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义 李济仁 朱峰 赵存昌
兰 圃 争 鸣
关于庄子故里的考察与论证
王守义 李济仁 朱峰 赵存昌
编者按:有关庄子故里的争论,有“东明说”、“安徽蒙城说”、“商丘说”等诸说。持“东明说”者虽不乏其人,但其考证的多为庄子为官、垂钓、隐居之地等,难以确认为庄子故里。比如,王守义、李济仁等人的《关于庄子故里的考察与论证》就是通过对庄子为吏、垂钓、隐居之地等的考察,认定庄子故里为山东东明的。比较而言,持“商丘说”的学者,不仅人数居多,且都紧扣“故里”之意,考证严谨,言之有据。比如,崔大华先生的《庄子故里的国属问题》详细考证了庄子故里的国属,认为庄子故里应该以“汉代学者之言为是:蒙为战国时宋国之地;庄子为战国时宋之蒙人”。李民先生的《庄子故里觅踪》则进一步论证了,庄周的里籍在战国时代属宋国,他的故里降至汉代属梁国的蒙县,他出生的具体地点当为蒙县之蒙泽。李可亭教授的《庄子故里考辩》,爬梳剔抉、细心考辩,同样得出了庄子故里在商丘的结论。为了让人们了解专家、学者对庄子故里所在地的看法,促进对庄子故里问题的研讨,现将以上列举的这几篇论文转载于此,供读者品评。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故里在何处?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我们不断接触到一些与庄子生平活动有关的文献资料,看到庄子为吏、退隐著述、终老墓葬遗址的史料,不断听到庄子的嫡系后裔讲述庄子的传说故事。因此,引起了我们研究庄子故里这一疑案的兴趣。十几年来,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多次做过实地考察,并向有关专家多方求教。经过最近的综合分析,我们认定庄子故里在山东东明县。
庄子生平活动中,较著名的当是漆园为吏。《史记·老庄韩非列传》记载“周尝为漆园吏”。漆园在什么地方?《水经注》卷八“济水”条载:“淮渠之侧,有漆城。”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濮渠流经东明县北部,濮渠之侧的漆城,当是在东明境内。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漆园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即此。”这里讲的冤句即是1218年之后的东明。《太平寰宇记》卷十三载:“冤句县本汉旧县也,……漆园城在县北五十里,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台。”明《一统志》载:“曹县西北五十里有漆城。”杜佑《通典·州郡》中载:“冤句: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山东通志》卷九“古迹”条载:“(曹州)有漆园城:在古冤句县北七十里,庄周为蒙漆园吏,城北有钓台。”这里讲的五十里、七十里,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方位均系今东明县城东的裕州屯村,《括地志》中的“十七里”,清徐继儒编著的《曹南文献录》疑系“七十里”之误。《东明县志》记载更加清楚,乾隆二十一年版、民国二十二年版《东明县志》载:“漆园城,址在县东十里裕州屯前,即庄叟为吏之故地也,原有逍遥园,明清间颓废无存,知县杨公日升拟葺之,未果也,乃查园之四至,立石记之,迄今犹存。”还说:“漆园吏隐,迹在县东十里裕州屯,乃庄子为吏处也。今之东明之别名为漆园。”“东明古冤句县,城东裕州屯即漆园也,庄子,蒙人,尝为漆园吏,故其祠墓在今县东北东台里。”“东明,古漆园,庄子吏隐处也。”“东明又为漆园庄周为吏处(冤句有漆园,东明后徙冤句故云)。”漆园为什么又称裕州屯。据载,明初这里住居的村民有于、周两大姓,他们就将漆园改称为“于周屯”,以后又演变为“裕州屯”。尽管如此,这里的民众并没忘记祭祀在此为吏的先贤庄子,修建和不断重建庄子观。从最近出土的清咸丰元年重修庄子观感德碑中可以看到,东明县知县邹培经对裕州屯等村蠲徭免役和董其祀,并批准照旧章蠲免裕州屯三地方差徭以重修庄子观。碑中还刻有称颂庄子为“前有仙吏”的诗文。这些记载更是说明庄子在漆园为吏,裕州屯即是古漆园的有力佐证。
“漆园”是东明县的古地名,并非如有些人说的“漆园”是“漆树园”或别的什么园,庄周也决非是看漆树园的小吏,而是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吏。东明的“漆园”是因东明县境内古有漆水(也称漆河)而得名。东明境内的漆水,州志、县志中有明文记载。《淮阳县志》引《开州志》说:“漆河自东明县北部入境,东北流至兰溪村入毛相河。”(乾隆二十一年版)《东明县志》载:“漆河在北门外玉带桥下,西自漆堤,东北入洪河抵张秋入海。”“邑中有水西出而东注者,日漆河;跨漆河而通南北往来者衢者,曰玉带桥。”“漆堤在县西十里、按县东有漆园城,县北门外为漆水,县西属民筑堤以障之故名。”“漆河距城北不数武,其流自西入东南绕城如带。”(民国二十二年版)《东明县志》载:“漆河:河在县北门外玉带桥下,西自漆堤东北入洪河,抵张秋转入于海。东明得名最古者即此水,庄叟为漆园吏是也。”“县属中有名漆园者,大抵在今之县地,左右去漆水不远,庄周曾作吏于是。”
《庄子·秋水篇》说:“庄子钓于濮水。”因此,濮水在何处是判定庄子生平活动区域的一个重要依据。《水经注校》说:“秦始皇徙衙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淮水通其南,故曰濮阳也。”按现在的实际地理位置,濮阳在东明的北面,两县地连地,村连村,“濮水迳其南”,当是流经东明境。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濮水流经与上述说法也完全相同。《水经注》卷八:“济水:濮水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魏,取漆,富兵,城之者也。或亦谓之濮菀亭,《春秋》:宁武子与魏人盟于菀濮,杜预曰:长垣而南近濮水也。”按《东明县志·地理篇》说:“秦时今县之西南属砀郡之济阳,东及东南属东郡之宛朐,北为东郡之濮阳,西为东郡之上垣。”这又与《水经注》、《水经注校》中的说法相吻合。还有更确切的说法,如《濮阳县志》引《开州志》说:“濮水自锁城附近流入濮阳县境,经濮阳故城南(今故县村)东北,从此后分为二支: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东经菏泽北;注入巨野泽。后因济水涸竭,黄河改道,濮水逐渐淹没。”《辞海》“濮水”词条说:“濮水,故水名,流经春秋卫地。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县西,东北流;一支首受河(黄河)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长垣县西。东流经县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东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北注入巨野泽。”《辞源》“濮水”词条说:“濮水,又名濮河、濮渠、普河、为古黄河济水分流。《诗·卫风》所云‘桑间濮上’,《左传》哀二七年齐师救郑及濮,庄周垂钓于濮,均指此。”综上所述,可以确认,古濮水流经今东明。而且庄子钓于濮水,也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齐师救郑及濮,庄周垂钓于濮,均指此。”如果再去察看目前的地理方位,就能令人更加信服。庄子观、庄子墓、庄子隐退著述的南华山,庄子后裔住居的庄寨村,均在东明县的北部,南华山北约一公里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黄河,河北岸便是濮阳县,黄河的流向大致与古濮水相同。
庄子自漆园隐退后,就一直住居在南华山,著书10万余言,这是庄子生平中重要的活动。南华山就在今东明县北部菜园集乡庄寨村北庄子墓的北面。东明县系黄河冲积平原,对稍凸出地面的高地就称为山,南华山也不会太高。更有甚者,1875年4月,山东巡抚丁宝祯筑修黄河堤防时,负责修筑黄河大堤的工程人员,把堤标定在庄子墓上。庄子的七十代孙庄立国,通过周旋,将堤标北移数十米,正巧定在南华山上。当时“压山不压墓”之说,一直流传至今。这样南华山就被削高就低压在黄河大堤之下。南华山虽然不高,但由于是庄子隐居著述之处,名气却不小。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以南华山为依据,将这里的“离狐县”诏改为“南华县”,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将庄子在南华山的著作《庄子》封为《南华真经》。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曾设立“南华县”,南华山所在地的庄寨村,则属南华县的“荣华区”管辖。南华山遗址的存在,唐玄宗对庄子其人、其书、其家乡的诏封、诏改,是确认南华县(东明县)为庄子故里的一个极有说服力的重要根据。
民国修《东明县新志》中载:“南华县址在县东十里许西台村,县原名离狐,其城在濮水之南,城垣为狐所猾乃迁之濮水北,名曰离狐。此乃隋唐间事也,天宝元年明皇以名之不详,又庄叟之旧治也,易之曰南华。”该志还记曰:“金、元以前,东昏、东明与今同名而异地,冤(句)南(华)、黄、济与今同地而异名。”清乾隆二十一年修《东明县志沿革篇》载:“宋乾德元年,复即东昏镇置东明县,属开封府,为畿内邑。建炎三年设于金,金因之隶南京路。后以曹州属县淹废(宛亭、南华、乘氏三县皆为黄河淹废),乃割东明隶曹州,属河南路(时曹州领县三:济阳、定陶、东明)徙河北冤句故地,以东明故地通叟堡为仅封。”《金史·地理志》载:“东明,初隶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东明,汉离狐县,唐南华县,金时东明为河患所圮,移治于此。”宋代的历史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中对冤句县的地理位置记述得更加清楚:“冤句在曹州西四十七里。”当时的曹州治所在济阴县。按照《太平寰宇记》的记述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济阴在今定陶西,自济阴往西延伸47里,正是冤句县治所,地图集标冤句县也恰恰是今东明县的马头乡和东明集镇一带地方。从上述有关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冤句、离狐、南华、东明作为县治所辖区域大致相同,只是在不同时代名称不同而已。
庄周墓在东明县北菜园集乡庄寨村北,菏泽地区文管部门曾于1980年对庄周墓进行实地考察,在墓周围钻探取样中发现,庄周墓的座落位置,正是处在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古文遗址之上。经初步钻探,遗址面积东西20米,南北80米。因遗址西部为一沼泽地带,钻探未能进行,估计遗址面积还会更大。通过钻探得知,遗址地表一米以下即是文化层,文化层堆积达两米以上,出土各种陶器残片等标本88件。分析认为:上层1.50米属于商周文化层,下层0.50米属于新时期时代晚期文化层。一般墓地选址多在高地,而高地多为早期文化遗址,此处即为庄周墓很有可能。
东明县在历史上曾有庄子观两处。一是县东裕州屯前的庄子观,因此处是庄子为吏处,后人为祭礼庄子而修建,号称南观;二是县东北庄寨后的庄子观,因此处是庄子隐退、著述、终老、墓葬及后裔居住之地而修建的庄子观,因方位在裕州屯的北面,故称北观。两观南北相距不足10公里。
关于南庄子观,清乾隆二十一年版《东明县志》记载:“庄子观在县东十二里裕州屯南,久废。知县杨日升查出有地三十六亩,归北观供祭。康熙五十年生员岳克昌募众重建,春秋致祭。知县王积隆命原地仍归本观,以供香火,北观祭典官办。”知县杨日升系康熙七年至康熙十四年在东明任职,当时,南庄子观久废,说明修建庄子观的年代更久远。康熙五十年又重建庄子观,而知县王积隆又命原庄子观36亩地仍归本观,以供香火。这说明历任知县对南庄子观的修建、祭祀都极为重视,尤其是王积隆,他在任 11年(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九年),对南庄子观的祭祀活动更加空前。直至140年后的东明县知事邹培经.在捐廉重修庄子观的同时还为王积隆修建了王公祠。在裕州屯现存的咸丰元年“万民感恩邹培经”的碑刻中还可以看出王积隆重修南庄子观,重振庄子观香火影响之深远。清末至民国,由于兵连祸结,南庄子观再无人重修,逐步颓废,就连庄子观的碑林也毁之殆尽。
北庄子观,也称南华观,在东明县北10公里处庄寨村北,此观始于唐贞观二年,此后曾有几次维修没有见到文字记载。但从观中现存的一块残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重修的记载。康熙十四年重修系东明县知县杨日升所为;乾隆十九年重修是东明县知县钟凤翔所为。建国初期,北庄子观包括碑林占地10余亩,观内、观外立着历代文人名士赠刻的石碑。庄子观门联为:“精著南华传万世,漆园真人壮千秋”的对联,大厅内悬挂着历代文人名士题写的匾额。有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观月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石星题写的“犹龙化境”,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仲阴月户部侍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匾额,还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阴月东明县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自乐无为”匾额。庄子观大厅四壁悬挂着历代文人名士称颂庄子的诗词名篇,大厅中央是庄子的塑像。可悲的是,在“文革”中庄子观被毁殆尽,成为一片瓦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庄子嫡系后裔集中居住的东明县庄寨村与分住到3省7县29村的庄氏集资在原庄子观的遗址上,于1988年又重建了庄子观,只是由于财力所限,重建的北庄子观与昔日碑石林立,殿宇金壁辉煌的景象相比,规模显得太小了。
庄周的后裔本有族谱,原有族谱于清嘉庆十二年失传,现存的《庄氏族谱》系1950年续修,始祖庄周,最末一代为庄周七十八世孙名衍波。族谱序中称:“上自始祖子休公,下至五十八世族祖讳全,字备君,系长门后裔,住东明县城东北十八里庄寨。五十四世族祖讳百万字广财,系二门后裔,住东明县城东南七十里南庄寨。五十六世族祖讳武,字允文,系三门后裔,住菏泽县城南十六里庄庄。”这里不难看出,南庄寨(属曹县)菏泽庄庄均系自东明县菜园集乡庄寨村迁出的。目前,两村分别有庄氏800和300余人。继庄百万、庄武迁出之后,东明县庄寨村又有两支迁居外地,一支迁至河南省源阳县南五公里处建村,村名仍称庄寨,目前该村有庄氏300余人;另一支迁至河南省杞县西铁岗村,目前该村有庄民150余人。尤为近者,1956年,又迁往黑龙江汤原县一支。
南庄寨也有两支相继迁出,一支迁至河南兰考县李家滩。这一支人烟最为旺盛,目前,该村有庄子后裔1500余人;另一支迁到兰考县的次峰村,目前该村有庄子后裔400余人,另外还有兰考的回龙寺、高辛庄、纸坊等村也居有庄子的后裔。综上所述,至目前为止,有直接联系的庄子嫡系后裔,分散至3省7县29个村庄。
东明的两处庄子观均是春秋致祭,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庄子后裔世代相传,庄子生于农历二月初九日,卒于八月二十四日。故有二月祭生、八月祭逝之说。旧时,分官祭与民祭两种形式。官方祭祀一般由知县主持,率有关人员前来庄子观供献礼品,燃化香箔,对庄子塑像顶礼膜拜;民祭,南庄子观由庄子为吏处裕州屯及附近的王管屯、赵官营三村组成庄子观祭祀会,不仅负责庄子观的修建,每到庄子的生、卒日,还要负责祭祀庄子的活动,其经费除蠲免三村差徭以供祭祀外,还另划出36亩田地提供祭祀费用;北庄子观,是庄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地方,他们对庄子的生、卒日祭祀就更加虔诚。八月祭祀仪式和方法与生日祭祀大致相同。由于八月气候宜人,因而官方祭祀活动多在此时举行。
本文原载于《齐鲁学刊》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