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华
(宜兴 214221)
中华文明灿烂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壶为最佳,因功能简单实用备受追捧,冠绝于世,清人李渔《杂说》赞之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然而紫砂茗壶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其优良的使用性,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紫砂壶逐渐在手工艺人和文人的合作下,从单纯的器具脱胎成为集书画、雕塑、陶刻、金石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也对紫砂壶赞誉有加:“一瓷罂耳,价埒金玉,不几异乎?顾其壶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紫砂壶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光器、花器、筋囊器三足鼎立的态势,三者互有融合、互有借鉴,共同诉说着别样的紫砂历史。“千禧龙珠壶”(见图1)为千禧年到来之际创作的一款作品,现就从文化意蕴、装饰、塑型三个方面简要阐述其创作。
图1 千禧龙珠壶
“千禧龙珠壶”在创作过程中采用全手工制作,选用黄龙山早期的紫茄泥,使得整壶在完成后色泽沉稳、清秀温润、端庄典雅。壶嘴、壶把均为龙首浮雕,各有不同:壶嘴直挺向上,龙头昂立啸天,出水口为龙嘴,含而未吐,此为龙之静态美;壶把为扭身吞吐之龙,龙头面对壶身颔首吞吐,有俯视天下之傲然,为动态美;壶钮为三味真火环绕明珠,与壶嘴、壶把交相辉映,作为纽带将动态、静态美勾连在一起,寓意二龙戏珠。壶身整体呈伫立的三足小鼎,壶腹饱满、圆润可人,壶底三足鼎立,给人以稳健大气之感。
在千禧年创作“千禧龙珠壶”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在下一个千年到来之际,采用龙和鼎作为主题,创作同样为传承工艺品的紫砂壶,一方面彰显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能力,讴歌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中华民族越发强盛的美好愿望。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被视为立国之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龙文化,与鼎同为古代皇权的象征,为中国的大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传龙创生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不同部落的古人们相信自己是某一生灵的后代,并以之为部落图腾,当信奉牛、虎、鹿、鹰、蛇、鱼等图腾的氏族走向联合的时候,这些图腾标志也相互融合,提取牛、虎、鹿、鹰、蛇、鱼等主要特征加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就是“龙”。直至今日,龙仍然有着旗帜性的地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
传统的紫砂壶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绞泥、泥绘、嵌泥等,“千禧龙珠壶”在壶嘴、壶钮、壶把的塑造上应用了浮雕的技法,将双龙戏珠演绎得活灵活现。另一大亮点就是在于其壶身采用的铺砂装饰手法,要制作一把铺砂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首先是铺砂颗粒的选择考究,其质性一般要求高于壶坯体的质地,否则会出现不相融等现象;其次便是在按压过程中,坯体表面容易刮花,更为考验陶艺家的手法;最后在烧成过程中更是对壶体的收缩率有着极高的要求。正因为其较低的成壶率,铺砂壶受到藏家喜爱、追捧。“千禧龙珠壶”在铺砂过程中,为加强铺砂颗粒与壶体本身泥料的对比度,颗粒选用质地优良的明黄色段泥泥料,壶身泥料配以黄龙山原矿紫茄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段泥沙粒好似群星闪耀,壶身化身为无限的宇宙,在群星的映衬下更为深邃、悠远,龙珠(壶钮)在三味真火的围绕下凌空映照,双龙(壶嘴、壶把)在星空之下盘旋斗法,各显神通,争夺龙珠。整壶通过物象的呈现,色差的对比刺激视觉感官美的生成,再由视觉感官美升华为一种心灵的享受,使人仿佛回到远古神话时代,畅游其中,流连忘返。
紫砂壶的创作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泥塑为壶,而是自省、自悟、升华的过程,是对自身技艺、学识、修养的一次总结。每一件作品便是一个节点,是一个时期的形象再现,一个个节点共同组成完整的艺术人生,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积极奋取、完善自我,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白晓银.鼎与鼎文化[J].青年文学家.2009(21):140-141.
[3]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J].科技智囊.2007(10):15-16.
[4]苏敏.浅谈紫砂泥料的调砂、铺砂及抽砂工艺[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z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