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炯,马艳平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周泽炯,马艳平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首先,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软环境和物流体系等方面呈现出的劣势。其次,分析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指出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显著上升、各市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差距大、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仍侧重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再次,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规划不系统、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等。最后提出安徽应改善产业承接的软环境、完善产业承接的载体功能、促进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效应、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飞快发展。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却遇到瓶颈,经济增速放缓。东部地区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安徽抓住此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竞争能力。本文将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西部各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非常激烈,安徽作为中部一个重要省份,与中西部其他省份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1.1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1.1 地理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我国中东部,跨淮河和长江流域,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一个沿江近海的省份,地理位置优越。东部临近江苏和上海,西部紧接河南和湖北,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地带。紧邻长三角经济区,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内,因而,相对于其他中西部省份,更容易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省会合肥距离南京市仅150公里左右,一个小时的高铁路程;距离上海457公里,不到3个小时的高铁路程;距离浙江省会杭州约422公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安徽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移的第一承接地提供了可能。
1.1.2 资源优势
安徽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科教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1)自然资源丰富。安徽是农业大省,2013年粮食总产量为3 279.6万吨,油料产量为225.4万吨,棉花产量为25.1万吨。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安徽已发现的矿种有96种,其中煤、铁、铜、磷及硫铁矿储量较大。安徽水资源充足,2013年,安徽省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167.03亿立方米。安徽旅游资源丰富,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皖南民居等著名旅游景点。(2)科教资源充足。安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06所,是全国高等学府最多的省份之一。2013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2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达1.3万人,可提供大量高水平的劳动力。(3)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安徽劳动力丰富,2013年底,全省从业人员总数为4 275.9万,能够满足转移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安徽地域广阔,土地总面积达13.94万平方公里,位居华东第三。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土地开发程度较低,土地价格不高,建设用地充足,土地资源优势明显。
1.1.3 政策优势
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国务院支持安徽省政府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充分发挥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落实和推进示范区建设,2010年4月,安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11年6月通过了《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批示,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1]。
1.1.4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近年来,安徽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移入产业提供良好的交通硬件环境。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 521公里,公路网覆盖至村镇;铁路运输总里程达3 443公里,铁路密集度位于华东前列;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 525公里,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吨;有4个民用机场,分别位于合肥、阜阳、黄山、池州,1个军民合用机场,位于安庆市。
1.1.5 产业基础好
安徽是我国重要制造业加工基地,其中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的发展较快。拥有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海螺集团、奇瑞、江淮等特色、龙头企业。其中,马鞍山钢铁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铜陵有色的生产规模在我国生产阴极铜的所有企业中位居第二,海螺集团的生产规模在我国水泥生产企业中位于第一。此外,新型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
1.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1.2.1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1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 038.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0.4%。地区GDP增幅虽然很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总量上不仅低于江苏、上海这些东部地区,也低于湖北、湖南、河南这些中部省份,在中部六省中位于第四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1.2.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安徽致力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区域创新能力仍然很低,科技研发投入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2013年底,安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 566件,仅为浙江的26.73%,上海市的23.9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93件,仅为浙江的24.43%,上海市的9.50%。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013年,安徽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R&D)经费支出为341.8亿元,仅为浙江省的41.36%、上海市的46.38%。
1.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安徽产业发展逐步脱离偏重工业发展的轨道,开始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弱的问题。2013年,安徽第一产业比重为12.3%,第二产业比重为54.6%,第三产业比重33.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仅远远超过了上海、江苏这些东部省份,也超过了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上海、江苏,甚至低于全国第三产业比重。
1.2.4 承接区域间的竞争压力大
中西部地区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而这些地区很多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政策条件接近,地理区位相近,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竞争非常激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虽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湖南、湖北、河南及四川等省份,承接产业的区域竞争压力很大。近年来,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也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的政策、法律及商务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这无疑加剧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压力。
1.2.5 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有待优化
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所提供的政策、法制、服务等方面[3]。在政策方面,安徽为承接产业转移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产业进入安徽发展。安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职能的转变,大力简政放权,尽量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转移产业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法制方面,安徽积极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法律,规范化产业承接,打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服务方面,安徽金融、信息、医疗等服务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及服务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不优。
1.2.6 承接产业转移的物流体系不健全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由于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因此物流发展程度就成了转移产业选择承接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安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转移产业的配套需求。虽然安徽近几年加大对水运建设的投资,并于2013年首次突破50亿元,达52.5亿元,但水运发展仍很缓慢。产品运输大都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而运输成本较低的水运占比很小,物流体系不健全。此外,安徽物流产业布局也不合理,规模不够大,难以支撑庞大的社会需求。
2.1 安徽产业转移吸纳概况
2000年以来,安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显著上升。2000年合同外资额为63 602万美元,2012年达到253 481万美元,增加了近3倍;200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1 847万美元,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863 811万美元,项目数增加了26倍。截至2013年末,安徽签订的合同外资额为269 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 069 000万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波动较大,2000年为247个,2005年增加到421个,之后呈递减趋势,2012年为194个。至2013年末,安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达246个,比上年增长了26.8%。与江苏和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少,增长速度也较慢。
2.2 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近年来,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来源仍旧以亚洲为主,主要是来自历史和文化认同高、地域邻近的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吸纳欧美资金较少。以安徽2013年产业转移带来的外资金额排序看,投资超10 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国香港587 000万美元、美国68 000万美元、中国台湾52 500万美元、日本51 700万美元、新加坡51 000万美元、德国47 000万美元、爱尔兰16 000万美元、澳大利亚11 000万美元等。同时,安徽承接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规模增大,合同利用省际资金额也大幅增长。
2.3 承接产业转移的市区结构
从2012年安徽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情况看,16个地级市均承接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但各市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差距大。承接外资转移项目数最多的是合肥市,为63个,最少的是淮南市,为1个,前者是后者的63倍。承接外资转移项目数排名前三的市共计承接110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占全省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56.70%;而承接外资转移项目数排名后三的地市共计承接8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仅占全省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4.12%。从2012年安徽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情况看,16个地市均超过10 000万美元,但各市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差距大。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多的合肥市,为160 110万美元,最少的是阜阳市,为10 512万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5.23倍。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名前三的地市共计承接419 677万美元,占全省承接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8.58%;而承接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名后三的地市共计承接50 453万美元,仅占全省承接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5%。
2.4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
前几年,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中轻工业的比重较大,而近些年的情况有所改变,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尽管仍侧重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但服务业的增速不断加快。从2012年安徽承接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来看:制造业新签合同108个,接受实际投资546 545万美元,占实际投资总额的63.27%;房地产业新签合同7个,接受实际投资142 483万美元,占实际投资总额的16.4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新签合同3个,接受实际投资40 392万美元,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68%;批发和零售业新签合同22个,接受实际投资36 819万美元,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26%;住宿和餐饮业新签合同5个,接受实际投资16 026万美元,占实际投资总额的1.55%。2013年,安徽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7 000万亿美元、739 000万美元、302 000万美元,其比例为2.6∶69.1∶28.3。制造业实际利用直接投资662 000万美元,增速为21.2%,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89.6%。在三次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较快,传统服务业利用外资不增反有小幅度下降。在新兴服务业中,居民服务、金融、文化娱乐和计算机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4.1倍、4.4倍、2.4倍和2.1倍;传统服务业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下降了9.1%和23.1%[4]。
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将影响到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3.1 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不完善
目前,安徽各地市都在致力于推动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但很多地区没有基于本地区的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承接产业进行产业定位和系统规划。尤其是各地区之间在缺乏沟通和合作的情况下,竞相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转移企业移入本地区,造成不同地区间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5]。例如,前几年,安庆在承接光伏产业上就很盲目,没有系统的规划,造成光伏产品承接过度,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资源大量浪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低下;六安市在积极推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中,没有对承接产业进行充分的产品定位和全面规划,导致承接示范园区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2 承接转移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安徽虽然加大了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但承接转移规模和结构仍不合理。2013年,安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超过百亿美元,达106.9亿美元,增长了23.70%,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二。而2013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332.6亿美元,是安徽的3.11倍;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7.8亿美元,是安徽的1.57倍。可见,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安徽引资规模仍较小。外商投资在制造业的比重较大,而在服务业的比重却较小。2013年,安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的46.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为1.3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占比为1.12%,科研和技术服务占比为0.9%,可见,安徽承接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3.3 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产业集群有助于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快速便捷流动,减少中间产品外购成本[6]。近年来,安徽承接的产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其中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承接不足,再加上承接时没有重点选择,造成产业之间相似程度很高,产业间竞争激烈,难以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虽然有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安徽,但是它们的优势不明显,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3.4 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建设不完善
打造良好的工业园区环境,可吸引转移产业进入园区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园区共享,实行污染集中治理。近年来,安徽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工业园区的范围和规模,但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工业园区对外招商信息平台不健全,造成有些符合工业园区定位的产业不能获取及时和充分的信息;工业园区承接转移不合理,导致园区内有些产业不符合园区定位;工业园区的综合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园区的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发展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园区产业配套需求。此外,部分工业园区存在一些批而迟迟未建项目和一些违规建设,造成园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工业园区的发展。
4.1 改善产业承接的软环境
4.1.1 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省、地两级政府要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承接转移的推动作用,改善承接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承接秩序;建立科学的承接规划,积极有序地引导转移产业向本地转移;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本地盲目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在承接转移中,政府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拓展其服务的范围和种类,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尽力减少承接产业转移的各利益集团的纠纷;大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
4.1.2 加强招商的法规建设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法规制定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争取群众和转移产业的意见,做到合理、公平、公正,完善转移产业投资的法规体系,尽量做到维护各方面的利益。转移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在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的,法规应维护其合法利益。相反,对转移产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严重破坏的,应根据相关法规给予严厉惩治。
4.1.3 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
完善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可以让转移产业轻松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实现安全落户。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省政府应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努力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政策上支持金融行业降低放贷门槛,研发各种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产业对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利息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转移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4.2 完善产业承接的载体功能
工业园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能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
4.2.1 做好工业园区规划
安徽工业园区建设要以本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等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产业转移的趋势,做好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地完成产业承接。要合理、正确地对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定位,明确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和专门产业园,增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4.2.2 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的配套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承接转移中的指引作用,加大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工业园区建设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创新工业园区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工业园区。此外,完善工业园区道路、水电、暖气、物流、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工业园区的承接环境。
4.2.3 创新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要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园区合作新机制,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不同园区、不同城市及邻近省份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合作和沟通,共建区域性工业园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7]。
4.3 促进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能够吸引深加工和带动力强的产业进入,加快实现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安徽应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财政手段,鼓励带动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向承接地转移;通过以商招商,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积极引导产业链上劣势产业的承接和发展,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鼓励集群产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应积极制定各种创新激励政策,主动引导集群产业进行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研发能力,增强集群产业的自我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健全承接中小企业的融资机制。为实现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应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拓宽中小企业担保途径,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担保机构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4.4 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产业升级的内生机制
安徽传统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是直接搬迁,承接的企业和项目不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想摆脱在产业分工中的劣势地位,需改变传统的承接方式,加快自主创新,构建产业升级的内生机制。只有在承接转移的同时,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产业的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首先,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最重要的资源。应通过政策鼓励高端人才留在省内发展,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其次,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科学研发,从而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应加大对科学研发的投入,通过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4.5 加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
4.5.1 加快现代物流建设
安徽物流产业发展相对于东部省份仍较落后,物流设施不够完善。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应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首先,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物流园区,积极吸引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入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安徽物流配套能力。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小型物流企业入园发展,加强中小型物流企业和大企业的合作,以满足对物流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加快物流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信息和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物流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现代化和网络化的物流服务。
4.5.2 深化金融体系创新
完善的金融体系是转移产业在选择承接地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安徽金融体系不完善,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满足转移产业的需求[8]。一是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降低金融市场进入门槛,支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探索融资新途径,鼓励转移企业积极主动地拓展资本市场,通过企业债券、并购重组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三是优化金融环境,建立完善的信贷体系,优化信贷环境。
[1]方大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10):53-58
[2]廉同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9):86-89
[3]韦伟.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J].江淮论坛,2008(6):16-19
[4]王志国.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与对策[J].求实,2011(1):42-46
[5]翟应根.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0:8-11
[6]朱涛,邹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2):83-91
[7]胡艳,胡哗,张玉.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西部承接对策研究:以安徽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0-38
[8]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009(5):181-187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9-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承接转移专业影响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SK2012B592)。
周泽炯(1970-),安徽合肥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与投向决策。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2.007
F271
A
1673-2006(2014)12-0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