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鸣灿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宪政转轨”下的俄罗斯竞技体育
殷鸣灿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政治、社会、经济的三重转变下受到重要影响,逐渐进入到社会化转型过程。中国的国情与前苏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包括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因此,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点,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下,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我国才能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俄罗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
(一)“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强国
前苏联推行举国体制,其体育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由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组织两大机构负责。国家各项体育工作采取政府主管、社会团体组织协管的方式开展。政府对体育运动的发展的重视程度极高,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展现就是体育成绩的辉煌,前苏联凭借这一体制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长时间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前苏联的体育体制模式成就了其竞技体育金牌大国的地位,但此模式在运行和操作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究其根源,就在于政府主导了前苏联的体育体制模式,此模式完全依赖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财政预算,支付程序也由苏共党领导的全苏工会体育组织负责。前苏联政府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共同管理体育事业和配置体育资源,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包大揽,导致体育人才的流动性降低,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及运动员均按行政区域统一管理,只可上下调动,难以进行区域间的多向流动。
(二)“宪政转型”下的“休克疗法”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其竞技体育方面的优良传统,但“宪政转型”制度也受到原有体育管理体制的巨大冲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俄罗斯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在解体后的转型初期,俄罗斯政府的经济状况面临全面衰退的冲击,竞技体育事业也随之出现大幅度下滑,甚至影响到俄罗斯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活力的体育事业已给俄罗斯政府带来巨大的负担,为改变这种现状,俄罗斯需要转变体育事业发展模式,逐渐向体育事业市场化管理的新型体制转变。在政治和经济双重转型的背景下,随着俄罗斯政府将激进的“休克疗法”强行植入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俄罗斯的竞技体育体制也将面临相同的变革[1]。
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采用“放养”政策,表现为由民间体育团体和体育组织以及跟体育关联的企业以市场化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的管理,这种方式赋予了民间体育组织及其关联企业更多的权限,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更倾向于将国民和体育界的意愿汇总。
(三)竞技与大众体育重归国家管理
在普京的“大国意识、国家主义、社会连带”治国方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的大环境下,俄罗斯竞技体育就成为俄政府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把旧管理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变为由国家政府与社会团体共同管理的竞
技体育管理体制,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新型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政府重新接管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事业,表面上回到计划体制时期“举国体制”的状态,但从本质上来讲,这种管理模式是与前苏联集权管理体制相区别的。大众运动崛起的突出表现就是它将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出现在政府文件内并获得国家拨款,从俄罗斯体育事业经费分配的数据来看: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拨款金额约为大众体育的两倍。数据表明,大众体育不再是体育事业中的虚设之项,而是占据整个体育事业财政预算规划中1/3的名实相符的项目,现已被国家真正纳入到重点扶植范围。目前,俄罗斯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社会团体和体育协会则承担体育事务性工作,这种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可以说是对前苏联“举国体制”的换代升级。
普京时期,政府通过整顿和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工作、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国内相关企业对体育事业的赞助、俄罗斯政府在体育领域运用关税保护政策、进行体育广告市场的宣传与推广和开展体育相关的公关活动作为筹集资金、引进外资和吸收实业家参与体育经营等的措施来发展经营性体育组织,致力于改善国家全民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体质,提高大众体育总体水平。
(一)完善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体系
俄罗斯一直以来对高水平后备力量的培养和选拔制度十分重视,前苏联时期所形成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至今一直沿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减缓,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随之弱化发展,部分竞技体育项目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出现暂时性的断层现象。
随着俄罗斯经济形势不断好转,俄罗斯政府在加强体育改革的同时,对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相对重视,将其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长久发展的基础力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俄罗斯政府在接下来的十年将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青少年体育发展和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进行现代化的培训体系模式,其中包括改革后备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健全教练员的奖励机制;其次,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内建立竞技体育训练管理机构,扩大专业体育培训机构中从事竞技体育的儿青少年的规模,丰富全国性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儿童从事竞技体育事业;最后,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教学和训练大纲认真钻研,按照各国发展经验制定专项运动学校的组织章程等。
(二)加强体育事业人员的保障工作
俄罗斯政府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长期培养上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外,也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措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体育事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津贴从2002年起的每月500美元已提升至2010年每月1000美元[2]。除此之外,俄罗斯政府已经开始制定针对国家队运动员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针对性的社会保护措施,缓解教练员和运动员退役后的忧虑,激发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之中。
(三)提升高水平竞技体育培训体系
近几届奥运会,俄罗斯国家队在金牌和奖牌数量上并没有骄人的成绩,对此情况,俄罗斯政府专门成立特定机构负责奥运会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几类世界型体育比赛的备战工作:首先,专门设立奥运项目国家队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研制世界体育竞赛的训练大纲以及建立专门的训练过程效果的分析和监控体系;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队训练基地和训练中心,为世界体育竞赛的训练提供专业化的体育装备和运动器材,对竞技体育训练管理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最后,建立教练员、医护人员和裁判员等人员的综合培训体系,在违禁品方面施以严厉措施,强化俄罗斯的竞技体育参赛责任。
(四)保障体育活动的资金管理制度
前苏联的体育事业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因此,此时的竞技体育管理权力多数被政府部门所掌控,前苏联政府以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联合对国家竞技体育进行直接控制,竞技体育事业的经费来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和财政补贴。
俄罗斯的国家体制随着前苏联解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竞技体育体制也由“举国体制”全面推向市场化管理的重大变革[3]。竞技体育如何管理已成为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大难点问题。俄罗斯政府尝试通过以下措施,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首先,体育领域加强联邦权力执行机关与其他体育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的合作;其次,俄罗斯竞技体育各项目国家队和后备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各级体育训练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培养学校等遍布联邦共和国89个行政主体,完善地方体育管理已成为竞技体育管理的要点。
对俄罗斯发展竞技体育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俄罗斯竞技体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作为体育事业的基础保障。其次,无论是前苏联政府还是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体育人才的长期教育工作,重视对体育人才的全面培养。最后,俄罗斯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从中小学
就抓起,建立完备的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保证奥运会的金牌与奖牌数量,俄罗斯已经建立一套层层衔接、选拔严格的管理制度。中国与俄罗斯具有相似的国情,在发展道路上提出过相同的任务,因此,俄罗斯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更具特殊的意义。
第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当采取有效的市场调节,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因为市场作为竞技体育的自主经营者和利益主体,同时也是激发竞技体育创新活力的外部条件和有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竞技体育主体的利益和资源起到调节分配的作用[4]。这种调节作用又体现在市场运行的机制上,市场机制是利益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运行需要政府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管理同时进行。体育发展的良好运行要以经济基础为保障,由此,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将导致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这种传统僵化的举国体制发展管理模式亟待改革。
第二,尽管世界竞技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大致相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因而发展路线各异。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要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应使竞技体育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全国人民对奖牌和金牌的心理需求。我国要根据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对本国体育事业发展途径进行有效调整,以便谋取我国体育事业所能带来的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体育事业作为国家软实力,其发展需要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来巩固保障,同时也影响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总体水平。因此,我国在适应全球化变化的同时应建立符合国情选择并带有鲜明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第三,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作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也成为获得商业利益最大的组织部分。我国要想在世界大型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保证金牌与奖牌的数量,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竞技体育的创新发展,并且争取在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上建立话语权和主动权,以此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软实力不受他国影响。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竞技体育不但不会从世界舞台上退出,还必将引领各国在奥运会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国应该始终把竞技体育发展放在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位置。
第四,一直以来,我国延续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思路,将竞技体育的比赛成绩当做发展体育事业的唯一目标,虽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政府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方面的工作却乏善可陈,继而不断加大对精英体育的财政投入,这就使得一方面中国的奥运金牌数屡创新高,而国民体质却每况愈下。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此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放任自流,而是应当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加大对群众基础良好但相对弱势的项目的投入力度,适当放松对优势项目的管制,而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为其发展提供资金和群众支持[5]。我国要对大众体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充分考量,将公共服务与大众需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大众体育作为公民福利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应重点关注公民的健康状况,大量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公民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公民体育服务事业。
第五,在多元投入或体育产业收入的分配上,应当本着有利于产业长远发展的宗旨进行。对于彩票收入、国家重点培养的精英运动员的代言收入等,应从制度上甚至法律上对其分配比例做严格规定,并确保收入的大部分能够用于体育产业的再投入上,防止“举全国力、富个把人”的不正常现象。
每四年世界各国都会在奥运会中展开激烈的角逐。因此,中国应该始终把竞技体育发展放在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位置。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积极推动并扩大对大众体育的资金投入规模,同时加强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管理强度是我国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却仍在“前苏联模式”的束缚下徘徊不前,导致我国体育事业的变革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跟不上体育强国的发展潮流。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不可限量,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应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入恰当的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各个系统和环节的最大效力,以激活我国竞技体育的潜力与活力。
[1]肖霞,肖水平,王公法,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1):57-61.
[2]延烽.俄罗斯体育运动近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12-15.
[3]李毅萌.经济变革对俄罗斯体育运动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3(2):74-75.
[4]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上)[J].广州体育学院,2005(6):1-5.
[5]张珍珍.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6(7): 46-48.
【责任编辑 赵 颖】
G81
A
1674-5450(2014)05-0174-03
2014-07-05
殷鸣灿,女,山东荣成人,沈阳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