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森,蒋丽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330029)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早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廉洁文化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精神要素,挖掘、整理和归纳井冈山精神中的这些廉洁文化要素,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拟就井冈山精神中的廉洁文化要素及其启示意义作点探索,以求教于同仁。
井冈山精神中早就寓含了廉洁文化的诸要素,而廉洁文化诸要素又体现了井冈山精神,二者都扎根于中华大地,涵育和支撑着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究其原因,这里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源泉和根脉。
(一)客家文化是支撑廉洁文化要素的根脉。关于井冈山精神,江泽民于2001年5月期间视察井冈山时作了24个字的概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创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这里已经囊括了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核心内容、重要内容、人生观、价值观等内涵或外延。那么,作为井冈山精神组成部分的廉洁文化要素,它的根脉和源泉又来自哪里?除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核心和重要内容外,我们认为井冈山的廉洁文化要素源自于客家文化的支撑和哺育: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的赣、粤、闽等地的红色政权几乎与客家聚居地重叠,井冈山时期的宁冈和永新是这样,后来中央苏区所在的瑞金、于都、宁都、安远、会昌、长汀、上杭等地也是这样,这些客家聚居地深受客家文化的熏染和涵育。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集结后经萍乡到永新三湾再到宁冈茨坪,实际上永新、宁冈和湖南的酃县这一带都是客家人聚居区;后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从梅县(今梅州)三河坝到安远的天心圩,再到湖南湘南直至井冈山,经过的也大多是客家人的聚居区,所到之处,客家人都给予起义部队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就是当时扎根于井冈山茨坪和茅坪的两支绿林武装的头头王佐和袁文才,他们两人都是客家人。毛朱会师后,井冈山根据地曾汇聚了一大批赣、粤、闽、湘等地的精英人物,其中许多红军领导人或战士都是赣、粤、闽等地的客家人,朱德、陈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经过多次大的迁徙,经长江到鄱阳湖,再溯赣江而上到赣州,再由赣州分别到韶关、梅州、河源和龙岩等地,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其他民族相交融合,凝炼出来了积淀丰厚和特点鲜明的客家廉洁文化。客家廉洁文化是客家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关于廉政理念、廉政信仰和廉政规范等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尚廉修德、开放包容、不畏强暴、坚苦卓绝、英勇顽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等精神气质,甚至具有为民族利益不惜弃身保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实际上井冈山精神与客家文化天然地耦合在一起了,井冈山精神为客家人指引了革命的道路,给客家人描绘了翻身作主人的光明蓝图;而客家文化的廉洁要素也必然对井冈山时期的廉政建设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
(二)理想信念是引领廉洁文化要素的方向。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的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和酃县等地当时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分赴南昌、长沙、武汉、北京和吉安等地求学,这批青年普遍接受了共产主义新思想,后也陆续加入了共产党,在当地建立了党组织或创建了农民武装。大革命失败后,这批人并没有因为反动势力的镇压而屈服,他们的革命意志非常坚韧,始终没有放弃武装斗争。加上当时井冈山脚下庐陵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吟唱正气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的事迹和浩然正气早在井冈山地区、赣南、闽西北和广东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广为流传,文天祥人格气节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深受客家人崇拜,始终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几乎被客家人尊奉为神祗。可见,在井冈山的客家文化,既是对原有的中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充分吸纳了入居地庐陵文化的优秀因子,使得井冈山客家精神更具鲜明特色,使井冈山客家儿女更具献身精神和铮铮铁骨。毛朱红军上山后,又重新激发了客家儿女的革命热情,使井冈山根据地焕然一新、生机勃发,大大增强了客家儿女跟党走的坚定信心。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井冈山军民就连续粉碎了敌人的4次“进剿”,湘赣两省敌军的3次联合“会剿”,其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挫折,可以说经历了大小战斗近百次。尽管武装斗争这样激烈和残酷,在毛朱正确的指挥下,仍然信心百倍,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始终认为小块红色“割据”必将成为“取得全国政权”的重要力量,这就极大地鼓舞了井冈山军民的革命斗志。这种深邃的预见性和信念,正是包括客家儿女在内的井冈山军民坚定理想信念的突出表现,也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井冈山军民始终团结合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苦同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度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最终使井冈山的斗争得以坚持和发展。
(三)官兵平等是凝聚廉洁文化要素的力量。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等级观念、当官做老爷的“官本”或特权思想,而不廉洁的行为往往是特权思想作祟的结果,这也是当年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节节失败的写照。而在井冈山上却明显不同,上至毛朱,下至普通战士,官兵一律平等。军队里的干部,不是当官作老爷,而是军民中的普通一员。在山上的红军干部没有任何特权思想,反而是处处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不仅打仗率领士兵冲锋陷阵,在日常的生活中,干部也积极参与。对此毛泽东曾深有感触地说:“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官兵”一样没有差别,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这说明井冈山的“官兵”打仗一样,吃住、待遇一样,干活也一样。特别众所周知的是在井冈山“朱德的扁担”驰名遐迩,部队吃粮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挑粮,朱德军长每次都与士兵一起去挑粮,这种“官兵一致、身先士卒”或者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也是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中的平等精神,更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廉洁奉公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干革命。此外,“关心群众生活”是井冈山“军民平等”的另一个侧面,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关心群众,才能动员群众、赢得群众;只有关心群众,才能扎根于群众、融入群众;也只有扎根群众、融入群众,群众才能成为保护共产党人的“铜墙铁壁”。实际上官兵平等、军民平等以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等思想也是井冈山廉洁文化要素的重要内容。
(四)艰苦奋斗是奠定廉洁文化要素的基础。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始终都与自然和社会作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素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毛朱红军进驻井冈山之后,与当时的客家人融为一体,等于找到了一块可以“休养生息”的红色“乐土”,军民一起在这块并不肥沃的山区开荒耕耘,成为共产党人播撒革命种子的“试验区”,为以后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或以“星星之火”燎原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可想而知,当年井冈山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井冈山军民不但要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时地侵扰,还要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物质生活困难。山上一下增加这么多人吃饭,粮食显然匮乏,红军战士除了要到山下筹粮、挑粮以外,还要开展劳力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靠红米、红薯和南瓜来充饥。面对敌人各种封锁,山上什么都靠自己动手。在军需方面,山上先后办起了桃寮被服厂、军械处和印刷厂。在商贸方面,开辟了大陇圩场,改造激活了草林圩场,沟通了赤白贸易,并制定了“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正确工商业政策。在金融方面,创办了造币厂,铸造并发行了“工”字银元,调剂货币流通,稳定了金融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先后办了茅坪后方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此外还开展了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成立了边界竹木委员会、防务委员会等。正因为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先士卒的带领下,使井冈山军民战胜了一道道难关,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奋斗的壮丽乐章,最终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起点,从井冈山精神开始,随后才有不断诞生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但这些精神始终都寓合了廉洁文化的优秀因子,对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井冈山精神中廉洁文化要素是红色文化的源头。何谓“红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等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代表着历史发展走向和趋势,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道德教化功能,是当代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的未来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红色文化并不是无根的文化,有什么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红色文化,江西之所以有这么多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江西的传统的古色文化积淀深厚是分不开的。其中客家文化中的廉洁文化要素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冈山周边、整个赣南地区、闽、粤接壤的地方大多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些聚居地深受中华民族几千年儒道释文化的熏陶,古色文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积淀是相当深厚的。从时间维度看,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文化的背景和支撑,红色文化的诞生亦然,是先有灿烂的古色文化,后才有赤焰的红色文化。从空间维度看,红色文化诞生的地方表面上是比较封闭的,都在交通不便的山窝里或丘陵地带,是当时国民党统治者难以控制的边塞地方,交通相对比较落后,罗霄山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赣南也是位于三省交界的地方,靠近闽西南和粤东北,正是这样的地方可以“星火燎原”、可以“包围城市”。事实上红色文化,包括红色文化中寓含的廉洁文化要素积淀到一定的时候,经过岁月长久的洗礼和沉淀,她也会逐渐变为古色文化,会融入到中华民族古色文化的大江大河中去,成为我们红色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最终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健康的丰厚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红色廉洁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廉政文化内容。概括地说,实际上红色廉洁文化是普遍性要求,红色廉政文化是特殊要求。红色廉洁文化是红色廉政文化的基础和源泉,红色廉政文化是红色廉洁文化的提升和引领。从井冈山走出去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扎根赣南苏区、到战略转移的长征路上、转辗遵义会议、落脚延安窑洞,再进驻西柏坡开始新中国建设,坚定信念、官兵平等、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廉洁精神始终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法宝。红色廉洁文化是红色廉政文化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在这里已经不能局限井冈山精神中廉洁文化的要素,应该扩展、挖掘和整合整个红色廉洁文化的长链,去提炼共产党人蕴含在“清贫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的精神元素,这些红色文化中的阶段性精神元素,已经成为标志性的红色廉政文化的宝库。红色廉洁文化的表现形态一般可分两个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这集中体现在革命时期的“人事物”上。就“人”来说,我们革命队伍中有一大批清廉志士,像赣东北根据地的方志敏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外身上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搜身的士兵简直难以相信这位堂堂的共产党领导竟如此“穷酸”。正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又如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刘亚楼等优秀的客家儿女,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铮铮铁骨和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本色。就“物”来讲,这主要指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旧居、旧址、遗址或者留下的生活战斗用品、史料等。而“事”是专指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廉政建设事件和清廉事迹。就精神形态来说,指的是井冈山精神传承以来的红色廉洁文化之魂。因为在广袤的祖国大地,几乎遍布内涵丰富的红色廉政资源,只有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资源,寻找红色廉洁文化的血脉,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和巨大的资政育人功效。再加上我们能积极主动地把红色廉政文化融入到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之中,依托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旧居、红色场地景点等,创设一种声光电互动的廉政教育场景,把红色廉洁文化与古色文化、红色旅游和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那么就可以激活这些资源来为廉政教育服务,并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
(三)传承民主平等思想来对治领导干部的特权现象。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与战士们过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官兵们的衣食住行基本相似,一律过的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平等生活。在这里,没有任何特殊,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率先做到艰苦朴素、清廉为民,不仅仅与红军战士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和野菜;还与官兵们一样穿草鞋、穿粗布和睡稻草。由于作为军长的朱德是长时间与战士们吃住行在一起,他那种和蔼、朴素和慈祥的形象以致新战士把其当作老伙夫,故而当时一副对联对此作出了生动的描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这充分说明官兵民主、平等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法宝,更是共产主义的价值伦理追求。因为特权意识和特权思想是与官兵平等、军民平等和廉洁文化格格不入的。特权最大的特点,就是排他性,不受制约,没有限度。拥有特权思想的人一旦撑控了权力,往往自视为高人一等,习惯于当官做老爷,把公权当作私权滥用,用特权来谋取私利,特权往往和贪污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凡查处的贪腐案件,都含有特权思想的成分。因为特权“官员”总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为非作歹的“护身符”,当作“高人一等”可奴役他人的筹码,结果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不知不觉地沦为犯罪的泥潭或深渊。因此,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就是要对治官场上出现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使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宗旨,都能自觉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摒弃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意识,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也是当前构建廉政文化的应有之义。
(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仍然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朝代,或由乱到治,或由治到乱,其兴也忽,其亡也勃,失败亡国的原因可以说都是由于奢侈淫逸或腐败堕落造成的。而我们共产党人能否走出这种“历史周期率”?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时就回答了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这个问题,认为共产党人找到了新路和办法,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进而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向全党全军发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对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思考,这种思考已经凝炼了我们民族对长治久安的深刻反思,饱含了我们民族由乱到治循环往复厚重的忧患意识。事实也是这样,艰苦奋斗的作风,既是井冈山精神客家人勤俭持家之风,更是共产党人艰苦卓绝奋斗之风。因为“红米饭、南瓜汤”、“朱德的扁担”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已经成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变成了共产党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年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燎原全国,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在于我们的革命先辈能够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拘泥于“本本”。之所以能从井冈山走到瑞金、走到延安、再走到西柏坡,也就在于我们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从来没有放弃过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它们始终一脉相承。而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以及构建廉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记取当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对毛泽东谈到的“历史周期率”的警示,再不能让贪腐问题、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侵蚀我们党的肌体,损害我们党的形象,进而使我们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践履“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树立节俭意识,勤俭办一切事情,多关心群众和改善民生,克服奢靡之风和各种享乐主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永葆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