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延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8)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归属于历史的范畴,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伦理规范的融合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理论指导和方法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纪念 “五四运动”95周年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高校学生是青年人中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最活跃的群体,对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榜样性功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否合格,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也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甄别社会各种思潮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最具活力和最受关注的影响因子。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2]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原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层面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层面指明了公民个人的基本价值准则。三个倡导涉及三个层面,却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历程中,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其根本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三观”正确与否、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存在着渐变却是决定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高校从来都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场,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和引领者,对时代发展有着更大的责任,对社会思潮引领有着更强的示范,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渠道和重要阵地,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教育模式、丰富的经验积累、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范围内必须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以之为引领,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创新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指出“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要求德育为先、倡导立德树人,这与我国衡量人才的标准相一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来看,立德是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目标和追求,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做好立德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楚“德”的涵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德”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纲要》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立德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提了出来,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3],在价值层面上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标准,使新时期“德”的内涵更加清晰。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崭新课题和重要任务。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存在和社会心理为基础,集中反映某一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以特定的方式广泛传播,并对广大社会成员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意识形态领域表现较为活跃的部分。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我国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杂糅,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存的特点。而高校历来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占领的地方,也是各种思潮酝酿和发展的高地,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不良的思想文化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核,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统领地位,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融合功能,更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和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相适应,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精神圭臬。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根本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价值标准,判断真伪、区分优劣的价值镜鉴,思考前程、定位人生的价值导向,进而升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绝对核心,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诱惑和侵蚀,不断优化高校的育人的思想环境、文化环境,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扛起民族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能力。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 “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指出了途径。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形式和基本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的必修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是推动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的体现,更是落实 《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高效形式。要特别重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使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应用。同时,通过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使其能够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讲清、讲透,让大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能真正走心入脑,进而使大学生自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教育和实践两层涵义,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更要应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能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不断发展、不断凝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践行之。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把培育和践行很好地融合和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新时期,高校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4]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表现为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性和简便性,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和空间,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充分利用校园BBS、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培育对象和践行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系统工程,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需要更加强力的推进、持续的宣传,需要建立稳定的、长效的工作机制。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5-5.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3]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3-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old.imeic.cn/xsgzc/content/?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