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014-04-10 23:23:13韩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应用

摘 要:所谓的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建设水利工程,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能够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工作人员,笔者将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入手,提出建设生态水利的必要性、总结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模式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从而培养一种建设生态河道的理念。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应用

1 建设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各河道的水域面积不断的减少,水生态开始失衡,河道周围的动植物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的增加,以及工业废物对河道的污染,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农民围湖造田,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盐碱地的出现、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再加上近些年以来,全球气候问题,导致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炎热、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许多河道出现断流或者暴发洪水的情况。这样,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因此,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2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

2.1 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水,全面考虑到沿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汉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以及河北地区的供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渠道不仅是一条清水渠道,还是一条绿色渠道,与传统的河道治理不同,过去大多采用钢筋水泥进行筑坝,不顾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生态放在第一位,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有计划的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用现代生态农业的清洁生产方式、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原则。其技术主要依据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将其分为一二级保护区,设计明渠和暗渠,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禁止向河中排污,不能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严禁在主干道附近建设庞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矛盾的冲突的,各地都要调整相应的规划,水资源保护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使沿岸的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2 构建生态植被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要对其各水域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去污,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态水。在水中种植一些植物,例如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改良水中的生态环境,提高河水的净化能力,提供充足的氧气;多放一些螺、鲫、水蚯蚓等,这些生物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效果。在河道周围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美化环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暴发洪水等。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原则

3.1 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南水北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这涉及到了中国南北方的重要流域,根据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我们要打造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家园。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的环境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测,建立关于河流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环境因子就是河流、河势、水温、水位、水质、以及水文的周期变化等。生物因子就是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等、使二者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环境为生物提供家园,同时生物又可以保护家园,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生态发展的。

3.2 景观尺度原则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还必须要考虑到景观尺度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此问题,生态水利的建设,不是只顾局部地段的建设,而是全面的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改革,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制定方案,考虑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地域环境复杂,水系的支流较多,就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优缺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景观尺度原则,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方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调水方针,这一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态、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展的。节水是不浪费的原则,治污是环保的原则,环保是绿色的原则,在这三个前提之下进行调水工作,为华北地区提供干净清洁的水源,同时对主渠道两侧又不会造成生态破坏,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针。

3.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效益

在施工的过程中,国家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当地群众进行退耕还林、还绿地,在主渠道周围建设防护林,竣工后,森林面积可以增加17371平方米,蓄水功能将增大了1737万立方米,可以释放氧气10万吨每年,同时还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每年,每年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粉尘52万吨,工业上排放的二氧化硫每年被吸附5000吨,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这里也成了鸟的天堂,据统计,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改善了当地垃圾污染的局面,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使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含水量远远大于从前,改善了当地的气候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降低了自然灾害的频率,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此外,在这里还发展了绿色的有机农业,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可以缓解华北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同时也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里涉及了生物学、生态学、水利学、工程学等等,将这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建设出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效益的河道。建设生态河道是我们以后重点建设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水利工作者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建设更加环保的河道,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

[5]张捷鑫,吴纯德,陈维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24(2):178-181.

作者简介:韩超(1986,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石家庄,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猜你喜欢
生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应用
浅析水利工程生态堤防的建设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科学家(2016年3期)2016-12-30 00:24:26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03:12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47:01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02:20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初步研究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求知导刊(2016年4期)2016-03-19 1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