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社会态度及其启示
——基于辽宁省14市1912名青年的调查

2014-04-10 16:15韩伟兰文巧
关键词:舆情态度道德

韩伟,兰文巧

(1.沈阳工程学院;2.辽宁省团校,辽宁 沈阳 110136)

当代青年的社会态度及其启示
——基于辽宁省14市1912名青年的调查

韩伟1,2,兰文巧2

(1.沈阳工程学院;2.辽宁省团校,辽宁 沈阳 110136)

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关注社会大局,重视道德规范,对政府工作态度评价较高,但其创业意愿较低,对收入分配持负面印象,且认为生活环境欠缺安全。因此,要引导青年认识到社会理想实现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运动过程,从青年自治和社会环境重构青年道德体系出发,发挥群团组织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作用,并监测青年舆情,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态度;当代青年;青年舆情

一、青年社会态度的有关界定

“社会态度”这一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虽难执一词,但对“社会态度”的相关研究却影响着人们对人类社会行为心理机制及活动预测的深入探索[1]。按Doob的观点,社会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往往以对社会现象的好坏评价而表现出来[2];青井和夫认为,所谓“社会态度”,就像被称作“经济态度”“政治态度”“法律态度”“教育态度”“宗教态度”等那样,是对特定的社会、文化对象和现象的评价行为的准备状态,可称其为“精神准备[3]”。按社会分层理论,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态度,因此,李培林等从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对地方政府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社会态度[4]。贾林祥等人对青少年社会态度的界定,指青少年对社会现象或事务所持有的评价与内在的行为倾向,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内在心理结构因素,可从爱情态度、职业规划态度和自我和谐态度进行分析[5]。对社会转型进程中当代青年的境遇与态度研究,通过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孟蕾将其归纳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共青团组织与青年问题、青年价值观及政治社会化、青年对共产党执政的态度、青年网络文化、青年与社会稳定六个方面问题[6]。

青年是社会变迁的具体承载者,青年的社会态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青年发展与社会平衡的协调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借鉴以上研究成果,课题组从社会稳定、社会道德、社会安全、就业收入、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五个方面,对当代青年的社会态度进行考量,以期准确把握青年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及其内在行为倾向,反映青年舆情,避免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弱化和边缘化。

二、调查概况

按共青团《团章》界定,青年人口年龄以14~28岁为标准,而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青联)界定,18~40岁的人为青年。为此,课题组将调查对象设定为14~40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

为了对青年社会关注情况进行准确全面的调查,课题组设计了《青年关注社会情况调查问卷》,于2013年3~4月,采取分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辽阳、朝阳、盘锦、葫芦岛、阜新、铁岭14个城市,针对青年公务员群体、青年职工群体(国企、民企等)、农村青年群体、青年农民工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大学生群体、高中学生7类青年群体实施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 940份,回收问卷1 912份,有效回收率65.3%。其中,性别抽样分布: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年龄抽样分布:20岁以下占23%,21~25岁占25%,26~30岁占23%,31~35岁占18%,36岁以上占11%;区域抽样分布:城市占62%,乡镇占17%,农村占21%;婚姻状况抽样分布:未婚53%,已婚47%;政治面貌抽样分布:中共党员占30%,共青团员占47%,民主党派占2%,群众占21%。

三、调查结果

1.青年对社会稳定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关注社会大局,政治态度明朗。青年普遍意识到,社会稳定是个人成长的前提。

(1)88%的辽宁青年同意和完全同意“社会发展离不开稳定”这一说法;84%的青年愿意或非常愿意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其中,表达这一意愿最强烈的是青年公务员、高中生、教师和大学生。

(2)85%的青年愿意或非常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80%以上的公务员、国企职工、民企职工和农民愿意和非常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教师、大学生与高中生中,80%以上表达了这一愿望;而进城务工者和城市自由人则相对低一些。

(3)青年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认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的比例分别为36%、36%、22%。其中,大学生、青年公务员、高中生的认同程度较高。

(4)对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青年人充满信心。非常有信心的青年占42%,较有信心的占39%。青年对这一目标越充满信心,他们越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5)关于党的十八大报告,青年印象较为深刻的关键词依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青年对社会道德的态度

道德规范失序、价值失衡是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受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雷锋、郭明义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过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雷锋、郭明义精神没有过时的青年占大多数,约占48%;而持逐渐消失态度的排到第2位,约27%;认为雷锋、郭明义精神已经过时的也为数不少,约占20%。

在对待诚信的态度上,认为诚信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89%,这表明,青年认为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青年对社会安全的态度

(1)环境安全。大部分青年对周边生态环境感觉满意,其中,24%的青年表示非常满意,59%表示满意,12%表示一般,5%表示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职业青年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生态环境非常满意的群体所占比例非常低,除大学生群体达24.6%外,其他群体均未超过20%;对于食品安全保障问题,19%青年表示很有信心,40%表示有信心,其余41%则表示不太有信心。

(2)政治安全。认为当今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和严重的青年比例占到了70%,但对解决当今社会的腐败问题,55%的青年表示比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

(3)网络安全。在“网络对社会影响程度”的问题上,青年认为,网络有害信息和谣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其他诸如网络群体性事件、涉黄网站、网络传销、网络诈骗和网络个人信息倒卖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4.青年对就业收入的态度

待业青年普遍认为,影响其就业的首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其中,45%的青年认为经济不景气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原因;29%的青年认为是由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另外,有13%的青年认为是由于岗位没有达到期望值造成的;11%的青年认为和自身就业能力弱有关系。

已就业的青年对目前的职业普遍感到满意,其中,对职业非常满意和满意的青年占64%。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0%的青年对目前职业的满意程度一般。

在校青年虽未就业,但从创业意愿来看,已有7%的在校青年开始创业;17%的在校青年打算并且已经准备创业;66%的在校青年有创业想法但未列入日程; 10%的在校青年完全没有创业的兴趣。

青年对当前收入状况满意程度较低,仅有38%的青年感到满意,有41%的青年对收入状况感到一般,21%的青年对目前收入状况并不满意。对目前收入状况满意程度最低的青年群体依次是进城务工者、城市自由人、民企职工;另外,学历越高,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越高。

青年对当前收入分配的总体印象是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水平偏低,持有以上两种观点的青年分别占35%、30%。

5.青年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态度

统计显示,35%的青年认为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遵守国家政策方面做得很好;但46%的青年认为做得一般。

关于“当地政府部门在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方面做得怎么样”这一问题,50%的青年认为好或较好,33%认为做得一般。

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评价方面,47%的青年认为满意或较满意,36%认为一般。其中,国企职工、农民、高中生对这一问题的满意度较低。青年越觉得当地政府部门在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方面做得好,他们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评价就越高。

四、几点启示

1.加强青年思想认识

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青年确立科学社会政治价值观的一个关键问题。青年正处于形成世界观、明确个人理想和树立社会理想信念的黄金时期,一旦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会表现出为实现目标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和毅力。然而,青年又有自身的弱点,如观察社会现实问题和对自我的估计往往过于理想化,易急于求成,犯片面性错误[7]。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唯物辩证的观点,没有很好地把社会理想的前进性和现实进程的曲折性结合起来。

要使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必须要引导他们懂得社会理想实现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运动过程。社会理想的前进性是由其科学性和进步性决定的,但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都不只有前进性的一面,还有曲折性的一面,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先进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必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先进的社会理想,其实现过程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具体的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当代青年只有对前进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有较清醒的认识,才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风波有较为冷静的思考,并正确对待。因此,必须解决当代青年存在的困惑,引导青年辩证、全面地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使青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知度,帮助青年培养关注整个社会利益的意识,从而确立正确科学的社会政治价值观。

2.重视青年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重新调整,使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出现了明显的演变趋势,道德的绝对性、严格性相对减弱,而明显地表现出宽容性和相对性倾向。道德的宽容性,带来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也导致当代青年出现了道德危机,表现出道德情感麻木、道德信仰动力缺乏、道德行为失范等特征,如:不再仰慕道德楷模,对坏人坏事避而远之;做事趋利避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原有道德价值系统产生怀疑、动摇乃至否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因此,应从自我教育和社会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引导青年培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重新建构青年道德体系,使当代青年走出道德困惑和道德危机。

青年自治,即从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的角度重构青年道德体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强调环境陶冶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个人自觉和个人努力,他提出“智育上注重自学,体育上注重自强,德育上注重自治”的观点,认为“要使公民能够自治,就要时常使他们练习自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们也就能够自治了”,这里的自治,包含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义。同时,陶行知特别强调自我教育同集体教育有机结合,提倡自治与共治相结合,在集体活动中共同立法、共同遵守[9]。在陶行知看来,“自治”并非指单纯的闭门个人修行,而是要力求实现“集体的自觉教育和自觉的集体教育”。

因此,除自治外,还要从社会外部环境重构青年道德体系。一是改变宣传方式,拓宽渠道,采用微信、微博、3D技术等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让青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重拾传统美德;二是改变宣传内容,善用当代社会热点事件如当代雷锋郭明义、本禹志愿服务队、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等真实、真切、真情的道德模范故事感召青年;三是道德法律化,建立青年道德奖惩机制,如对“见义勇为”等道德行为给予表奖宣传,对“见死不救”等不道德行为实施法律制裁;四是道德榜样教育,树立道德模范,使青年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当然,社会发展使当代青年的触角向多端发展和延伸,青年道德选择不再受传统教育中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其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以至当代青年的道德行为方式也出现了显著的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树立道德榜样应注意时代性、真实性、多样性[10]。

3.关注青年职业发展

随着劳动观念的转变,青年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职业标准的评价越来越多元化,其职业流动的意向也日趋强烈。对青年而言,工作已不仅是谋生的需要和手段,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青年在实现职业规划过程中,其个体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并由此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青年的社会态度越成熟,就越倾向于把职业选择纳入其毕生发展的轨迹中,并能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全面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那么,青年组织在满足青年职业需求方面应起哪些作用?首先,在促进青年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方面,高校团组织应发挥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岗位实习、岗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其次,针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可通过驻外团工委、微博、网上建团等多种形式并举,开展青年农民工技能培训、生活服务、申请小额贷款等;最后,通过测量青年的职业选择态度,对青年中的职业不成熟者投入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使青年的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选择更具现实性,获得更好地发展。此外,各级共青团组织也可联合妇联或工会等其他部门,在青年的利益维护方面以及反映青年需求和政策建议上,实现“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并重。

4.监测青年舆情

青年舆情是青年社会态度的总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广大青年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11]。本质上,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青年舆情已经成为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须及时掌握青年舆情动态,畅通青年与党政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青年舆论引导能力。

青年舆情监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态度,包括青年的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政府角色认识(包括社会期待和对政府治理的评价)、制度认识(如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等等;二是就业指标,就业影响青年稳定,要监测青年失业、就业情况,就业和生活质量的关联度等等。

为顺利开展青年舆情监测,首先,要健全青年联系制度,通过团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调研制度、信访制度等,开辟微信、QQ群、微博等多种联系渠道,开展经常性、周期性的青年调查活动,及时捕捉“第一信号”;其次,要以当地共青团组织为依托,建立青年舆情信息直报点,直报点可建在具有代表性的政府机关、各类企业、学校、务工青年集聚地、社区、农村、社团、新兴群体、新兴组织等各类团支部,力求兼顾地域、行业、年龄、性别等,使青年舆情信息的采集更科学全面。

[1]刘鸣.社会态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12):172-176.

[2]水原泰介.社会心理学讲座[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77:76-77.

[3]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9.

[4]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3):1-16.

[5]贾林祥,徐琛.试析青少年的社会态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38-41.

[6]孟蕾.境遇与态度: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当代青年[J].青年研究,2012(5):64-75.

[7]梁锡棉.价值与青年价值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17-218.

[8]朱昭霞.青年道德信仰危机初探[J].消费导刊,2009(3): 251.

[9]呼明虎.陶行知论青年道德修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9-72.

[10]汪慧.新媒体与青年道德社会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1-26.

[11]胡敏,周青.构建青年舆情分析系统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36-38.

[12]罗新阳.青年舆情预警机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8):19-22.

Contemporary Youth's Social Attitude and Its Enlightenment——Based on the Survey of 1912 Youths in 14 Cities in Lliao-ning Province

HAN Wei1,LAN Wen-qiao2
(Liaoning Provincial Communist Youth League,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the research gets the following findings:The contemporary youth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social situation;The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thics;They spoke highly of government working attitude.But thei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as low,they had a negative impression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ought living environment is lack of security.Thus,the enlightenments are following:To guide the youths to realize that social ide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forward and twists;To reconstruct youths'moral system from youth autonomy and social environment;To play a role of the mass an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promoting youth employment;To monitor youth public senti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al attitudes;contemporary youth;youth public sentiment

B844.2

A

1672-9617(2014)04-0565-04

(责任编辑 祁刚 校对 伯灵)

2014-06-25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3295)

韩伟(1963-),男,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团校校长,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态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