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情境下的现代大学旨趣——对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一种解读

2014-04-11 00:39吉国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利奥后现代大学

吉国宾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后现代情境下的现代大学旨趣——对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一种解读

吉国宾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让·弗朗西斯·利奥塔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元叙事知识的解体导致科学合法性危机出现,而作为科学知识主要传承者的现代大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从这一思路出发,深入发掘两大叙事组成的现代大学理念,着重分析后现代知识观给现代大学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导致商品唯利工具性弥漫于现代大学,在甄别利奥塔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塑造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理念,给现今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认识。

后现代;现代大学;使命;利奥塔;元叙事;合法性

让·弗朗西斯·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杰出大师,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指出:现代大学作为“元叙事”的承载体,它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由叙事和思辨叙事这两大元叙事为支撑,合二为一共同构筑出现代大学的原则使命,业已成为它的合法性基础,在现代大学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现代大学的原则使命

利奥塔视域中的自由叙事下的大学理念,是以政治理念为基础,人道主义为核心,主张自由与平等,以祛除愚昧为目的,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业已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可见,大学“成为培养国家干部(附带地也培养市民干部)的苗圃,是因为人民认为,通过这些人将来所从事的行政工作和职业,通过在民众中传播新知识,民族本身可以获得自由”[1]68。也就是说,大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精英来对人民进行启蒙和教育,让民众理应成为知识的主体。于是,“知识不再是主体,而只是服务于主体的工具,这就使知识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成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2]由此,现代大学拥有传播科学知识的权利,承担着启蒙的重任,让受教育的精英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引导民众最终获得自由和解放。

众所周知,“洪堡体制”在推动现代大学形成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它就是利奥塔视域中的德国思辨叙事。他认为,洪堡按照两条原则建立了现代性大学:第一条原则是大学是“把科学当作科学来研究,科学服从自己特有的规则,科学机构‘自我生存并且不断自我更新,没有任何束缚,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的’”[1]68。它的实质表明,现代大学首先是独立的科研机构,拥有学术自由活动的便利,政府给予大学相应的自主权,不能干预大学的学术科研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超越于世俗政治的影响,强调大学的使命以创造和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这一原则无形之中将伦理道德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离,显然背离了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于是,洪堡紧接着强调第二条原则是现代性大学将“科学用于精神和道德的培养”[1]69,明确要求科学不能一味地以自身为目的,它的效用和价值必须由伦理道德来规范。可见,洪堡运用思辨精神来消解真理与善美之间的张力,通过实施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理念,将第二条原则作为对第一条原则的重要补充,它以道德诉求来规范科学目标,要求科学中对真理的探究,必然符合道德社会生活目标的追求。这样,洪堡体制在强化科研独立的同时又保留了西方传统的人本教育,科学的目的在于促使民众福祉的实现,让科学服务于善。于是,它确保了真善美能够并行不悖地运行在现代大学之中。

至此,现代大学理念使命呈现于世人面前。首先,作为自由独立精神的栖居地,“作为创造、诠释、传承和发展社会科学知识的学术机构,作为知识领袖和思想精英的渊薮,有自己独立的认识论基础、关注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但不卷入其中。”[3]其次,作为培养人类精英的场所,它把科研自由和人本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主张公民自主发展完美和谐的人性”[4],培养民众具备理智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确保真善美能够并行不悖地存在大学之中。再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制高点,它将宏扬人类道德和传播科学当作自身的共荣使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学知识,保证人类社会能够良性地运行,最终实现人类的繁荣进步。

二、现代大学危机频现

“知识的问题始终是利奥塔后现代叙事的主题,在他看来,知识的叙事范式转换已经成为后现代状况的显著特征。”[5]利奥塔利用语用学中的游戏规则理论解构元叙事知识,运用小叙事对西方后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作出独特性的阐释,这一转变给现代大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普遍价值目标的缺失

利奥塔运用小叙事理论赋予其他知识平等的话语权,科学完全丧失掉以往普遍规范性的话语特权,它不再是其他知识的规范者,也不再是知识的合法性的根源所在。由于“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同意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6]。现代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这一转变反而祸及到自身,导致自身也难以保全,它的合法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于是,现代大学不再是普遍真理的传承者,不再是人类获取普遍真理的场所,而是成为制造各种能力,一味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场所。利奥塔通过“悖谬逻辑”原则将科学知识分裂为各种游戏单元,指出大学内部不同学科拥有各自独特的游戏规则,大学不再具备整合一切学科的能力,导致自身处于迷茫失落的境地,自然也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统一性的指导,现代大学的原则使命已被彻底地遗弃。

(二)自主办学权的旁落

“传统的权威和整体性遭到了虚无的否定和不断置疑的审视,知识被重重地涂上金钱的色彩,而这种知识的变化又会波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个人”[7],最终也波及到大学自身。因此,现代大学不再是超然于世的独立者,它不仅丧失掉原初的目标,它的良知也在不断地隐退,它那卓越独立的批判力早已被人类社会的物欲所约束。于是,大学无法享有以往绝对的权威,反而被社会权力牢牢地控制,大学彻底沦落为社会市场的执行工具,社会资本宰制着它的命运,能否为市场经济资本带来效益成为大学存在的终极目的。现代大学自主办学的理念早已彻底放弃,迎合社会需求成为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没落

利奥塔指出,科学知识日益同语言联系起来,并且越来越具备可操作性,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都被“变为机器语言的可译性条件”[1]2。于是,信息化成为知识的本真所在,它规定着知识的性能,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不仅便于传播和使用,还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信息化的知识都将被抛弃,“使用”成为知识价值的源泉所在。后现代知识彻底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其话语的异质性使“知识分子”的功能正从普遍性转向专门性、技术性,后现代知识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因为在传递现有知识方面,一个教授与信息库系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8]。在知识有机储备层面上,由于现代信息媒介性能远远优于大学教授的能力,知识的异质化导致大学教师丧失掉“主话语”,由知识的启蒙者演变为信息的编排者,电脑信息库逐渐取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受教育者也不再是关心“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终端机前获取新类型知识的聆听者”[7],大学传统教育思想已经彻底地没落。

随着元叙事合法性危机的出现,元叙事承载体——现代大学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现代大学危机频繁爆发。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大学危机已经成为它的佐证,迫使现代大学做出相应地调整和转变,大学开始步入后现代的殿堂。

三、后现代情境下的大学旨归

利奥塔意识到后工业化生活中资本无处不在,主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效能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后现代大学精神旨趣也在悄然转变,知识唯利化隐喻着商品关系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主导思想,是否“有用”成为大学划分知识价值的标准。

(一)商品境域中的大学殿堂

利奥塔指出,由于价值供求关系成为知识供求者的兴趣所在,知识的使用价值“不复存在”,后现代大学生产知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出售,以便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后现代大学彻底被现实利益所掌控,沦落为经济利益的附属物,商品功利原则弥漫于大学殿堂。同样,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按照功利原则来对待大学,无论国家、企业或私人基金会资助后现代大学的院系或者研究实验室,即使有时并不指望立即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甚至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以蚀本的方式资助研究,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有利可图的技术,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名誉,以便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更多的回报。

同时,后现代大学科学研究需要资金。由于“‘纯粹’的研究中心吃的苦较少,但得到的经费也较少”[1]95,后现代大学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必须依照企业运行模式来经营管理,主张技术和利润的结合优先于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实用、利润和性能成为后现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标准,后现代大学生产知识不再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而是成为资本流通的重要环节,效率原则取代了以往的合理性(真善美)标准,成为后现代大学生存的核心依据。否则,后现代大学在残酷的竞争中难以幸免。因此,后现代大学逐步消融于商品社会中,只享有微不足道的自治权限,它拥有的权力仅仅在于分配他们所得到的经费,促使大学自由探索精神继续消减,彻底地遗忘了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二)职业化的大学教育

工具理性在后现代大学中不断地蔓延壮大,技术标准远高于真理标准。“人类始终不自由地受制于技术,技术业已成为了它在其中发展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人类思维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本身与其用途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以致于人类已经失去了对其命运的控制能力。”[9]社会需求决定着后现代大学的院系设置,教育理念也在相应地调整,人文学科尽管在承继人类文化中起到颇为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难以估价的影响;然而,由于缺乏实用性,人文学科开始不断地萎缩,彻底沦为应用学科的陪衬品。

于是,后现代大学不再从事“精英教育”,它仅仅是良好的职业培训场所;知识的传递不再是大力培养社会精英,而是精心打造能够在具体岗位上充分胜任的专业人员,确保社会系统能够良性地运转。当社会系统对相应人员需求增长时,后现代大学就义不容辞地满足社会需求,而且在教育发展战略中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对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可能满足所求领域的职业需求。同时,后现代大学还注重成人教育,“以便能够改善他们的能力并促进他们的晋升,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信息、语言和语言游戏,让他们拓宽职业社会的视野,连接技术实验和伦理实验。”[1]106这样,后现代大学已经成为复制能力的场所。大学教育更加侧重职业技术教育,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生产大量具备专长的专业人员,让受教育者成为专业化的技术工具者,培养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所求的能力,保证社会系统能够恰如其分地得到发展。

(三)信息操作化的教育方式

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技术进步给知识带来巨大的影响,获取、整理、支配和利用知识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利奥塔认为,后现代大学中教师传递的是知识的有机储备,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甚至教师都可以替代。“教学可以由机器完成,这些机器可以把传统的存储器(图书馆等)作为数据库与学生使用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1]107,进而导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完全改变甚至消失。相应的是,教学内容也要做出不断地调整,大学教育中心已经演变成如何让受教育者高效地使用终端技术。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尤其是电信学基础教育,显然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受教育者娴熟运用信息技术,高效查阅重组相关学习资料,具备整合创新能力成为它的重要议题。

利奥塔认为,受教育者不必一味地坚持传统的心智训练,可以按照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法来学习处理各种知识。“那些数据库资料库将是明天的百科全书。他们超出了每个使用读者的能力,它们是后现代人的‘自然’了。”[1]108大学教育更加侧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当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的想象力,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系统组合后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运用。

四、出路及对策分析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哲学的系统性反思产物,为了消解现代哲学给现今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不遗余力地解构理性、普遍真理、自由、人道主义和映像主义等等一系列现代性范畴。不容置疑地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远远大于它的建构。即便后现代主义难以彻底颠覆现代哲学的正统地位,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强大的杀伤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正视后现代主义冲击性的前提下,审慎地运用现代哲学范畴,塑造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理念。

(一)端正现代大学宗旨

我们要高擎现代性的旗帜,“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10]维护现代大学理念依旧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主旨所在,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是保存文明的机构,是探究学术的社团,是智者之家,大学必须领导社会,并且为此应具有高超的独立功能”[11]。

同时,针对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学在坚决维护自身相对超然自主地位的同时,也要适时适当地融入到社会之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社会资金,又与它适时保持一定的空距。有效减缓社会资本对高校的控制和负面影响,是我国大学发展中必须慎重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进行学科建设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有用还是无用”标准来建设学科。这样,才能避免科学知识的异化,真正担当起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二)倡导理想化的教育理念

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并非要寻找一个唯一和一成不变的终极目标,恰恰相反,它描绘的未来大学蓝图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兼容并包的特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对大学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导向作用。”[12]因此,塑造理想化的教育理念,需要做到:不是一味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科学知识,将他们囿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和有限的认知领域;而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德育优先的基础上注重德才兼备教育,在提升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博雅教育,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个性教育,增强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整体把握能力。

也就是说,大学教育首要的目的是强调对主体人生命意义的尊重,还要培养自由而全面的人才,提高他们自我分析、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能力;进而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内涵,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知识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避免他们陷入独孤虚无化的歧途;提升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能够对自身的生活进行合理的筹谋,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身独特性的贡献。

(三)丰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多元教育模式就是在坚持传统的心智训练基础上,明确教育双方都是教学中的主体。鼓励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改变我国传统教育中唯上唯书的教育方式,杜绝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手段,让他们成为知识信息的建构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他们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发现者,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加强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同时,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自己动手查阅、研读资料、提升他们驾驭整合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这样,既可以避免现今大学教育方式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弊端,也可以杜绝教育内容平面化的危险,拓展受教育者的想象空间。这样方能有效杜绝科技进步换取人的实质能力退化的缺陷。

利奥塔的思想主旨在于追求歧义和差异,消解权威,注重多元化的认知方式。相当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按照他的理论,为我们的认识提供指导时,诧异地发现,他实际上又赋予新的一种共识让我们共享,这与他原初的本意截然相反,他思想中的悖论就不言自明了。但是,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后现代知识引发来的大学畸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审慎地运用他的思想,为我国大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认识。

[1] [法]让·弗朗西斯·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陈嘉明,吴开明,李 智,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3.

[3] 陈治国.论现代性语境中大学与政府间的对立与博弈[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103-106.

[4] 肖绍聪.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3(2):28-33.

[5] 陈志良,余乃忠.利奥塔后现代叙事的四大悖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8(1):19-22.

[6] 张志伟,冯 俊,李秋零,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9.

[7] 崔少元.解读《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利奥塔后现代观透视[J].外国文学,1997,65(3):65-68.

[8] 陆杰荣.后现代·知识分子·当代使命——利奥塔的“知识分子之死”的理论实质[J].哲学动态,2003(6):37-42.

[9] 余 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1-6.

[10] 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63-69.

[11] 孙冰红.社会发展与西方大学理念的嬗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9-142.

[12] 胡炳仙,秦秋田.后现代知识观与大学理想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3):22-26.

ThePrinciplesandInterestsofUniversityinPostmodernismContext——OneinterpretationofLyotard'sTheStateofPostmodernism

JiGuobin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

G64;B089

B

1008-6285(2014)07-0073-04

2014-03-11

吉国宾(1974-),男,山西新绛人,中北大学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

猜你喜欢
利奥后现代大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黑鹰”之路——“UH-60的成长故事”(下)
变形记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