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内尔的日常生活“达达”

2014-04-10 00:26林路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内尔流派雕塑

林路

“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也有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 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因此,达达主义成为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尽管达达式的精神状态在当时西方青年中非常普遍,达达主义也确实一度引起人们注意,但它最终如昙花一现。1921年,巴黎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了塞纳河。达达主义也为超现实主义所取代,但是一些本质的思想影响,却一直贯穿至今。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波内尔的“风景”,就被摄影家认为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达达”。

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摄影,就是展示“土地的造型”,是一种“真实”的地域。然而在英国,年轻的女摄影家斯纳·波内尔则以幽默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提出了挑战,并且提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史巧妙地关联在一起,引发思考的空间。

第一眼看上去,她的影像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呈现出的外表甚至会让人失望,然而一旦深究下去,就会找到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最近两年,波内尔的影响不断增强,作品频繁出现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被伦敦的画廊所代理。

曾经想成为一个雕塑家的波内尔,最终选择了摄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她经常做一些装置或并置的雕塑艺术,于是很快就发现,最终都需要摄影或者是一种记录。结果她又决定让摄影不仅仅成为一种记录或者纪实,因为作为一种图像的结果—摄影实际上就可以成为一种作品。于是至今为止,人们很难对波内尔进行明确的定义或分类:雕塑或是摄影。

实际上她非常积极地将雕塑和摄影融为一体,而且她的雕塑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而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实验性“拼贴”和发现。当光线穿越表面,时间在流逝,一片新的风景也就诞生了。她的作品的确和达达主义的观念非常吻合: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因此,她的“雕塑”也好,“影像”也好,都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思或者延伸,让人在微笑中接着这样一种无奈的现实。

猜你喜欢
内尔流派雕塑
巨型雕塑
不必做的事情
我的破烂雕塑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我喜欢,妈妈也喜欢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