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良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郭峪良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在明末清初盛传一时,先后出现了多位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不乏蒲松龄、曹雪芹这样的小说巨匠。在众多林四娘故事中,林四娘的生前身份或为“衡府宫人”,或为将军,虽然身份形象各有不同,但却都是红颜薄命,死于乱世。
林四娘;将军;历史原型
林四娘故事,在清初流传甚广,不仅在市民百姓中口耳相传,还有不少文人学者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在清代以林四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十数篇之多,分别是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王士《池北偶谈·林四娘》、李澄中《艮斋笔记·林四娘》、陈维崧《妇人集·林四娘》、林云铭《林四娘记》、陈奕禧《林四娘小传》、杜乡渔隐《野叟闲谈·林四娘》等,另有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杨恩寿的《封》传奇等不下十余篇。在这众多以林四娘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林四娘的形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衡府宫人”,一类是将军。身为“衡府宫人”的林四娘,死因多是“不幸早死”或“因故而亡”;而身为将军的林四娘是为夫报仇、上阵杀敌的女中豪杰、传奇女子。本文以将军林四娘为分析对象,旨在梳理故事的基础上,探讨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人物的历史原型。
一
可以做出有违伦常之事,实在是天人共愤。贼寇来犯,青州城内已无一月之饷、无一旅之兵,恒王正发愁之际,已被收买的缙绅们说贼寇已有投降意愿,劝恒王出城招抚,恒王无奈之下,只好决定次日出城招抚贼人。林四娘听说恒王要出城抚贼,百般劝说,无奈恒王心意已决,次日出城后,果然中了奸计,被贼寇杀害。林四娘闻讯万分悲痛,集结宫中平时操习的宫女一同出城杀贼报仇,最终不敌,自刎身亡。后有青州当地百姓组织义兵,又有朝廷派来的靖逆将军,合力剿平匪患。已经成仙的恒王与将军林四娘受到百姓以及文武官员的供奉祭奠,人们歌颂他们二人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
明代吕天成在《曲品》中将传奇的类型分为六种:忠孝、节义、风情、豪侠、功名、仙佛。从《封》破题中的八言诗“众庸奴暗招真狗盗,勇元戎明收汗马功。贤藩王死配忠臣庙,女将军生膺封”[2]498,我们就已经可以很明确地看出这篇《封》的故事情节于忠孝、节义、风情、豪侠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传奇,多是以历史小说或民间传说作为素材,经过加工创作而成的。《封》的取材应该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民间传说。林四娘的故事从清代初年就在民间流传,到杨恩寿生活的清代中后期,这个故事应该并不是很难听到的;其次,在杨恩寿之前,清代已经有多位学者文人以林四娘为题材创作过文学作品了。以《聊斋志异》为例,由赵起杲发起刊刻的“青柯亭本”《聊斋志异》在清乾隆年间问世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阅读和模仿的热潮。鲁迅曾说:“《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3]由于这样的传播效果,出生在道光年间杨恩寿应该是可以看到《聊斋志异》的,取其中《林四娘》的故事为素材也不奇怪。且除蒲松龄外,王士禛、林云铭等人也都以此题材进行过创作,这些前人的作品,都极有可能是杨恩寿此题材来源的一种可能。另外,在家国危亡之际,许多女子上阵杀敌的故事也是《封》素材的一个方面。
关于宝玉的这首歌行长篇,历来学者都争议不断,有的猜测曹雪芹借此诗反对农民起义,有些则说曹雪芹以此诗来歌颂林四娘的忠义。联系《红楼梦》此章节之前的情节发展,宝玉这时的情绪应该是非常低落哀伤的,而贾政所出的题目,又恰恰是宝玉最为反感的类型。在《红楼梦》宝玉说过:“好好地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4]474同样是在这一回,“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4]480这两处言辞,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宝玉对这类忠义节烈题材的看法。正由于宝玉对这类话题的态度,可想作者曹雪芹怎么可能会用这部分的内容来暗示影射什么农民起义呢?关于《红楼梦》中这段看似突兀的将军片段,曾引起了各种猜想,但通过全书上下情节的联系分析并没有多少关乎政治的成分,只能说是曹雪芹为了在这之后的重彩之笔《芙蓉女儿诔》做的些许铺垫。
二
题材来源、缘何出版等多方面的内容:“庚申仲夏,薄游武陵,公馀兀坐,无以排遣,偶记将军己事,衍为填词。每成一折,即邮寄回家,索六兄为余正谱。抄写成帙,置箧中且十年,几忘之矣。顷因刊《桂枝香》,搜得原本,并以付梓。时六兄远官邕管,余亦将理装北上。每检斯编,不胜风雨对床之感。顾安得弟与兄偕归田里,展红毹一丈,命伶人歌此曲,以娱亲党,亦莱衣之乐哉。至事,虽见《红楼梦》,全是子虚乌有。阅者第赏其奇,弗征其实也可。”[2]497关于《封》的故事来源,杨恩寿只是说“偶记将军己事”,但从内容来看,与《红楼梦》中关于林四娘的内容十分相似。创作时间交代为庚申年,而真正将此剧展现在世人面前,又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庚申年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这时的清王朝已经不像前期那样强盛,面临着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酉政变等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压迫使国家愈贫愈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杨恩寿虽然一生仕途并不顺利,但始终抱有爱国热忱,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以恒王与林四娘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实际上是对“尽忠报国”精神的热情讴歌。杨恩寿传世的六篇传奇中,没有单纯表现才子佳人情感经历的作品,他都是着眼于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在作品中展现动荡的时局。
《红楼梦》中涉及到林四娘的篇幅很短,这么短的篇幅却引起了足够大的注意。在《红楼梦》故事已过半,贾府已显颓势之时,曹雪芹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将林四娘写入其中。回看《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作者就有如下这些关于书中所述之事年代、出处的记载:“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无朝代年纪可考;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4]1-5这是曹雪芹为了避免小说中的故事与真实情况重合太多而造成麻烦,提前作出的交代托辞。在《红楼梦》中,作为故事发生地的贾府是皇亲国戚,与其打交道的都是皇帝、妃嫔、王侯将相,以这样的背景进行的小说,如果不早早将避讳之事交代清楚,很可能给自己招来大祸。在第七十八回中,贾政口中的林四娘是青州恒王的姬妾,据《明史》记载:“衡恭王,宪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之藩青州。”[5]3641这里的“恒王”应该就是《明史》中的衡王,曹雪芹这样做应该是避免将历史坐实有意而为的。在贾政的叙述中林四娘是不让须眉的将军,她为夫报仇不幸殒身,被称为“风流隽逸,忠义慷慨”的千古佳谈。虽然我们从史料中查找推论“恒王”即“衡王”,但是并不能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这样的一段就有什么政治寓意。首先,以曹雪芹的出生时间来看,他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这时距明末甲申之变已经过了七十多年。虽然在清初社会上有不少反清复明的余波,但随着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南明政权彻底覆灭,“复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何况是曹雪芹出生的康熙五十四年。另外,在家世方面,虽然据考曹雪芹的上祖曹振彦原为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但很快就归附了清兵,并随之入关。曹家在清代可谓风光无限,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开始其后人曹寅、曹、曹,共三代四人相继出任江宁织造之职。到曹雪芹时虽已家道没落,但家中几代人都饱受皇恩,曹雪芹怎么可能在《红楼梦》中有什么“前朝故国”的意思呢?至于《红楼梦》中林四娘故事的取材来源应该有几种可能,其一是民间传说,曹雪芹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初年曹家被抄,曹雪芹的童年是在富庶的家中度过的,被抄家之后直到去世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他从一位富家公子变成了流落民间的落魄书生。在民间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曹雪芹听到在百姓间流传的各种传奇故事是很正常的。其二是友人相告,围绕在曹雪芹身边的友人们,对《红楼梦》的诞生意义重大,脂砚斋、敦敏、敦诚、张宜泉、永忠、富察明义等人都与曹雪芹有交往,他们也都可能是林四娘故事的提供者。在曹雪芹的眼中,林四娘是与他在《红楼梦》中所写的那些女子同属一类的“异样女子”,这些女子都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正是这样的原因吸引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一回的重点并非前半段的“老学士闲征词”,而在于后半段的“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的早逝对宝玉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在宝玉这样悲恸情绪的当口,曹雪芹将林四娘的故事加入其中,看似生硬多余,实际上是应了自己对女性命运“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谶语。
三
凡是关于林四娘的故事中,多涉及到衡王(恒王)。翻阅《明史》就会发现,在明代曾经出现过两位衡王,先是“衡王允,兴宗第四子,建文元年封。成祖降为怀恩王,居建昌”[5]3615。这位衡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封地两方面,都不符合林四娘故事中的衡王。另一位是“衡恭王,宪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之藩青州。嘉靖十七年薨”[5]3641。这位衡王的封地与林四娘故事的发生地吻合,至于时间方面,在《明史》中衡恭王处还有如下的记载“子庄王厚嗣,尝辞禄五千石以赡宗室,宗人德之。隆庆六年薨。子康王载圭嗣,万历七年薨。无子,弟安王载封嗣,十四年薨。子定王翊镬嗣,二十年薨。子常嗣。”依《明史》中的记载,在青州的衡王共经历六代,衡定王朱翊镬逝于万历二十年,之后由其子朱常
至于林四娘的历史原型,在《明史·列女传》和《清史稿·列女传》中都没有出现其人,关于林四娘的作品在清代开始流传,从那之后对其身份的猜测就一直没有中断。在众多猜测中关于林四娘的形象脱胎于永宁王世子妃彭氏的说法流传较广,经查阅,最早记录彭氏事迹的是清代施鸿保《闽杂记》中的《彭小脚》一篇:“明末江西永宁王世子妃彭氏,奉贤人,貌美而足最小,人称为彭小脚,骁勇多智。江西破,率家丁数十来闽,寓汀州,结叛将范继辰等,聚众数千,掠宁化、归化等县。上杭人廖心明、杨禾等应之,势张甚。妃赏罚严明,身自督战,人莫敢敌。时永历在粤,妃献款,授昭勇夫人封号。顺治五年为参将王梦煜所败。禾降,心明遁走,妃被执,奉旨绞于汀州灵龟庙前。临死责数郡邑各官,词义慷慨,绝无惧色。从婢二人,一金保、一魏真,皆未及笄,亦善骑射,宝尤勇健。妃死,保自刎,真窜山谷间,十余日,兵退乃出,寻妃与保尸葬之,遂去为尼,不知所终。”[7]271施鸿保记载的这位彭氏既是明末王妃又骁勇善战,对比前面梳理过的故事,与曹雪芹和杨恩寿创作的将军林四娘的确非常相像。以女鬼身份出现的林四娘是被虚构出的人物,但是民间会有这样的传说,文人们会对这个形象倾心塑造,林四娘这个人物身上一定融合了一位或几位当时女子的经历,透过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军,我们更加真切地触摸到三百多年前的史实、人物,对林四娘故事的相关问题也有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全面认识。
[1]吴梅.顾曲麈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清)杨恩寿.杨恩寿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4](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清)张承燮,李祖年主修.(清)法伟堂编纂.益都县图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清实录·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王宪明.衡王府与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抱朴】
I206.2
A
1674-5450(2014)05-0085-04
2014-03-25
郭峪良,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