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0 18:16吕华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吕华芹

(苏州市职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职业指导是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1908年由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开设了“职业局”,指导民众进行职业选择,在其后的一年,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首次使用了“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vocational guidence)的概念。在其影响下,美国高校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耶鲁大学早在1919年就建立了职业指导办公室。[1]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职业指导理念从“人职匹配”变为“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从“安置就业”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因而,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也从“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发展成“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辅导”。职业指导在不同的国家名称也不一样。在中国,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把“职业指导”理解为“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高校一般称为“就业指导”。学生是社会人,职业则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是许多学生的理想;但是社会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需求则成为了学生实现个人需求的前提,学生只有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进而促进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2]可以说,高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了解社会,对职业进行准备、选择和获取,以及在未来对职业有良好的适应和改进,最终实现科学的人职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剧增才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增长,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6年超过600万人,仅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达到了699万,2014年创下新高,达到727万人。[1]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不再是毕业分配,而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了更好地引导毕业生就业,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之分化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两个块面的工作。很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纷纷成立了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就业工作颇具成效。但是由于这些机构往往不独立,对机构的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和应发挥的主要职能方面都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比较笼统,不能够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细化指导,以促进学生对目标职业的认识,为就业做好准备。因而,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不高,不注重细节服务,不能精益求精。在管理学中,有精细化的概念,认为细节是“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3]。职业指导的细节得不到改进,服务得不到提升,体现不出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全人发展的关注,缺少发展性的视野,不能发挥连接学生和社会的纽带作用。高校的学生尽管是处在学涯阶段,但是只有对生涯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对职涯的考虑才会有底蕴,才能考虑深远,裨益于人生。对于生涯、职涯的规划(设想),只有落实于学涯,职业指导方显务实可行。[4]

二、高校职业指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化

现行的职业指导由于各种原因,深陷在行政工作的烦琐事务中,使工作的开展不论从服务对象上、服务周期上还是服务内容上,都不能广泛和深入,流于表面,变成了对毕业生的弥补性的工作,零散而不成系统,因而发挥的效果也有限。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联系学生和市场需求的桥梁,通过此渠道,学生准备充分,满怀信心地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现实中,职业指导多数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展诸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和就业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讲座。如果职业指导的教育不是系统化、全程化的,那么这样的就业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在刚进大学时无法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缺乏学习和职业的目标教育,对自己在学校的几年要学什么,走上社会能干什么都没有基本的了解,因而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在二、三年级时,也不能有效认识将来的职业目标及行业岗位,了解目标职业的具体要求,因而也不能有目的地提升专业知识和夯实专业技能。在他们升入毕业年级的时候,这些提高就业技巧方面的职业指导也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简历,并不是“写”出来的。假如职业指导能够系统化,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技巧一类的职业指导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程度低

一是在目前的绝大多数高校中,职业指导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职业指导类型单一,不能结合专业开展。虽然在一些学校是必修课程,但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大多为“两课”的老师,缺少职业指导人员、生涯规划专家及校外师资的参与。

二是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不充足,配置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指导队伍不仅人员数量不足,学科背景也相对复杂,像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学科背景与职业指导关联度不大,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人员是在实际工作中自学成才,是通过实践摸索加相应培训成长起来的,其规模和素质,都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距甚远。

三是职业指导工作不能规范化。职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其实施规范、规程和制度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内容不一,流程不一,随意性大。比如,有的高校没有建立职业指导室或咨询室,或者是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基层的院系没有相关科室,或者虽然有的院系建了职业指导室,但其环境较差、条件简陋,难以开展好工作。因此,职业指导也很难获得最佳效果。

(三)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不突出

首先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层次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从事的工作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就业环节的手续的办理、供需信息的发布、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引导等方面。求职技巧的训练则是各个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开展得最多的职业指导活动。生涯辅导、职业倾向测试、择业决策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等相对水平层次更高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展得就比较少。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多数学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的,任课老师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现在大多数学校会根据上一级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由于专业的指导老师少,比赛覆盖范围有限,职业生涯规划书质量低,其发挥的职业指导效果也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在基本事务处理上开展得较好,在高层次的职业指导上严重不足,表现出反向关联状态,即“意义越是重大、层次越是高,开展水平越是低”。

其次是高校的职业指导不够细致深入,缺乏实效。例如高校的职业指导,很少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的机会或模拟面试的服务,缺少实习、合作的项目,为学生和企业雇主提供双向服务的功能缺失。再如,各院校的基层职业指导还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等等。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很难突出。

三、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效果的对策分析

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新的形势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职业指导还有非常大的提升 空间。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系统化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化的基础就是要突出服务理念,让学生满意,让企业认可。

学生和企业是高校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利益密切相关者,他们需求的满意与否是判断职业指导质量高低的标准。职业指导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和企业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整体的生涯发展,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服务,使学生能够将自我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高校还可以通过每年定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走访,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适应和发展状况,听取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和建议,为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学校也可以将调查的统计结果,例如参加就业或实习的人员的岗位、薪资、单位性质等数据公布在其网页上或者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学校应该广泛收集、整理、归纳,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客观数据来呈现就业的形势,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也可以为高校提供长效发展支撑。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运行的关键,就是要把短线目标转换为长期发展,构建一个“长期—系统”的职业指导运行模式。

在此模式下,职业指导要贯穿学涯的三年(专科)或四年(本科)或者更多年数(研究生),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侧重于职涯规划的自我探索,开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二年级学生侧重职业环境的了解,着重于目标教育;三年级学生则是要明晰职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技能,而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则可以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进行,等等。此外,在此模式中,高校需要提供一些实践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去亲身体验,以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进行职业自我探索时要亲自做各种测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心理测评、情商测试等;或请职业顾问—通过邀请往届校友或其他专业人员指导学生中与之相近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他们和学生之间发生联系。再如,进行职场探索的时候,要求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或者进行职场实践,甚至是实习等,让学生积累有效的职业经验,提高其就业能力水平。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专业化

首先要提升职业指导课程的专业化程度。高校要能够把职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使课程的类型丰富起来。在课程的师资方面,不能仅仅依赖公共课的老师,要引入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和生涯教育专家。同时,在课程中还应该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引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来补充师资力量,担任课程的教师,使职业指导课程更加有深度,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其次,职业指导的人员配置要专业化且数量充足。从业人员最好具有教育学、管理学或心理学的相关教育背景,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的工作经历。在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数量比较充足,能够达到师生的平均比为1:200,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主管、生涯指导师、招聘应聘协调者、办公室秘书、职业指导助理。[5]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的规定来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1]高校要想使职业指导的队伍专业化,还应该根据职业指导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工作人员在专业的知识理论、实施方法、能力态度方面都能达到专业化标准,并通过各种实践方式,让其获取直接的经验积累,提升其专业化水准。

再次,指导工作要专业化就必须使日常工作规范化。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应对岗位和职务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详细分工,责任到人。在服务对象和服务环节上,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从新生入学就开始,涵盖全部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阶段、模块化的指导,使之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

(三)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提升实效性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提升实效性,必须提高其服务的层次水平。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能“挑三拣四”,应该大力开展层次较高的生涯决策、择业咨询、实习或实践项目、模拟面试等有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要提升实效性,还必须细致深入,用科学和发展的策略去提升工作的效果。一是在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中,各部分内容设置要科学合理,使学生在择业时,能够和自我各项特质有较高的匹配度。二是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地使用量具,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测评结果进行解读。三是要能够带有发展性的眼光,秉承发展性的理念,与时俱进地开发和使用新的方式方法。例如,为指导对象开展订制化的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职业建议和可行方案。同时,使用网络媒体,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或困难,及时把握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提高职业指导的工作效率。四是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能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追踪。现在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解。高校在定量的研究外,需要加入一些定性的方法,如个别访谈、企业访谈、校友集体访谈等形式来了解看法、听取意见,增强反馈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五是利用校企合作项目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无偿或有偿的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实效性。

1933年郑文汉在《估量职业指导效果的研究》一文认为:“对高校的职业指导效果的评价其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职业指导注力于将来的适应,同时也因为职业指导如教育、宗教等一样,其真实的效果,或永远不易加以精确的估量。原因就是问题太复杂了。一个人职业适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许多因素,要得到各方面的数量的证明是很难的。”[6]因此,对高校职业指导有效程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也是自身工作提升和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实践的积累,高校的职业指导也必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1] 孙文菁.论本土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大学生就业,2013(22):33-36.

[2] 陈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价值追求和内容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2.

[3] 库塞 詹姆斯,波克纳 比瑞.细节决定成败[M].钟良森,编译.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3-8.

[4] 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5] 陈禹,谷峪.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特征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2):91-95.

[6] 郑文汉.估量职业指导效果的研究[J].教育论坛,1933,2(1):107-116.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