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2014-04-10 17:29:09张庆伦
关键词:精神教育

张庆伦,何 洋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略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张庆伦,何 洋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对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含义及其关系进行界定,结果发现: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在人的价值追求上具有本质一致性;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成败。

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精神

21世纪之初,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推到教育事业任务的历史最高点。由于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教育界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关注的热点。创业教育理念最早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形式起源并传播于西方大学,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一词后,创业教育作为青年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在世界各国传播开来,在中国的实施也成为时代所需、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

无独有偶,中国创业教育的提出和传播最早也在高校开始。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中国创业教育序幕。随后,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加强创业教育文件,并将其作为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全国九所大学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至此,一直依托高校进行的我国创业教育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内相关部门为创业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就,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已经被认定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为20%,在中国成功率不足3%,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8%。创业成功率不高的现实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尽管对原因众说纷纭,但均认同是缺乏创新精神。明确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科学定位创业教育目标及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关系等问题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的界定

(一)创新精神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Innovare”,意为更新、抛开旧的、制造新的。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从技术发明应用的角度对“创新”进行了研究,自此,有关创新的理论研究从经济学领域拓展到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一系列领域。而因为创新与教育间具有的天然联系,尤其在1998年中央提出“创新教育”的战略思想后,有关创新精神、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国外关于创新精神的界定很少见,多为“创造力”“创造性”等。国内关于创新精神的界定不多且不太统一,颜晓峰认为创新精神是对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倾向的总称,是由多种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整合而成的精神状态[1],并强调了该精神本身带有的实践性特征。张志勇认为创新精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变革、追求卓越的意识;广

义的指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待创新的态度[2]。王洪礼认为创新精神指“人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间新关系或者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组合和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3]。秦虹则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4]

以上学者的界定,多受国外关于创造力界定整合观的影响,侧重创新的多因素特征角度,忽略了该概念中“精神”作为名词的地位和作用。“精神”从广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取向,从狭义上理解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5]。因此,笔者从狭义的角度将创新精神界定为:在创造性活动中对人产生动力作用的个性认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可分解为好奇心、探究兴趣、变革发展观念、求知欲、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多种要素。

(二)创业教育

与中国传统所谓的“基业、家业”的“创业”概念所区别,本文研究的“创业教育”理念中的“创业”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中国的“enterprise”的中文表述。最初,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与该词相对应的中文解释,但同“企业家才能教育、事业心与进取心教育、开拓精神与技能教育”等译法相比,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选定“创业教育”一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林·博尔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一词后,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创业教育不同的界定,整理综合这些观点,主要侧重三个角度:第一,从目标角度,重点与商业教育做了区别,强调了创业教育更倾向于帮助受教育者认识机遇、创造和把握新商业因素、积累创业致富本领并完成自我就业的教育;第二,从内容角度,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尤其是创业力)的培养,指出“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第三,从意义角度,是可以为社会变革培养具备开创个性的参与者的教育。

受西方创业教育理论影响,国内对创业教育的界定也是见解各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实施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第二,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第三,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开放创新式教育创新理念;第四,从人才转化率的角度看是一种新的生产力[6]。

综上,从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初衷出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各级各类领域培养人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的教育,是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尽管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分属意识形态和实践领域两个不同的领域,本没有可比性,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创业教育所重视、提倡的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求异求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或能力都是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研究则正尝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这两个概念相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可以说,创新与创业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事物[7]。

(一)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在人的价值追求上具有本质一致性

从创业教育的角度看,其着眼点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人生,使人生更加完美,其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内容就是使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不断超越的创新人格。而高校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要学会求知、做人、生存和与人共处以及对现实环境中蕴藏的机会及需求进行创新性思考的内容,为培养学生批判性精神、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对新知敏感度、好奇心、求异求新的精神及能力营造了最好的教育环境,这些精神恰恰是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

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看,其本质在于人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间新关系等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状态。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生命历程中为了价值实现和生命超越这一追求上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当代遗传学研究、脑科学研究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向我们证明了创新让个体发展发挥无限潜能成为可能,因而通过创业教育将创新精神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并着力于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是十分可行的。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创新精神

创业教育在我国落地生根之后,就一直和国家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国家高度上被推进。尤其在2011年,为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核心就是“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实体就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但纵观我国创业教育成果,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却是创业成功率偏低的现实,这同高校创业教

育的目标设定缺乏科学发展性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早期创业教育研究和当前教育实践更多地把显性的创业技巧和技能作为培养重点,带有“企业家速成教育”的功利性、短期速成性价值取向,且一直认为创新精神培养是意识领域的内容,抓不着、摸不透,而忽视了对其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和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在肯定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作用的同时,也一再强调大学生首先应该成为工作机会或者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求职者。与此相对应,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且创新精神应该是纵贯教育全程的主线。当前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创业教育是通过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即创新精神在这一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为此,创业教育应该明确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目标的问题。

(三)创新精神是创业教育的灵魂

首先,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创新精神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创业成功率的大小。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创新精神缺乏是公认的原因。缺少创新精神让大学生思维拘泥于定势中,不敢突破局面,坚持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可靠,而无论是创新精神中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还是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都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并且,创新精神的落点和意义在于创造性,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也并不是求职,而在于“创造”,即创业者对于岗位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对创新精神的落实和外在体现,只有真正地把握创新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合在创业教育之中,大学生才真正有可能在市场中大展身手,实施创业。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更容易通过学校创业教育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并适应新创业环境的事实是最好证明[8]。

其次,从创业环境的角度来看,创新精神的认同和传播对创业能否成功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创业率低和创业教育缺乏或无效以及创业环境不利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支柱和基础的高校,其创业教育中对创新精神培养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教学创新实践内容不足,教师本身就缺少创新精神等,成为培养创新学生的重重障碍。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让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律师事务、会计事务、金融环境、法律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的滞后,让大学生创业虽然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照顾,却在创业的社会包容和支持中相差甚远。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最后,从创业教育成果评价的角度来看,不能以创业成功率的大小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但创新精神在这一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得到公认的。我国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尚未统一,主要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数据包络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且利弊兼有。但均将创业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且认为其在创业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趋向认同对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应分为短期和长期两项指标,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实践中的灵魂与支柱。而“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等显然是创新精神的组成部分。而创业最重要、最基础、最直接的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已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识。而系列的事实证明,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先导,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活动,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创业意识,谈不上创业,创业教育就是如此,创新精神是创业教育的灵魂。

三、结语

通过对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概念的界定和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创新精神在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展相关研究。当前,已有一些高校一线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如王洪礼、刘红等将创新精神界定为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批判性、反思性、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等七个维度,编制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创新精神调查表》,对创业教育中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做了初步调研。但我国对创业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继续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科学有序可持续的开展。

[1]颜晓峰.论创新精神[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8.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2.

[3]王洪礼.论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J].心理科学,2004(2):383-385.

[4]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2):7.

[5]李忆民.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656.

[6]李涛,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2009 (8):144-145.

[7]何建洪,罗华.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3.

[8]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 赵 伟】

G642.3

A

1674-5450(2014)05-0139-03

2014-03-12

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ZZ031)

张庆伦,男,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

猜你喜欢
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精神灿烂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 06:00:1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