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济发展互生共荣的新加坡职业教育

2014-04-10 13:09李红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新加坡学院

李红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 430205)

新加坡采取多种形式主办职业教育,既有政府的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经济发展局主办的学校,也有由各行业创办的学校,还有政府与国际公司合作举办的训练学院。文中主要以经济发展局主办的学校为例,描述新加坡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看出,新加坡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生共荣、相得益彰。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创立发展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包括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并实现中高职教育和谐发展。反过来,成功的职业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使新加坡从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阶段迅速发展到21世纪的知识主导经济时代,进入世界新兴发达国家行列。

一、顺势而生(1959-1965):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职业教育

为了改变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畸形经济结构,重新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产业结构,新加坡政府在第一个发展计划(1961-1965)中确立替代进口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这是新加坡产业结构的第一次重大转变,亦即新加坡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顺利完成产业结构的大转变,客观上需要一批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在1959年的新加坡建国施政纲领中,李光耀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确立了 “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新加坡教育发展道路偏向实用主义的基调,这一方针的确立对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3年,政府在《新加坡教育调查报告书》中明确提出“必须发展和加强各级各类技术职业教育,以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加坡开始举办工业技术方面的工艺学校和理工学院,如1954年创办新加坡理工学院,1963年建立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1968年更名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同时,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管理机构,1960年设立成人教育局,专门负责组织对成年人和校外青年的职业训练。1961年发表了《职业与技术教育报告书》。《报告书》的发表预示了新加坡教育由学术化走向职业化的转变,标志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产生。

该阶段的新加坡职业教育围绕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工业对初级技术人员的需求,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员,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自产生之日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充分体现了适应性、职业性、实用性。同时,由于新加坡“国小民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使得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能有机联动。首先,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得到企业、学校的及时响应,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能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最终形成政府有明确的经济发展需求、企业有明确的岗位需求、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就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经济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目标。到1968年,新加坡工艺和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人数已达到2199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年均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

二、相随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而发展的职业教育

(一)1965-1979:中职教育日益成熟,高职教育初步发展

第一个发展计划实施期间,新加坡进口替代工业发展较快。但是,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进口替代产品很快就陷入国内市场饱和的状态,进口替代战略走到了尽头。在1967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经济扩展奖励法案”,把经济发展转向出口导向的轨道。为了适应这一战略转变,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同质竞争,必须不断提高新加坡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资源缺乏的新加坡,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依靠人的竞争力。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技能密集工业。

发展技能密集工业,需要掌握新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员。人才需求的变化呼唤教育改革。1969年,新加坡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首先,调整教育体制,将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到正规教育范围,使得职业教育取得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第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68年成立全国工业训练理事会,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协调各部门技术教育的实施。同年,成立技术教育局,负责策划和推行技术教育与工业训练计划。这两者和成人教育局构成了当时新加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73年,技术教育局改组为工业训练局,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和训练,从管理体制上保证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的顺利运作。第三,进一步发展办学形式,采取多主体、多形式办学。职业教育既可由政府部门来办,如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经济发展局,也可由各行业的雇主联合会、工会创办,还可以由新加坡政府与外国政府或跨国公司合作举办;既可办学校,也可以办训练班、训练学院。第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合作办学得到发展。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技术培训中心在 1972、1973、1975、1979年分别成立了达达政府培训中心、罗莱政府培训中心、飞利浦政府培训中心、日新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办精密加工、模具、软件等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掌握新技术的员工。第五,提出发展高职教育。通过改组的方式设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例如,将原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新加坡理工学院改组为以工科为主的技术专科学院,将义安工艺学院更名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适应技能密集工业对人才的需要。这标志着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

到1979年,工艺和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已增加到14516名。在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到70年代末,新加坡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1%。

(二)1979-1989:职业教育层次凸显,高职教育逐步成长

1979年,新加坡做出了重组经济结构的重大决策。这次重组的目标是“减少对低工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代之以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促使工业升级”。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产业高端环节战略”,淘汰传统的低端产业,把它们转移到亚洲邻国,而在本土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化学、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新加坡进入了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必然引发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为此,新加坡提出“向工艺教育进军”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一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机构。1979年,成人教育局和工业训练局合为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简称为工职局,隶属于教育部,专门负责离校学生和在职工人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以统一和加强全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并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各层次的工艺技术训练升级,使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从量的发展上升到质的提高阶段,以适应经济重组阶段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二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培养高规格职业技能人才。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分别在1982、1983、1988年成立德新学院、日新软件科技学院、法新学院(电子科技)、日新学院(机电一体化)、精密工程学院及20个应用科技中心。通过国际合作办学,使学校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引领企业技术改造,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这些学院不仅培养了电子、软件等领域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更在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工学院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改组后的新加坡理工学院和义安理工学院通过提供高级技术训练来培养技师。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主要是大力发展专业性质的高职教育。

由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新加坡的劳动生产率由70年代后半期的年平均增长3%,到1981年达到了5.1%。

(三)1990至今:高职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重点是全力扶植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力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国际服务中心,并建成以高科技、高工艺、高增值集约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由此,新加坡进入了以高科技为主要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需要,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重整职业教育体系。整合经发局属下各学院与中心,成立南洋理工学院。现在南洋理工学院已成为新加坡社会的科技型人才储备基地。以工艺教育学院(th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ITE)取代工业与职业训练局。ITE的主要职责是技术标准的设立和技术认证。ITE现下设10所学院,大部分已有研究认为ITE的工艺教育和培训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相对应,它的职业教育在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每所学院每年大约招收全日制学生1600人,整个ITE每年招收的全日制学生人数大约为1.6万人。除此之外,每年还接收大约3万名在职人员入校进行培训。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创新密集产业的研发,使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趋势。新加坡政府在2010年更是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目标是在5年内使研发经费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加坡已形成由五所高职院校(新加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一所工艺学院(十个分校)组成的中高职有机联系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整体来看,新加坡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完善,层次、类别多样化的体系。

三、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推动了经济转型

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经济转型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能够适时地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转型,都使新加坡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一次新的飞跃,从而使新加坡经济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这其中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在新加坡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力开发与培训计划”。“职业教育在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推动了其经济结构的转型。下面仅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进行分析。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确保新加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政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细致调查和研究以后,公布了为新加坡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量身打造的七大经济战略,该七大经济战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各行业的职业技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续教育和培训,让每一位国人都有机会提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正是依靠优越的人力资源,新加坡在危机后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出低谷,并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现在,新加坡同一届入学的小一生约22%进入工艺教育学院,44%进入理工学院,28%进入本地大学,还有约6%去国外留学。近三分之二的学院接受了职业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新加坡整个教育的主体,在全民教育中占主体地位,职业教育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加坡职业教育与经济实现了互生共荣。

中新两国具有相同的儒家文化传统,并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加坡经济发展路线。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因此,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探究其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及社会环境的互相影响,有助于了解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并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1]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J].外围教育研究,1997(5):32-36.

[2]经济适时转型让新加坡不断实现新的腾飞[EB/OL].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104/03/t20110403_22344971.shtml.

[3]金岳祥.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和职业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42-44.

[4]沈红波.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4(8):41-43.

[5]杨婧.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6]叶彩华.新加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7]黄永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5-7.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新加坡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新加坡
常熟理工学院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理工学院简介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学院掠影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