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训练”为“实践”

2014-04-11 17:45潘文彬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生字

【名师档案】

潘文彬,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情系课堂,形成了“灵动而实在”的教学风格,出版了《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等专著。

“训练”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热词。“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曾是甚为流行的教学理念。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却很难找到“训练”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实践”这个词。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觉得语文教学不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怎么能行?其实,语文教学变“训练”为“实践”的内蕴特别丰赡。

问题1:语文学习,为何要变“训练”为“实践”?

“训练”和“实践”有何差异呢?《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对“实践”的解释是:把计划、打算等落实为具体的行动。由此不难看出,训练是一种他主性的行为,实践却是一种自主性的行为。

训练,是教师“训”,学生“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只是在教师主宰下的一种活动而已,鲜有自由、自主可言。比如,为让学生掌握某课的生字,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把生字抄写若干遍,今天抄五遍,明天抄三遍,一直抄到学完这篇课文为止。这样的抄写已经司空见惯。似乎这样的抄写,就能让学生记住生字;仿佛这样的抄写,就能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殊不知,如此索然无味地反复地机械抄写,带给学生的只能是痛苦的折磨和无奈的叹息。

而“实践”则不然。实践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主体学习精神的觉醒。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就说了这样的话:“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所以,实践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自我练习、自我学习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实践就是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自由自在地游戏的过程,富有游戏的精神。难怪有人会说,与其让学生学语文,不如让儿童玩语文。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实践也就是学生在文本的召唤下满怀好奇地尝试的过程,彰显探索的精神。譬如,我教《灰椋鸟》一课的生字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读帖,把他们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或者写得不够漂亮的生字,用心地描一描、临一临,揣摩它们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两个生字,想一想该如何来指导全班同学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如此教学,唤醒了学生自我练习、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写字实践,就充满着趣味性和探索性。

“训练”是以师为本,而“实践”则是以生为本。所以,“训练”与“实践”有着质的差异。语文教学变“训练”为“实践”,就是让语文学习能够符合语文自身的规律,体现语文的本体性,就是让语文教学能够合乎儿童的天性,突显儿童的主体性,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促进发展。

问题2:语文教学,如何变“训练”为“实践”?

“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变“训练”为“实践”的语文教学要回到儿童世界当中来,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实践的欲望。

一位教师教学《少年王冕》时,先给学生推介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书,由书的第一回引出了王冕这个人,并告知学生,王冕是书中唯一受吴敬梓先生推崇的正面形象,再引发学生质疑问难,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质疑的问题走进课文,认识王冕。这样的设计,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都能够乐此不疲地把心沉潜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来,咀嚼文字,感受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变“训练”为“实践”的语文教学应要彰显语文课程的特质,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核心目标,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方法的习得和语文技能的培育作为本体性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裕”字的: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猜字谜、编儿歌、换部件等方法,记忆字形;分析字理,理解字义;读帖、描红、临写,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如此教学,巧妙地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识写汉字的实践中,体会到了汉字的文化魅力,培育了对汉字的美好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故而,变“训练”为“实践”的语文教学还得要正确把握语文的特点,用课程的角度审视课文,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并能将其自然而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听中学会听,在说中学会说,在读中学会读,在写中学会写。在语文实践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也不能以反复的抄写或简单的做题来取代学生的语文实践,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语文实践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把鱼儿放到水里去,让鱼儿尽情地游,鱼儿才会在水中享受到游泳的乐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阅读延伸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让学”的两层含义。一是“让热爱”,即让学生爱上语文。费尔巴哈说得好,感情只对感情说话。不可能设想一个对语文不爱的教师能教出爱语文的学生,只有教师对语文的爱才能诱导学生爱上语文。二是“让实践”,这就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实践,从而了解学习的门径,知道该怎么去学,即所谓“授之以渔”。显然,语文教师对语文之爱,不属于所爱的语文,而属于愿爱、能爱之教师自我。而学习的门径不是别人哪怕是权威的经验,而应当来自教师自我的长期不懈的学习中得来的感悟;即使是权威的指点,也应被他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所渗透,所注解,所以也应当看成是教师自我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何况,教师“让学”的必要前提是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作为“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的“教育爱”,这更是教师心灵生活的主导。

——见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的结语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生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斯诗私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生字变身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