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员工:流水营盘里铁打的兵

2014-04-10 15:55张宗希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画廊美术馆文艺

张宗希

对于一个即将不适合用“一直二在奔三路上”调侃自己的八零后北漂族来说,郎宜划在近几年“逃离”或“返回”北上广的潮流中都表现得相对平和:即便在满城日益严重的“雾霾叙事”下,也依然 “扎根”在帝都的艺术行业里,“尽一兵一卒之力,取一餐一粥之酬”。虽然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换过至少三四个东家: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艺术传媒公司、画廊等等,用其自己的话说:做垮过民办美术馆,做倒过外籍画廊,—当然掌舵的也不是郎宜划,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与这些机构自身定位和运营以及投资者的态度有关。

最早为什么来北京?

和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基本上不是盯着北京的金山,而是被文艺着的它吸引吧。当然你真的身处其中了,才会发现体验和享有这些资源和氛围的前提是,你要有付出的。

换工作的原因?

最早可能因为刚毕业时的年轻气盛,后来其实也跟这个行业本身的不稳定因素有关。大的经济环境,投资人的不稳定心态等都会导致最终端的机构出现变故,更有甚者像“美丽道”老板的圈钱现象。投资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一定了解,找一些不懂的亲信来运作,或者请来了行业内一些人来做,但又对其不信任不完全放手,一时收不回成本就开始缩减开支甚至直接放弃掉,这肯定会出问题,机构弄的半死不活,到最后基本上是做不下去了,正像有个评论说的:弄个那么大的机构只是为了告诉全世界他们不懂艺术。之前宋庄有家美术馆就是这种情况,但好在总会有人来投资,一个机构消失了还会有新的机构成立。

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有个电影叫《摇摆画廊》不知道你看过没,讲的是国外画廊界的情况,虽然拍的挺烂,表达也很直白,里面的桥段却挺典型。之前北京一家外籍画廊,就经历过类似的现实版。中国合伙人瞒着外国老板把作品不经过画廊偷偷给卖了,然后又让艺术家再运输一个版本的作品到画廊,外国老板通过参与此事的画廊员工之一知道了这事,一气之下和这位合伙人闹翻,撤掉了这家画廊,而那位合伙人可能还在郁闷是自己做事不周还是信任错了员工,其他员工则是在画廊关闭之后才明白事情原由。

你怎么理解艺术?

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时间段内某些事物的总和,不过这个总和也是个变量。

以后会一直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吗?

目前来说是的,毕竟对这个行业还是有情结和期待的。不过也不绝对,比如我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名离家很近的小学教师,因为这样可以陪在父母身边又不用下地干农活,高中时候特别相当图书编辑,再大些的时候就觉得艺术家可能更理想些。而现在的状态虽谈不上好,也不至于是最差的吧。所谓的高富帅或白富美,屌丝女也好凤凰男也罢,每个人终究都会面对自己的困境,而好的艺术会提醒人去识破谎言,穿透世俗的比如成功学之类的外壳从而靠近真相,我觉得所有的反抗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而好的艺术是在扮演这种角色,最起码也是荒芜世界里的某种慰藉。—当然如果你非要理解成这是文艺青年最常见的自我安慰也未尝不可。

猜你喜欢
画廊美术馆文艺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文艺范
画廊
画廊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