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外交思想

2014-04-10 13:41赵璐
教育界·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外交思想

赵璐

【摘 要】《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经典的军事学著作之一,不仅阐述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外交思想。它重视以外交的手段解决国家争端,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重视地缘外交。孙子的外交思想对当今国家间处理外交关系仍然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 外交 思想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经典的军事学著作之一,它博大精深,不仅阐述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和谋略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外交思想。不但在几千年前对国家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穿越时空,即使在当今世界,孙子的外交思想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孙子对外交的基本态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孙子对于外交非常重视。他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把取得战争胜利的手段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谋略手段,第二等是外交手段,第三等是与敌人的军队交战,第四等是攻打城池。他认为,伐谋和伐交是处理国家关系应该首选的手段,是上等的策略,而通过战争、运用军队则是“为不得已”,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事实上,伐谋也就是国家战略以及整个的用兵战略,也是国与国战略思维之间的一种对抗和制衡,这同样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外交。由此可见,孙子极力主张以战争以外的手段,也就是外交手段来谋求胜利。孙子之所以如此重视外交,源于孙子的慎战观。孙子是主张谨慎对待战争的,他在《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于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孙子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造成的负担和伤害,他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则十万之师举矣。”大凡用兵打仗,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两,然后集合十万军队,越境千里,远途运输,前方后方的费用每天要耗费千金。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军力耗尽,财富枯竭,国内家家户户空虚。正因此孙子十分清楚战争的危害,因此,孙子尤其重视通过谋略和外交手段来处理国家关系,解决国家争端。

二、孙子的外交战略——全胜战略

在孙子的战争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理念——全胜战略。所谓全胜,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的是两国两军交战,以保全敌国、敌军,使之完整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手段击破敌国、敌军就是下策。在孙子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手段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就是孙子的全胜战略。全胜战略应该说是孙子的用兵战略,同时也是孙子的外交战略,它的核心精髓就是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解决国家争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进入当今社会,这一战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关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鉴于新的国际形势,尤其是核武器出现以后,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家、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指导和借鉴,成为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首先注重《孙子兵法》这一思想研究的是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1963年,他在格里菲思的英译本《孙子兵法》序言中写道:“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他在《战略论》一书中又说:“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尽管这种不流血的胜利是极其罕见的现象,但是物以稀为贵,它的意义不是迅速减少,而是不断增大。正是他吸收了《孙子》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认为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的“间接路线”战略。1978年,美国战略中心领导人福斯特和三好修等人根据《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和“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民——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思想,提出了以“相互确保生存和安全”取代“相互确保摧毁”,由美、欧、日共同围堵、压垮联的新战略。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运用孙子伐谋、伐交的思想正式提出“相互确保生存”的战略思想。他的另一部被称做“为西方世界设计的综合性全面战略”的著作《不战而胜》,书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缩略语。1986年,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运筹帷幄》一书中提出利用中国钳制苏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压倒对方的地缘战略思想,也是受启于孙子的思想。在结论性的最后一章开头,就引出《孙子·谋攻篇》“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和“故上兵伐谋”这两句话。在书的末尾他说,“孙子说,‘上兵伐谋。进行持久的历史冲突,情况亦然。模仿孙子的话来说,美国欲在美苏争夺中不战而胜,上策是挫败苏联的政策和利用苏联的弱点。”而新中国从万隆会议以来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以战争以外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这与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念是对先哲“全胜”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大势。这是孙子兵法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三、孙子的地缘外交思想——衢地交合

《孙子兵法》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在孙子十三篇中专设两篇阐述地理环境因素,而孙子的地缘思想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外交领域。他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也就是说,军队出征遇到难于通行的地区,千万不可宿营扎寨;行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区,要联络诸侯,结交邻国;适逢交通不便,水草皆无,难于生存的地区,要急去勿留;误入进退两难,易被敌围的地区,要巧设计谋,防敌袭击;陷于前不得出,后不得退,非死战就难于生存的地区,要毫不犹豫,殊死奋战,死中求生。endprint

“衢地合交 ”本来是一种战场情况,而现在经常应用于国家战略和外交中,即在多国交界地带,注意结交各国盟友,以为己援。中国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也是幅员辽阔的陆海复合型大国,目前,中国与陆上邻国边境领土争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与周边国家解决岛礁归属和海洋争议问题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无论是陆上方向还是海上方向,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中国与邻国之间、邻国与邻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矛盾错综复杂。众多邻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多元、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遗留的宗教矛盾和领土纷争交织,构成了长期以来的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连续不断。面对的现实是,西部近邻的阿富汗战火尚未停息,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活动猖獗;东部近邻的日本急于成为军事大国,军事外向化渐趋明朗。尤其是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导致中日关系降至了冰点。朝鲜半岛更是热闹非常,朝鲜以战为恃,动辄嚷着要打仗,已经进入了全民战备的状态。美国称之为“战争讹诈”。而越南渔船更是多次非法入侵我国领海,不断试探我国底线。西南邻国的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根深蒂固,南中国海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战略交通位置,更成了多国利益的交汇点,争端迭起,这里的地缘战略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些“热点”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对我国安全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孙子提出的“衢地合交”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周边形势错综复杂,中国政府按照传统的“和为贵”思想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指导原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周边国家之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存在的差异,特别是伴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交恶成仇,蒙受灾难。对于国家间历史遗留的争端,要努力通过政治舞台,以外交手段加以解决,对于现实存在的利益争端,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但要避免使利益磨擦迸发出“火星”。周边的安全环境对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部兵书,却深具外交思想的内涵。军事和外交思想向来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后盾,有效的外交活动又是军事行动的保障与先导。日本学者福本椿水指出:“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教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孙子兵法》中的外交思想,千载而下,依然予人启迪。

【参考文献】

[1]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3]哈特.战略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外交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孙子兵法》组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