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新转型期的孤独、浮躁与反思
——解读“新写实”小说的“中国式”社会现象

2014-04-10 21:47:12孙丽芳孙慕义
关键词:刘震云中国式人文精神

孙丽芳, 孙慕义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卫生分院, 江苏 常州 213002;2.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南京 210009)

当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刘震云先生十分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或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生存境遇,对人情世故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辨析力,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写出国人日复一日、无聊乏味的困惑与迷茫。他试图通过平常琐碎的社会现象,展现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中国式”人际关系,展露当今国民性的小劣根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其脍炙人口之佳作如《我叫刘跃进》、《单位》、《一地鸡毛》、《手机》和《温故一九四二》等,多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广大读者中的反响也越来越大。其小说扣准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脉搏,揭示了国人目前的生存状况和“中国式”孤独、浮躁的精神状态,并启发人们去认真反思孤独的本真意义。

一、“新写实”小说凸显“中国式”社会现象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所独有的意识观念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博弈关系,让人似雾里看花,捉摸不定,往往既让人看不懂,猜不透,也想不明。其实,在最本质的精神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世间的爱是无法消除孤独感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之间应充满最真诚的爱。人与人之间,本应是互相了解、理解和尊重,互相鼓舞前行。但现实是,在人生的路上时而并肩行走,时而各自行走,行走在孤独的路上。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何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非常不容易,找到这个知心的朋友,再说一句知心的话,就更加不容易了。知心的话一般都是最真实的话,这句真实的话顶上一万句废话。”这种对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反思与冷静的观察,是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表达的主旨。在他看来,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在一块未必能说得上话,其实,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是“话找话”。而当朋友变得不是朋友的时候就更麻烦了,你说过的话就会变成刀子扎向自己。人们在不同场所表现出的矜持和犹豫,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形成了话里藏话,“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语方式,恰恰是当代人孤独和反思的生存方式。媒体给《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评价是“一句胜过千年”。这句话是说,知心人的一句话,好比我们穿越千年、辛苦奔走而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洞穿。[1]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感情链和物质链的交错盘结关系,书中的杨百顺和牛爱国之所以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新生活,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说得上“知心话”的“人”。因此,“中国人的痛苦不在于生和死,而是孤独”[2]136。在这个社会里,一个人想找到另一个人,找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告诉他一句“知心话”。但是,在无比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还是非常不容易找到说“知心话”的场所和环境,尤其难以找到能倾诉“知心话”的“那个人”。

刘震云在谈及《一句顶一万句》时说过,和西方对神倾诉不同,“中国人是要找一个知心的人说说知心的话,……但朋友是危险的,知心话是凶险的。这就是中国的生活及文化生态所带来的孤独……”[3]在西方有宗教信仰的国度里,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每个人心中都还有一位“人”,就是无处不在的“上帝”。当他们有忧愁和忏悔的话时,可以随时随地跟“上帝”交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和解脱自我。然而,在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里,你有“知心话”想说,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可以倾诉的“人”,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每个人都在为寻找说话的人而四处奔走,周而复始,永远为了摆脱孤独而在四处飘泊。但问题在于,当周围的亲朋、同事因“利益”格局发生微妙变化时,曾经说过的“知心话”就变得扑朔迷离和耐人寻味了,甚至于那些曾经说过的话,都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被“兜售”出去,这更似在“文化大革命”时,在所谓的忠诚与背叛之间噤若寒蝉的残酷“话剧”。所以,在中国社会中普通的人际关系,有时候,“真心话”也意味着在“真危险”的地带。“真心话”也成为“很凶险”的代名词。显然,相对于西方人有无处不在而又无所不能的“上帝”而言,中国人真是活得孤独和悲凉!难怪著名文学家李敬泽先生曾这样评论说:“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国风’久不作矣。”[4]

二、转型期的孤独、浮躁

人都是作为自己的孤独个体存在着。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言难尽”的人生孤独感。海德格尔说:“在语言的破碎处,无物存在。”如今在转型期间的社会,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剧烈变化,浮躁之气与浮夸之风四处弥漫。孤独是标签,内心是狂野。大体上说,“中国式”孤独更多的是知音难觅、孤独求败。其原因是传统沉渣思想影响和现实利益的冲击形成了社会现象中的尔虞我诈、人心叵测的生存境地。一个人于红尘浪里寻寻觅觅,蓦然回首,那个人不是在灯火阑珊处,却是登上幽州台,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伤感,独怆然泪下,这是文学史上的形而上的孤独境界。古今文人,一直致力于一种美好的孤独体验。在孤独中,人与自己的灵魂相遇,相对于人们的寂寞与无聊,这种孤独有着中国文人式的精神高地。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和孤芳自赏,说的都是文人独上高楼的孤独美感。在古人,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文情怀;在今人,是名利场上的残酷无奈和集体精神的退化现象,更是知音不再,弦断无人听的戏剧人生。

这里所说的“孤独”,绝不是形影相吊、孤影自怜的自恋情结,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是不为浮华所动、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进取态度;是静坐在书桌前,守一盏孤灯,安心读书,让浮躁和繁华在宁静中沉淀,自己与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孤独中,疾书成行也是文人自我反省与提升境界的方式,让思想在静谧中思索前行。也许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反复地向目标冲刺,次次无果而终。西西弗斯一直被看成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人物,是在孤独路上的殉道者,也是一位受到“神灵”惩罚的“壮士”。加缪说西西弗斯的“热情之多”正如他的“苦难之大”,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山上的西西弗斯,如果不下山,怎又能再上山去?!也许只有在神话破灭时,人们才会记住一个时代的存在。

然而,在社会物质化的今天,似乎无法让人们的内心情感抵达真正安宁的境地。叔本华有一句经典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也曾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是悲观的,也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很迷茫,尤其是年青人也许感慨,为何经济越发展,幸福感却渐行渐远?

电影《梅兰芳》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在我看来,人生旅途上,古往今来人们所追求的心中那份最美的孤独与反思,就是让心灵超然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外,走出琐碎繁重的世俗观念,消融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使自己的心在宁静中升华,尽情地翱翔于坦诚相待的人文精神境地。何处是吾乡?心安是归处。学者周国平说,也许孤独是人生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人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我们、他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弥足珍贵的精神世界。但在现实越来越膨胀的欲望都市里,想要再寻找最纯粹简单的孤独的人,却是如此之难!也许,往事只能回味了。现在大家都很“忙”!

其实,现实社会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无聊的人装孤独,孤独的人被无聊。一个“装”字,一个“被”字,道尽了世间万象,世态炎凉,真是无比耐人寻味。真正使人痛心疾首的是对“中国式”孤独、浮躁、反思的双重否定,使高贵的精神价值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三、孤独的本真意蕴

人是孤独的存在。世间的一切繁荣景象相对于孤独而言,只是一种背景式的回声。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在其《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5]作者将广阔的人文视角和专业的医学角度结合起来,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精神价值体现。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是需要孤独的,这是为了对自我进行思考和反省。唯有经过思考与反省的过程,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完善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孤独是人对世界用赤子之心的感悟,使自己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给予我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给心灵指引方向,点燃心中的信念之火,寻找生活目标的意义。契诃夫说:“只要让人看清自己,人就超越自己。”如今的人们怀念过去的美好,诉说曾经存在的有情世界。走过了青春,也许我们还有成长的快乐与痛苦,回望过去的岁月,有一天,我们不再怀念,人与城市森林里的钢筋水泥建筑还有什么区别呢?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迷失的现实世界里,人们愈来愈没有时间静下来“孤独”,一如文革时期的“革命”有理,否定“孤独”甚至被树立为一种时尚,而孤独则被贬为软弱者和落伍者的符号。人心如同浮躁的急流,不复返顾。这就形成了一个失守底线的社会,互相伤害成为生活中的常态现象。只是,如果忘记了人文精神的源头,又如何校正反思的方向?于是乎,人们整日坚定又迷茫地奔忙,辗转流浪。奔走者为利益所驱动,钻营者为功名而算计,异乡人则是怀着乡愁在大都市里挣扎生存,他们奔走着也一直被驱赶着——这或许是大地上异乡者的命运旅程,也许是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宿命;这是一群在红尘中有孤独的心,在孤独中有红尘情怀的人。

蒙田说:“心灵之崇高主要不在于高高在上和遥遥领先,而在于知道如何控制和约束自己。”人生如水,境界越高越清澈。孤独的本真意蕴亦如此。在浮夸狂欢的年代里,哲人们纷纷保持沉默,或者转行了。孤独是对过去的怀念、现实的惘然,抑或是将来的期盼?在岁月长河里,我想一定还会有一艘“孤独之舟”,这也许正是人们期待人文精神的“诺亚方舟”,使人们渡过金钱与无奈、忠诚与背叛的冰河时期,找回消逝已久的温情优雅的人文精神。

孤独是必须的品质,也是命运的归宿。在孤独的路上,听着繁华如梦的时代回声,孤独的行者在默默地前行着,感受着孤独之于一个人的无穷力量。转型期社会流行的孤独、浮躁彰显人文精神的应然回归。因为孤独,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微笑和尊重,或许是对当今社会中每个人最真实的解读。

[1] 马云鹤.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J].当代文坛,2010,(6).

[2]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 刘震云.名作欣赏·演讲实录[J].2011,(13).

[4] 陈熙涵.刘震云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惹争议[N].文汇报, 2009- 05- 20(9).

[5] 周国平.孤独的价值[J].青年博览,2009,(21).

猜你喜欢
刘震云中国式人文精神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刘震云买西红柿
An Invisible Intimacy
Special Focus(2019年4期)2019-05-10 01:10:44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3
中国式失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