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问题探讨

2014-04-11 17:55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科研成果产学研

吴 劼

(绵阳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 言

由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可谓是应运而生的,所以从一开始它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更是得到了各地方行政部门以及工厂、企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因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需要而生,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不仅是地方高校产生和兴起的原因,更是地方高等院校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全国上下都在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历史潮流之下,作为地方高校,走与地方企业合作、产学研的发展道路已是大势所趋。以此为鉴,地方高校要想克服当前的困难,唯一的帮扶只能是进一步地发展和巩固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也以此为契机,在这种有效结合及服务中寻求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

总体来说,当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转化力还很弱,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高,而师范院校的转化率则更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内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由于产学研结合紧密不够而被浪费。相对其他非师范类高校来讲,师范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而言更加薄弱,人才缺失,底子相对薄弱,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更不用说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了。如果师范类院校不能有效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然会被淹没于时代浪潮之中。因此,在强调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工科非常薄弱的师范院校必将面临相对其它非师范类院校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三、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目前,对师范院校来说,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以及产学研道路上存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比较大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早期政策引导,高等院校的教师基本上以教学以及基础科研为主,很长时期之内,教师参加生产活动或兴办企业都被视作不务正业,部分教师利用手头的技术增加收入更是被称作下海。种种传统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高等院校教师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这些不良现象对于广大师范院校来讲更甚。

2.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还很不成熟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试”,这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点,是为了大力推广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而做的一些后续试验以及应用性工作。由于在实验室中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管是操作技术、生产规模还是工艺条件、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都与现实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而在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解决工艺设备设计、生产放大等一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由此可见,中试是极其费钱的一个环节,国内的中试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研成果最终的转化。

3.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中国,纵向的科研经费在总的科研经费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而纵向的科研方向及项目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制定、下达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高校来说缺乏针对性,可以说形成了科研与经济的分离。近来的科研制度改革把国家对科技的政策支持完全变成竞争性的拨款,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增加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造成了重复和趋同的科研。同时,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不得不同工科院校竞争趋同,或相同的研究课题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4.科研重点不突出

重点不突出,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是又一表现。师范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在教学、开发、服务以及科研等方面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而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下搞一些短期行为,比如在所谓人才培养方面一味兴办新的热门专业,形成了专业设置上低水平的重复;而在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开发和服务等方面,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及计划,小打小闹多,抓小丢大,重头戏比较少。

5.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接轨的相应运行机制。一方面,与地方的联系密切度不够,没有建立固定的和地方联系与沟通的工作制度和组织形式,因而没有能够争取到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对高校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另一方面,内部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和发挥起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四、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的对策

师范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发展道路和方针,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本文针对上文相关分析和探索,提出了以下几条相应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在今后的十五年内的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之下,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更加强调科技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率。以此为背景,师范院校科研应该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开始重视产学研道路。同时,我国的师范院校科研管理者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吸收国家的科技政策,并制定相应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的科研人员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2.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改革

产学研要求必须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这意味着我国的师范院校要适应企业生产的步骤,而非让企业来迁就高校的科研成果。所以,从实施模式来看,国内师范院校应该走以合作开发以及共建实体模式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尝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改革道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多种产学研结合形式,还可以通过中试基地、创办科技园、研发中心、共建企业等机构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强师范院校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促进科技同经济直接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培养科研创新精神,积极抵制科研不端的行为,加强学校诚信机制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意识以及科研法制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着手点:

首先,要鼓励创新。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欲望与意识,以此作为评定科研成果具备创新性与否的标准,可以分析该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这三个评价标准也是现行是否能获取发明专利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保护创新。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必须及时予以保护:一方面,要以专利方式对科研创新成果予以保护,必须严格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时刻注意专利申请要求及程序的变动,尤其是在高科技背景下的我国专利制度的变革,除此之外还应该成立相应的专业部门学习及研究专利制度和专利法,以切实保护本校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防止学校内部学术权威窃取先进人才的科研创新成果,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加大校内人才结构调整的力度

人才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培养。人才的引进要服务于新专业、新院系、新学科、新平台、新领域、新基地、新行业、新机构等新体制的建设,高校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式、类别要有站得高、望得远的顶层设计。人才的培养则要注意培养留学回国的群体以及青年群体。学校应该给予启动与育苗,为这些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支撑,为他们奠定竞争基础,鼓励和吸引他们尽早加入科研创新队伍,建立良性的循环,只有如此科研创新队伍才能最终形成规模。

5.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

面向地方的经济建设,师范院校要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能否更好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接轨及为之服务的前提。很多高校在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之后,反复地论证和修改,使之符合各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上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6.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师范院校要预测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注意发挥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一是要加强高校的专业建设,调整、改造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设立新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三是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推行双学位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专科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四是要实行招生体制改革,对一些比较特殊的专业如机械类、农学专业进行单独招生,培养永久牌的人才。五是要大力发展地方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提高地方各组织、各部门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

7.提供科技咨询与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提供相应的科技咨询及服务。高校要注意发挥高校自身的技术和智力优势,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咨询。其一,可以推荐专家和学者担任地方高参;其二,选送优秀的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一方面可以给基层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密切了学校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其三,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援助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五、结 论

师范院校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存在着共生发展和依附关系。纵观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情况,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越有价值,发展的后劲也越足。在高校自身的努力以及企业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扶持下,我国高校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下,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地理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 陈华林,徐永林.地方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江苏高教,1991,(5):33-35.

[2] 梁剑莹.刍议师范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科技传播,2010,(6):140-141.

[3] 黄文德,梁隆圣.关于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4):39-42.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科研成果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