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玉米育种方向问题分析

2014-04-10 16:19:29李长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发展方向

李长军

摘 要:东北地区是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地,玉米可以在该地区进行生长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对玉米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同时也能为玉米的育种提高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东北地区;玉米育种;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形比较平坦,而且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非常大的比重,这样就使得东北地区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东北地区成为粮食生产基地和气候条件和土地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和种植技术以及玉米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也有很大关系。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对品种进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益。玉米种植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光、热以及水资源都有严格要求,同时,在布局方面也要非常合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玉米的生产。东北地区的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同时,日照也是非常充足的,在温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温差的,这样就为玉米生长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玉米种植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单产能力,同时在产量方面也能够进行提高,这样能够促进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玉米种植对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也能更好的找到解决方法,同时能更好的促进玉米产业发展。

1 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地区主要生态环境特点

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要产地,因为东北地区的气候是属于寒温带气候,因此,在成熟体制方面是一年一熟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进行种植,在每年的九十月份进行收获。在进行春季播种的时候风是比较大的,同时雨水是比较少的,存在这种情况是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在春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这样也使得播种的时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夏季,东北地区的光和热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在分布方面也是非常合理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月到九月,这个时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时间,因此比较利于玉米生长。玉米是旱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出现灌溉情况,但是在旱灾比较严重的时候也要进行灌溉。玉米在收获以后籽粒的含水量非常难进行下降,在九、十月份,东北地区的温度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玉米没有很多的时间进行降水处理,这样就导致了玉米含有很多的水分,这样在进行储藏和运输的时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玉米在进行灌浆的时候昼夜的温差是比较大的,这种情况下比较有利于籽粒的营养成分积累。东北地区的跨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在不同的地区通常种植的都是不同品种的玉米,但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病虫害,这样就使得玉米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

2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

东北地区的玉米生产由于不同的地区进行玉米种植面临的气候条件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因素。对于东北地区的南方区域,东部热量和光照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是降水量是比较大的,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会出现地温冻害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会出现春旱情况,在玉米生长期内也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在中部地区会出现洪涝灾害,但也会出现干旱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在北部地区,由于纬度是比较高的,这样就导致了热量资源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北部地区的热量情况不能更好的满足玉米高产的需要,同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自然灾害也会经常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玉米的生长情况受到很大影响。在春季的时候,通常风是比较大的,这样就使得在春播的时候会出现时间上延迟的情况,导致成熟的时间比较晚。近年来,玉米种植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病虫害,这些病虫害的出现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温度过低和干旱情况也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

3 东北地区玉米育种方向探讨

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比较少的,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同时人口也出现了不断在增加的情况,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要想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进行实现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以现有的耕地面积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对东北地区的玉米育种方向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玉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为此,要对玉米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装备进行提高,同时,要发展玉米加工业和深加工业,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玉米进行利用。

3.1 扩宽种质基础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关键和核心。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外大学、玉米育种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美国、CIMMYT、东南亚等异域种质加以驯化及改良创新应用,使其适宜东北地区的玉米生产环境。改良创新外来种质的适应性或导入外来种质的某些优良基因,创造新的玉米种质材料,从而扩宽种质基础。

3.2 适应机械化作业

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3.3 育种目标确立及性状解读

高产是育种永恒的主题,优质是适应市场之必需,广适、多抗是高产、稳产的保障,高产和优质是育种家首先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生产需求把育种总体目标设立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其中高产、优质、多抗三者是辩证的统一,其中多抗为前提条件,也是育成杂交种的关键,只有具备多抗,才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适应性不强的高产品种,常因种植地区和年份不同而产量变化悬殊,不能稳定增产。由于东北地区生态条件复杂,最重要的是不同积温带对品种所需活动积温与生育期界定非常严格。

3.4 东北地区玉米育种要侧重的方面

不同的玉米品种有不同的适应区域,应以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为基本原则,同时要在低温年份霜前正常成熟,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不同生态区应选育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种植密度是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决定单位面积收获的果穗数。适宜的密度是获得高产、稳产的保障。目前国家试验普遍加大密度选择力度,普通型玉米应以遗传改良为主要手段,选育生育后期脱水快、收获水分含量低、商品品质优良的品种,这是整体提升玉米商品品质的有效途径。应选拔穗柄长短适中、苞叶长短、宽窄及厚度适度的品种,以利于果穗干燥、脱水。

4 结束语

东北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首要的选择就是玉米,这种经济作物在进行种植的时候品质非常高,同时产量也非常大,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民的收入。东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要对出现的影响问题进行重视,这样能够在玉米育种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镇,才卓,景希强,等.东北玉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刘丹,杜春英,于成龙.黑龙江省玉米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J].玉米科学,2009,17(5):160-163.

[3]曹敏建,于海秋,杨玉辉,等.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玉米科学,2009,17(5):164-165.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围墙问题探索性研究
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电子通信系统的探索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07:29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