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近年来,一种新的文献资源采购模式——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蓬勃发展,并且成为许多大学图书馆购买图书特别是电子书的主要模式。据2010年3月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对全美250家图书馆的调查统计表明,32家大学图书馆已经实施,42家准备一年内实施,另外90家计划三年内采用,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1]。根据目前的应用看,PDA采购经费最高的达到全部采购经费的50%,成为文献资源建设举足轻重的采购方式。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也称需求驱动采购 (demand-driven Acquisition,DDA)[2]。是指把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图书馆文献采购和馆藏建设的决策依据,是一种基于读者需求的、赋予读者决策权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数字化时代,PDA更多地是指图书馆基于读者的实际利用情况,以是否达其预先设定的购买标准而触发对某一纸本图书或电子图书购买指令的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
藏书建设的核心是选书原则,从英国图书馆学家麦戈文(Lionel Mccolvin,1896-1976)的“图书选择分析法 (Representation Number)”、 维拉德(James.H.Wellad)的“社会调查选择论”,到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 (S.R.Ranganathan,1892-1972)的“读者使用概率论”,近百年的藏书建设实践结果证实,大量馆藏图书仍无人问津,50%以上的图书平均10年使用一次[3]。
不从读者需求出发,将读者排除在选书实践外,其结果是馆藏图书与读者需求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效果,丧失图书馆馆藏特点,图书馆也因此失去了长期存在的价值,而且有可能被其他的信息服务机构所取代。读者决策采购正是对这一难题的破解。有选择地购买出版物成了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工作。
据统计,康奈尔大学以1973年采购的37000本书为样本,40年馆藏利用情况显示,50%以上的图书平均10年使用一次[4]。这种情况不只是个案,美国大学图书馆有50%的馆藏从未被利用过的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浪费,大量的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上近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制约着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经费近三年来严重不足。2011-2012年美国公立大学经费减少10%,图书馆的经费也相应减少。
购书经费减少,藏书利用率不高这一对矛盾更加突出。出于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都认识到,读者是图书馆生存根本和服务终极目标,图书馆服务效益直接关乎未来的发展,藏书利用率是体现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指标。为读者提供新型服务,转变馆藏资源建设模式,开展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迫在眉睫。
Web2.0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推进读者决策的图书采购奠定了基础。Web2.0是一系列技术和应用,包括博客(blog)、新闻聚合(RSS)、维基(Wiki)、标签(TAC)、网摘、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等,它最重要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迅速影响到图书馆。图书馆集成信息管理系统与书商系统的链接是PDA实现的技术基础,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能够精确实现目标产品定制、推介和及时送达。
读者决策采购颠覆了传统的图书采购模式,无论从采购主体、采购过程还是采购文献质量看,相比传统藏书采购,都具有巨大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读者决策采购使读者首次成为藏书建设的决策者。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访馆员是主体、决策者。采访馆员通过搜集读者需求信息、书商信息、书目信息,然后再通过现购、邮购、网购等方式获得图书,再开放给读者阅读。可以说在整个藏书采购过程中馆员有“一票否决权”。而在读者决策采购中,读者显然掌握着藏书采购的主动权,是藏书采购的决策者。从整个藏书采购链条的末端、被动接受的位置,一举成为藏书采购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藏书建设的流程,从而可能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与传统图书馆采购模式先买下所有文献,再开放给读者借阅不同,PDA采购模式可以快速响应读者需求,缩短了读者时间,使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读到新书,图书馆的服务在图书还没有入馆时就已经开始了。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采访馆员在出版商影响下或者在揣测解读者需求情况下购书实践,从而提高了文献利用率和读者满足率。
PDA是一种基于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图书采购模式,不管你是教授、研究生、本科生,所有读者都可提出文献需求,都有相同的请求购买的权利。藏书采访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员、学科馆员、采访馆员等个人观点,所有的读者都可以主动参与到藏书采购中来,每位读者都有权选书,这种采购模式消除了文献信息获取的不平等现象。
PDA实现了由读者的阅读行为驱动购买决策,打破了书商捆绑销售,强加给图书馆不需要图书的局面。实现了短期借阅、按次付款、按需购买和按使用量付款等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的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花在读者真正需要的图书上。也为图书馆、读者检验出版物质量提供了极佳的契机,使图书馆可以从中摒弃劣质书商,为读者提供高水平学术信息,拓展了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提高了馆藏文献质量。
读者决策采购克服了图书馆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满足了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文献的期待。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图书馆网页,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电子文本和印刷文本,进而阅读或者购买。满足了读者根据自己个性、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定制自己所需图书的愿望。
Web2.0以及电子商务出现,为推进我国读者决策的图书采购奠定了技术基础,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在悄悄改变着我国图书馆的藏书采购模式。这些为推进读者决策采购在我国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相比美国而言,我们还存在以下问题。
(1)“重藏轻用”藏书建设观念仍然是制约我国实施PDA的一大障碍。据调查显示,上海大学图书馆藏书360万册,实际利用的只是2000年以后购买的90万册,图书利用率仅为25%。这其中又有大量滞架的经济管理、计算机类图书,实际利用率只有20%[5]。
(2)国内受藏书观念影响,重实体馆藏,轻虚拟馆藏。图书馆评估定级也以实体馆藏为主,纸本图书藏书量是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重要指标,藏书越多越显示这个图书馆有实力,而PDA是以电子图书为主的采购模式,这样藏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PDA的实施。
(3)PDA主要作为一种电子图书销售模式,在美国有很多书商提供这种服务。象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 和 ebrary等[6]。 而我国目前虽然也有超星、书生之家、方正Apabi拥有大量有版权的电子图书,但其销售模式主要是单一的打包销售。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书商夹带质量不高、利用率低的图书。如果采购方提出异议,争取自主拣选权利的话,书商会借此大幅提价。图书馆限于经费只好少买或不购买电子书,导致各馆的电子书尤其是科研所需的外文电子书品种极其有限。外文图书成为我国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最薄弱的环节,PDA模式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4)国内大型书商主要提供纸质图书,几乎不销售电子图书。例如北京人天公司,是我国目前大型图书销售商,尽管该公司与国内多家大学图书馆合作,却没有电子图书业务,只是在一定条件时才能提供图书期刊的网上阅读和授权下载。
(5)读者的阅读倾向也是制约我国实施PDA的一大障碍。读者的阅读习惯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虽然电子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上冲浪”。但据一项2008年对沈阳八所大学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7],在阅读的主要文献类型是“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源”、“其他”等 5 个多选项中,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图书”,其余依次为“期刊”、“报纸”、“电子资源”、“其他”。
针对上述PDA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重藏轻用”藏书观念是实施PDA的前提;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实力的书商是实施PDA的关键;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是实施PDA的保障。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馆藏建设策略,开展读者决策采购,转变读者角色,让读者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由“重藏轻用”向“藏以致用”藏书建设的观念转变。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转型,以读者服务带动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
(2)提升和改变我国图书发行行业和书商销售模式。我国少数有实力的书商、馆配商应该关注国外图书营销的变化,积极引进新的销售模式和技术,探索与国外PDA书商对接,建立预置文档,将国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资源介绍给我国的学术群体,建立我们自己的PDA营销模式。
(3)提升图书发行商、书商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文化体制的改革,造就了繁荣的出版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发行商和书商应使自身从低级的价格战中脱离出来,促进本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其系统平台能够与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与国外电子书商连网,提供随书机读编目记录、联机结账等服务,实现图书采购的电子化,为学术图书馆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图书馆各业务部门加强配合、协调。PDA工作模式对图书馆传统管理和业务流程提出了挑战,需要对图书馆采访、编目、流通和馆际互借等部门进行相应的整合、调整,以强化他们协调配合能力。[8]
(5)以采购外文电子书刊带动其它PDA项目。外文学术资料代表着国外学术发展最高水平,蕴含着国外学术人员的研究成果,也代表着当代前沿学科。可是由于经费原因,外文书刊却是我国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最薄弱的一环,缺藏非常严重。借鉴美国PDA采购的模式,可以让科研教学主体的教师、研究生获得大量各馆无力引进的外文电子书,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
PDA以其图书的高使用率、经费投入的高性价比以及对馆藏资源的有效补充,开拓了文献资源采购的新模式,改善了图书馆的藏书特色,提高了馆藏质量,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深度,实现了馆藏资源只有在实际使用需要时才会购买的理想,并做到使用和购买同步进行。这一模式是实现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本”的重要转型,也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作为一种新的文献资源建设采购模式,值得我国图书馆界专家、学者和广大专业馆员积极关注、探讨、研究和学习,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促进和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1]Dlenare.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Librarian-survey[EB/OL].No Shelf Required,2010-8-30.http://www.Libraries.wright.edu/noshelfrequired/?p=932.
[2]胡小菁.pda 者决策采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0.
[3]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4]Lenares,D.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want[EB/OL].http://www.stm-assoc.ort/2010-04-27 Spring Conference Lenares Patron-Drvien-Acquisition.pdf.
[5]刘华.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美国学术图书馆读者 决 策 采 购 (PDA)研 究 [J].图 书 情 报 工 作 ,2012(5):89-90.
[6]郭熙焕.浅谈读者决策采购[J].图书馆,2011(6):135-136.
[7]张岚等.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与网络阅读透视[J].图书馆论坛,2008(2):170-171.
[8]郁水根.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析—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