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2014-04-10 16:05王兰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效性学院思政

王兰娟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独立学院及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利用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资金,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既可以跟它所依托的公办高校共享教学与管理资源,又享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理念自主选择开设专业,相对比较灵活。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其学生也具有与公办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鲜明特点。

第一,生活条件优裕,责任意识薄弱。独立学院的招生录取成绩一般介于当地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之间,其学费一般比公办本科院校高三四倍。高考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未达到公办本科录取分数时,更会倾向选择当地较优质的独立学院。因此,到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一般家境比较优越,经济压力比较小,有些“养尊处优”之感,相对来说挫折教育缺乏,责任意识淡薄。

第二,基础知识薄弱,功利色彩浓厚。在全国各省市高考招生录取中,独立学院的学生均是按照本三录取分数切线录取,在基础知识储备上相对比较薄弱。另外,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也比较差。作为“90后”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考虑问题时往往以个人利益和功利主义为核心,比较注重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层次的恒定追求。

第三,兴趣爱好广泛,实践能力较强。与优质的公办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差。但他们大多来源于相对富裕的家庭,在中小学阶段都经历过多项特长学习,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二、多元文化下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引起思想观念和文化上的多元性,进而产生了多元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能敏感地触及到社会、思想与政治变革的人群,思想观念的演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最为直接和敏锐。

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积极、健康、稳定和向上的发展趋势,多数学生具有自强意识、忧患意识、成才意识。但是,由于这一受教育群体固有的局限性,在涉及人生价值追求时,不能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倾向于浅层次的个人物质利益追求。这势必会影响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陷于困境。

第一,扭曲了价值判断。多元文化背景下,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共同汇集于高校校园,相互间产生强烈的碰撞与交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享乐主义与服务意识、功利主义与奉献精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各种冲突一涌而来。对于各种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缺乏判断力和辨识力的大学生来说,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批判,歪曲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评判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对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动摇了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1]但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下,有些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开始松懈动摇,甚至迷失自我、信仰缺失,认为“理想信念”是一种奢侈品,虚无缥缈、不切实际。有些家长大包大揽,为子女安排好一切,包括就业问题。学生则丧失了最基本的奋斗目标和动力,复兴民族之梦更无从谈起。

第三,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的交融愈来愈频繁复杂,当代大学生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享受到了信仰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极易陷入困惑之中。西方国家利用影视、音乐、艺术等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宣扬移植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打着“经济一体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外包装,兜售西方的意识形态,企图在潜移默化中消除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原则界限。如果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不强,就会对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在一些根本性的是非问题上表现出多变性,或者产生消极的抗拒心理,不相信任何意识形态,长期处于“游离”状态,大脑逐渐蜕化为没有思想和信仰的“空壳蛋”。

第四,模糊了基本道德规范。多元文化背景下,像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充斥着文化市场,严重冲击了“诚信、自强、奉献”等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面对各种非科学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往往在“义”和“利”之间选择“利”,在“公”和“私”之间倾向“私”,“短期”“实效”“利己”成为他们的行事准则,基本道德规范失灵。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优越,缺乏历练和吃苦精神,“攀比”“炫富”“浮夸”等不良之风盛行,严重污染了思政课的教育环境[2]。

针对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入探讨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元文化下增强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要探讨如何增强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首先必须明确地判断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从教学过程来看,判定是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应该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二,从教学结果来看,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在实践中是否得到了转化和升华,这是判定教学效果的最终归宿。

基于上述要求,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第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才会活力无限、“永葆青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在老师,教师必须放下身段,“平视”学生、读懂学生、服务学生、启发学生。要改变传统观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3]。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把课堂教学的“小思政”和思想教育的“大思政”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二,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线教师,除了具备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对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有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做深入的研究,做到真懂真信。只有教师自身信仰坚定,才能引领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良好的品质修养和优越的人格魅力,对于思政课来说本身就是一本最直接、最形象的好“教材”,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地、积极正面地引导和教育。此外,还应时时更新大脑的信息库。对于思政课来说,教学的信息资源一定要有很强的时代性,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要闻,结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避免陈词滥调、老话长谈,让理论课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要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对于他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简单模仿,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研讨中,常被提倡的“讨论式教学”就不适合独立学院。因为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老师提前布置的课题或者课堂上抛出的讨论话题,常常是置之不理或者一脸茫然,很难展开有效的讨论和互动。因此,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作为深入分析的教授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是否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特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设计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因为内容的时序性和衔接性比较紧密,则不适合此模式。二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选择教学模式。由于独立学院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化。很多学生只对与就业直接相关的课程感兴趣,对思政课带有原始的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充分挖掘思政课中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如对问题的设置、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活动的组织等都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来设置。三是注重“比较教学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信息渠道也多样化,信息量无限扩大。再加上独立学院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缺乏理性辨别能力等特点,灌输说教或者有意回避敏感话题,显然难以让学生信服,且易有“欲盖弥彰”之嫌。与其这样,不如尝试“比较教学法”,针对争议性较强的前沿问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和正反评价都提供给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以理服人。

(二)夯实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教学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是切实增强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课堂实践教学部分相信教师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但效果未必理想。除了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主观能动性有关外,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便是大班教学模式。据调查,多数学校思政课的教学班级规模在100—150人之间,有些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规模甚至更大。在这样的班级规模下,不论教师水平、学生能力如何,都难以充分有效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也无法保障每位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锻炼提高自我的机会。课外实践同样受大班教学模式的制约,而且还增添了安全隐患、教学成本等实际问题。因此,为切实提高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应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领导体制,加快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步伐;要设立专项基金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齐驱并进。总之,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思政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还受制于教学评价体系。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像一面镜子,对教师是一种肯定或鞭策,对学生是一种教育或鼓励,对于思政课教学有着“否定之否定”的功效。

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做到“三结合”。一是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在大学早已普及,但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应该尽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平时成绩实施严格、细致、科学的管理,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而教师对平时成绩实施严格细致管理的前提是有一个较合理的师生比,控制教学班级规模和人数,在当前多数学校大班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二是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考评,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养几个方面来考虑,尤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方面。考核内容上,可以通过问题和情景的设置或者实际行为表现来考察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素养的高低。考核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特点不断创新,可以尝试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录制下来,根据每位学生的多次活动的综合表现实施动态考评,改变传统方式中试卷、论文、报告等诸如此类的静态考核,这种传统的“文字游戏”很难对学生能力和素养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三是学校评价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的观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还应把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表现纳入进来,进行长期考察。学校环境毕竟相对单一纯洁,在校生的心理年龄尚未真正成熟。而步入社会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因子大大增加,更能考验人的品格和修养,更能从实践中检验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因此,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学校这个象牙塔和社会这个大熔炉不应脱节。

总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应注重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一个立体结构,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强大合力。否则,单纯地依赖其中任何“分力”都是杯水车薪。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

[2] 韩 旭,赵东倩.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1)中:217.

[3] 杨大光.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82.

猜你喜欢
实效性学院思政
初等教育学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