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有芳
(山东蓬莱蓬翔汽车有限公司,山东 蓬莱 265600)
范乡之诗词集《岁月留痕》赏析
纪有芳
(山东蓬莱蓬翔汽车有限公司,山东 蓬莱 265600)
诗言志,歌为心声。《岁月留痕》娴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画卷,展示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造诣,披露了叩古问今的心迹历程,体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关注人生、忧国忧民、心系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以及纯洁自我、淡泊宁静、光风霁月的高尚情怀。概括地说,该诗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的不懈追求:写山咏水: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讴歌者、捍卫者;颂党爱国:做中华民族正能量的阐释者、传播者;抒情写意:做中国伦理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
诗言志;中国梦;人生体验;诗歌欣赏
捧读近期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范乡之先生的诗词集《岁月留痕》,心情激动,彻夜难眠。范先生匠心独运的艺术造诣、叩古问今的心路历程、忧国忧民的理想追求以及淡泊宁静的高尚情怀,在这本诗集中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脍炙人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那么我们就暂借东坡先生的立意来仔细寻觅分析范先生叩古问今的心路历程。
《岁月留痕》中的《山水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既有湖光山色的恬淡秀美,又有落崖惊风的嵯峨惊悚;既有朝暾夕月的雄浑静谧,又有心如发丝的人文情怀。读来如身临其境,令人遐想万千。
怀古人,品今生往世;化典故,入诗词文章。这自古是撰写山水诗时常用的“比兴”写作技法。只是因作者的学习修养、社会地位、处世哲学、审视角度的不同,而抒发的情感迥异、所写的作品有优有劣。
《岁月留痕》中的《山水篇》,数典、用典的功底可说是羚羊挂角,不见斧痕。如山水诗词的压题之篇——《念奴娇·明湖怀古说今》:
“明湖翠柳,风摇曳,迎来多少文人。杜甫赞历下亭古,李白称华山崎峻。稼轩悲秋,南丰咏夏,易安独伤春。苏氏兄弟,佳节倍思亲。
渔洋咏叹秋柳,咏柳不见柳,苦心用典,警示世人。只可惜,千古诗文少人会,秋柳诗社,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游人欢歌笑语,难觅知音。”
“柳”与“泉”是济南永恒的城市名片。我猜想,范先生在填词之初,一定是捉笔思忖良久,最终以“明湖翠柳”落墨。春光里,大明湖畔的棵棵垂柳苍翠如滴,柔弱披拂的枝条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多姿。它们像见证历史的老人,迎来送往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到大名湖畔踏着柳阴观赏泉水的古圣先贤:
杜甫(诗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诗仙)——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稼轩(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济南历城人;南丰(曾巩)——北宋散文家,曾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易安(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山东济南章丘人;苏氏兄弟——(父)苏洵、苏轼与(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些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坛明星,他们以各自迥然不同的品格、情操,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诗文篇章。
该词的下阕应该是回忆和感怀24岁的王士祯(渔洋),与一帮文墨诗友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即景赋写《秋柳》诗的情景:这是发生在大明湖畔、震动清初文坛的历史佳话。
王士祯,清初杰出的诗人,祖籍山东桓台,常自称济南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王象累官至明朝布政使。在他刚刚由“黄口”小儿向“舞勺之
年”过渡期间,李自成率领一帮农民弟兄高喊着“均田免赋”的口号,攻陷了大明首都北京;觊觎中原已久的清兵则趁机勾结吴三桂侵入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
在许多研究史料中,普遍认为这段乱世似乎对不谙世事的少年王士祯没有太大影响。其实朝代更迭、世态变幻,明朝灭亡所产生的幻灭感,在聪敏过人、自小就受到儒家严格忠孝教育的王士祯的童年心灵里,留下了一抹挥之不去阴影,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故当14年后,王士祯在大明湖水面亭,面对“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的秋柳时,心灵深处的幻灭感怦然升起,于是仰天扼腕,赋《秋柳》诗四首。其中第一首因“咏柳不见柳”而倍受名家推崇: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为了规避“文字狱”,王士祯故意把诗写得婉约浑涵,以模糊视听,然而,“吊明亡之作”的用意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此时王士祯已高中“进士”,铺满鲜花的大好仕途亦晨光乍现。但是,亡国的悲愤情结依然如磐石压胸,使他难以喘息;又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王士祯“苦心用典,警示世人”的《秋柳》诗传开后,一时大江南北的众多学者相聚一起,争相研究《秋柳》,他发起的诗友之盟亦被文坛称之为“秋柳诗社”而载于文学史卷。
面对淹没在湖光粼粼、春柳依依之中的古人踪迹,范先生不自已陷入沉思: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某些国人对中华悠久的文明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轻蔑作践,频发质疑的怪声。对于这种数典忘祖、甚至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转基因”的种种文化乱象,作为资深的文学教授,范先生的悲哀和愤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只可惜”,可惜什么呢?杜工部、王渔洋们那些匠心独运、妙句天成的诗词文章研究领会者越来越少了!作为大明湖畔的一个著名景点,重新挂牌的“秋柳诗社”竟然“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了!!先生感叹知音难觅,怅然若失,胸中块垒和满腹愁绪又向谁诉说?
反复咀嚼这首好词,可称得上画中有话、典中含典;用典、发论,一气呵成,达到了以戛玉敲冰之声、收振聋发聩之效的颇高境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范先生20世纪上半叶生于胶东,出身贫苦,历尽艰难,与时代共沉浮,与祖国同命运,但艰难磨练和好学深思成就了他的凛凛品格和渊博学识,从心底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兴衰和未来。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范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风雨激荡九十年,历尽艰险过难关。
开天辟地创伟业,再造乾坤开新篇。
中华崛起惊世界,环球翘首刮目看。
坚信党能与时进,自我革新永向前。”
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历尽磨难,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毋庸置疑,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革命初期,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觅筛选革命领袖,最终在决定革命生死关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此,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从胜利走向了胜利。尽管毛泽东在建国后犯有“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左倾”路线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依然彪炳青史,无可撼动。范先生面对非毛派对毛泽东的肆意攻击,怒目相向,拍案而起,奋笔直书,昭示世人:
其一:
“改天换地千古事,功过评说几时休。
万里长征留青史,八年抗战写春秋。
桀犬吠尧有其主,蚍蜉撼树无须忧。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二:
“日月运行虽有序,世代常见日月蚀。
圣贤功德人皆仰,伟人过错众皆知。
自古圣贤亦有错,人无完人金无赤。
千秋功业传万代,蜀地狂犬枉吠日。”
掷地有声的铮铮诗句,使人感到耄耋之年的胸腔中,跳动的是一颗维护领袖形象和社会正义的心脏。
在济南“五三惨案”83周年纪念日,范先生目睹东北亚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日本政坛大幅右倾的严峻现实,大声告诫国人:
“忽闻窗外警报声,难忍心中阵阵疼。
八十三年忆往事,国仇家恨记心中。
堂堂中华民国在,三千日寇竟逞凶。
千秋勿忘国耻日,子孙万代钟长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不仅荆棘丛中有心怀叵测的觊觎目光,鲜花丛中亦弥漫着腐蚀灵魂的瘴气。“你懂得”,我们党员干部伍中不仅有逐臭的“苍蝇”,亦有凶残的“老虎”的踪迹。如此这般,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离间了党群和干群关系,把中国命运推到了有可能亡党亡国的危险境地。范先生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关心执政党的能力建设:
“风云变幻动九州,有人欢喜有人愁。
你方唱罢我登场,明争暗斗何时休。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覆舟,
千年古训人皆知,能有几人为民忧。”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改革,凤凰涅槃、破茧化蝶般的阵疼在所难免。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的人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有的困惑悲观,明哲保身,把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奉为至宝,悬挂于中堂,甘做冷眼旁观的世故派;有的则被“拜金主义”啄空了灵魂,大搞权钱交易,鲸吞自肥,以身列“土豪”为荣;有的则结党营私,编织关系网,争名于朝,夺利于市,蝇营狗苟,沾沾自喜。面对林林总总的人生百态,范先生心系人民,关注、关心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在《阅世篇》写到:
自古文人多舛命,愤世嫉俗鸣不平。
身处当今妄学古,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外桃源何曾有,各代自有各代情。
人生何世无可选,审时度世定人生。
范先生在《岁月留痕》的《亲友篇》《乡土篇》和《阅世篇》中,无所顾忌地袒露心迹,直抒胸臆,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一颗跳动在新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胸腔中,对亲友爱念似水、对乡土眷恋情深、对时弊刚直不阿的赤诚之心。水遇石而波生,根依土而花红。面对友情、乡情和世情,先生心潮澎湃,情不自已,挥笔写下了几十篇动人心弦、语言滚烫的诗章。
如《亲友篇》:“忆惜同窗仅二载,魂牵梦绕数十年”;“人生难得一知己,而今只有空思念”;“为师爱徒胜爱子,传道授业解人生”;“园丁远比蜡烛美,耕耘之后百花红”。
如《乡土篇》,“荒坡野岭不觉丑,穷山恶水不嫌贫。世间多少繁华地,何处能比故乡亲”;“岁月艰苦心不苦,感谢乡亲热心肠。二子童年在此过,反认他乡是故乡。”
尤为令人震撼、动容的是《阅世篇》抒发的浓浓的感恩情怀。“雏鸦成年知反哺,羊羔吃乳跪母前。”范先生忆及在襁褓之中望着母亲那忧郁的眼神,吮吸着母亲清淡似水、缺少营养的乳汁,就联想起母亲为了抚养子女所经受的种种艰辛和苦难。母爱淳朴而伟大,为父母尽孝道、想法设法使他们享天伦之乐则是子女应尽义务。
先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土改运动、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无不在他的精神世界打上色彩驳杂的印记,形成了中华文人特有的“清高”风骨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白驹过隙催君老,时光荏苒不由人。”过去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执鞭教学生涯结束了,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范先生退而不“颓”,休而不“朽”,忧国忧民、心系“中国梦”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他以“老来无求心淡定、古稀之年学写诗”的豁达情怀,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正能量”,用古典诗词的形式传递给年轻人。范先生以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目光,像富有望、闻、问、切经验的老中医,把号脉的手指稳稳地压在时代的脉搏上。吟咏人生,写我所写,把人间大爱、世间真情和哲理警句奉献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乡亲,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责任编辑:张希宇)
I207.25
A
2095—7416(2014)05—0126—03
2014-08-20
纪有芳,男,大学文化,山东蓬莱蓬翔汽车有限公司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