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黎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系,辽宁 沈阳 110004)
自意大利人克利斯托福于1709年发明的第一架现代钢琴诞生至今,素有“乐器之王”之称的这一键盘乐器已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其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及演奏方面的沿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西方音乐史上的种种特性,体现出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创作思维、实践能力与相关专业理论研究的表征。
早在西方的中世纪时期,古钢琴即作为现代钢琴的前身分别体现为“击弦古钢琴”与“拨弦古钢琴”两种不同的形制,来自于西方音乐早期发展的诸多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等作曲家创作的键盘音乐作品正是均为这两种古钢琴而作。正是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为古钢琴所作的音乐作品在当前却是常常以现代钢琴来进行演奏,一并出现于各类独奏音乐会、考级及各种形式的专业考试之中。然而,无论是从乐器本身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制作工艺还是从乐器的演奏技巧、触键、音色、受众群等诸多方面均与现代钢琴形成较大差异。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以及长期从事钢琴演奏教学的工作者,在熟练完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同时,更应该了解“钢琴”这一键盘乐器在西方音乐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出不同形态特性与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各历史语境下的表象特征。
16世纪盛行欧洲的拨弦古钢琴,又称“羽管键琴”,其发音原理主要是由置于琴键末端的羽毛空管、皮质或者塑料拨子而拨动琴弦而发出声音,具有宽广的音域及辉煌的音色特征。拨弦古钢琴通常有两、三层键盘,并伴有手指键盘与脚部踏板,当时的演奏者们通常需要手脚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演绎;同时,拉动琴体的音栓即可达到控制音色及力度调节的目的。最初,拨弦古钢琴大多常常出现于重大节日、庆典的演出现场,直至17、18世纪的欧洲已发展成为拨弦古钢琴的全盛时期。由于拨弦古钢琴的音色及音量控制主要依靠拉动琴体的音栓靠完成,演奏者通过自身手指的力度难以达到音色变化的最终目的,因此,演奏这种古钢琴时仅需手指的第一关节紧贴键盘进行弹奏,即使是作品中的装饰音、华彩段落等,手指也可完全贴键弹奏。因此,演奏拨弦古钢琴时,整个手部运动幅度极小,除脚部踏板的运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基本保持不动,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奏即可保持良好的手型与优雅的坐姿,这正是当时古钢琴演奏的主要要求之一。例如,巴洛克时期的众多“托卡塔与赋格”、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部分作品、《戈尔德堡变奏曲》等最初均是为拨弦古钢琴所创作的键盘音乐。
相比较于拨弦古钢琴庞大的体积、厚重的音色,同时期的另一古钢琴即击弦古钢琴因其琴体较小而便于携带,深受当时众多音乐聚会、沙龙及普通家庭使用。击弦古钢琴的音色优美、细腻,通过置于琴键内端的铜块击弦发音,更适合于演奏抒情性的旋律片段或者歌唱性的伴奏声部。由于,击弦古钢琴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手指控制音量与音色控制,故这一乐器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其触键方面则稍显指尖力度的运用,同时为达到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音色与音量的对比,演奏者在控制手指力度之余则适当地加入身体其他部位如手臂、手腕等辅助性运动,使音色更显高尚、优雅,集歌唱性和抒情性于一体。
现代钢琴的最终确立不仅弥补了之前古钢琴在乐器构造方面的种种不足与限制,同时进一步拓展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力,为表现不同音乐风格、传递音乐情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现代钢琴的定型直至大量生产的确带来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彻底摒弃了早期古钢琴的演奏技巧、音色特性乃至音乐风格,甚至逐渐摆脱、违背了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固有”的创作意图与文化特征。无数次钢琴考试、考级、音乐会演出中演奏者们正是运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亨德尔的古钢琴作品,渐强与渐弱的力度变化、延音踏板与弱音踏板的运用、大幅度的跳跃与快速的断奏等屡屡出现于巴洛克复调音乐的演奏中。因此,为“尊重传统”“再现古钢琴音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古钢琴与现代钢琴乐器构造、音色特征、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演奏技巧的进一步“拓展”,尽可能地再现古钢琴音乐作品的“真实面貌”。在演奏技法的“拓展”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关于演奏的手型方面。受制于古钢琴在音量控制及音色变化等方面的特征,运用现代钢琴演奏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时,其音色应保持清晰、力度均匀、颗粒性强,富有弹性。在完成“读谱”演奏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触键时尽量将手臂、手指等部位的力量集中于指尖,演奏时尽量保持好手型即手背、手腕、小臂应保持水平位置,减少手腕、手臂等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双手的手指部分应保持收拢状态,即使没有弹奏的手指也应该将其尽量处于“贴键”位置,手指之间的转换、音型的移动、连奏与断奏等应尽量减小演奏动作的变化幅度。因此,钢琴教师在进行巴洛克复调音乐作品的专项教学时,较之其他风格的钢琴作品应该更多地关注弹奏的手型,强调手指尽量保持弓形即手指第一关节始终保持站立姿势。
其次,关于触键、踏板方面。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中也不乏长时值的单音、和弦等这种绵延性、连贯性的演奏音型,受制于巴洛克时期古钢琴乐器形制的种种特性,处理这种“连奏”音型或大段落的连贯性音乐片段时,应尽量考虑到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避免使用现代钢琴的延音踏板、弱音踏板等。运用“手指踏板”的触键方法来完成连奏段落的演奏,即充分利用手指的灵活性及相互之间的配合,通过保持和弦低音、指尖力量传递、和弦或音程连接等演奏技巧尽量延长旋律声部、骨干音符或伴奏织体和弦根音的音响时值,在保持连贯的同时合理安排其他音符的演奏指法,试图仅通过手指之间的配合达到延音踏板的音色效果。
最后,较早出版的巴赫复调作品鲜有标记音符以外的其他演奏符号,这就要求演奏者充分了解巴赫作品的触键要求及演奏传统,合理分配演奏的力度、指法等。如巴洛克时期音乐中出现跳音、顿音、突强、突弱等,这既是演奏技法上的要求,也是受制于乐器本身的限制。因此,运用现代钢琴演奏在巴赫音乐作品时,应尤其注意将乐句之中的连音弹奏得更加饱满、将跳音段落尽量处理为断奏或非连奏的演奏技巧、将装饰音处稍加减慢等。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现代钢琴包涵有多样性的演奏技法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首优秀的钢琴作品从静态的、纸质的文本即“乐谱”到动态的、音响性的演奏实践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大量专业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理论素养的融入,而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演奏技能则应该成为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必备因素。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还是某一部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其作品音乐的音响再现必须依靠演奏者的专业技巧来实现,如果缺乏专业性的演奏技巧或者完成音乐作品的实践能力,纵然音乐作品饱含着再深刻的个性化体验,演奏者却是难以运用完美的印象体现出作品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艺术表现力。如浪漫主义中期的著名作曲家肖邦、李斯特对于钢琴作品的创作、钢琴演奏均可谓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在音乐创作方面,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仅有的为“钢琴”这一件乐器而创作终身的作曲家,首创了数种钢琴作品的音乐体裁;李斯特则将“练习曲”这一单一性的只为提高演奏技巧而创作的音乐体裁发展至可在音乐会、大型演出中作为音乐作品演奏以及“背谱”演奏之外,更是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了“钢琴”的音色价值与音乐地位,开创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实践形式即仅由钢琴这一乐器则可承担整场音乐会的演出。许多兼作曲家、钢琴家于一身的音乐家们不仅成为自己音乐作品的首演者与重要推广者,更重要是的将若干超难度、高技能的演奏方法融入到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中。
钢琴的演奏技巧因其不同时期的乐器形制、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不同演奏者的教育背景与个性化演奏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运用机制,正如前文中所论述的,受制于早期钢琴内部构造的种种缺憾及音色特性,运用现代钢琴的“再演奏”之时势必衍生出了若干技巧层面的“拓展”。与此同时,立足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演奏,不同的演奏者们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演奏音色上的突破、演奏技巧的提升以及改编作品的大量出现正体现出传统钢琴作品在“读谱”与“演奏”过程中的“二度创作”。因此,当我们回顾过往的传统钢琴作品时,在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与谱面标记之外,应该更多地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及艺术内涵等,不能满足于宏观地观察,试图结合不同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考察其音乐作品的各种细微特性,使其演奏真正达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效果,从而尽可能完美地、兼具个性化风格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1]刘德亚.钢琴演奏中的技巧及记忆规律[J].职大学报,2007(1):91-93.
[2]轩小杨.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新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9-161.
[3]张楠,张丽.浪漫乐派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2-127.
【责任编辑 詹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