观梳理和剖析;而“非授人以鱼”,即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代替他们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让大学生们勇敢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和价值选项,经过价值“澄清”、价值冲突、价值沉淀,最终选择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把自己的选择内化为长期的行为习惯,使其具备主动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高校可以给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媒介的发展历程、功能作用、运作模式、影响机制、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开传媒的神秘面纱,了解传媒的实质,就不会对传媒盲目地肯定和极端否定。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实践中,直接参与媒体制作,在现实中了解媒体的具体运作,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对媒体的了解和把握。这样,不管以后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再怎么复杂多变,大学生都能坚持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实现价值冲突的自我调适和修复。
总之,大众传媒是各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思想交汇和碰撞的场所,是大学生价值观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个平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优秀的思想文化不去充实,有害的思想糟粕就会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但是,如果我们不向民众大力宣传,民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接受,其主体地位也难以确立,更谈不上以其引导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大众传媒环境中如何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树立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文科,刘新荣.传媒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11.
[2] 喻国明.传媒:现代潘多拉宝盒——谈谈“十五”期间传媒产业的发展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08-112.
[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76.
[4]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指引[J].教育探索,2013(1):111-112.
[5] 张 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3-135.
[6] 秦 龙,白苏婷.从实践标准到价值维度——论价值判断的检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69-70.
[7]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2-191.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9]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