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众所周知,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一重任将由高职教育来完成。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不断地建设、发展、创新,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质量、层次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的状况。为确保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构建并运行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且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不仅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有幸于2013年12月29日-2014年1月20日,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培训中心组织的国培项目“澳大利亚培训包与新加坡教学工厂培训班”的学习,在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与考察。通过学习,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具体实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思考,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举世闻名,是国民三大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政府一方面在全国各地设置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TAFE)学院,旨在为各行业培养具有可适性、创造性的高技能劳动者,另一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理念。虽然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短暂,但是其独特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却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VET是指政府与行业共同建立在国家培训框架下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以培训包为课程开发依据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了制定统一标准和保证质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国家培训框架(NTF),NTF由国家资格框架(AQF)、培训包(TP)、培训质量保证框架(AQTF)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培训包(TP)是TAFE学院及其他职教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的指南和主要依据。一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推动职业教育,实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设立职业教育行政机关来管理职业教育和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澳大利亚通过政府、国家培训局、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训必须符合企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既是职业教育培训的最终用户,又是这种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者。
VET是通过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终身教育体系与理念,把“岗位胜任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内容,特别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为此一方面政府(行业)研究、制订国家能力标准并在全国执行,政府(行业)通过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来规范就业市场,并严格要求各行业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文凭才能就业,同时政府(行业)与TAFE学院深度配合,共同培养就业岗位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对接问题,提高就业率,形成“毕业即就业”。另一方面TAFE学院既培养分层分类并持有不同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又可以使奋发向上的学生进一步深造,还可以满足不同学员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选择所修课程,并通过课程认证选择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或文凭。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员能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TAFE学院即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 TAFE),是澳大利亚政府认可的全国性的以应用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机构,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典范。每个TAFE学院通常由若干个校区组成,每个校区大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或靠近工业的区域。TAFE学院教学直接与岗位工作能力挂钩,是以为行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终身教育的内涵建设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TAFE学院的特点(1)行业主导,产学结合。(2)以能为本、多层多元化课程体系。(3)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且三证合一(学历证、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准入资格证)。(4)对学生的能力考核采取公平、严谨、严格的原则。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澳大利亚职教最大特色。职业岗位型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院校、学生三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开放系统。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企业提出人才培训需求、目标后,TAFE学院派人与企业对接共同研讨、制定、完善培训计划,由TAFE院校组织实施;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可以拓展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拓展就业市场,同时提升了TAFE学院在企业、行业中的知名度。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不断探索和改革阶段,领会VET理念,吸取精华,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捷径。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1 创新管理体制,重视职教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职业教育的衔接
澳大利亚TAFE学院教育中的国家培训框架体系,将政府、企业(行业)、学院深度融合,该理念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学习和借鉴。为此在客观、深度剖析国情的基础上要创新国家高职教育管理体制,重视职教体系的顶层设计:政府、企业(行业)既要在规范劳动力市场基础上逐步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又要积极正确引导、督促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还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为此需要国家设置“高职教育与培训领导小组”这类职业教育行政机构来统筹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和培训工作,统一监督和管理高职教育和培训,最后要搭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之间有效衔接的立交桥,实现分类分层教育与培训,适应21世纪对多元多层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1.2 创新育人机制,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
成立由政府、企业、行业、(学院)系部共同组成的理事会、职教集团(学院)、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共谋学院发展良策。借助理事会、职教集团(学院)、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最大化集成、利用各类有效资源,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切实担负起学院发展管理的参谋、咨询、协调、监督责任。
VET启示我们:职教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结合专业目标去开发和设计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创新职教模式、更新职教观念等。为此必须构建以能为本、多层多元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
2.2.1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精选行业、企业专家和院内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专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与培训课程,使之为未来生活与就业做好准备。
2.2.2 构建以能为本、多层多元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为本、多层多元化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我院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自建设以来,所设置的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选修课都是根据岗位能力来进行构建和组合的,理论课坚持“必须、够用”并为“专业所需”服务的原则,本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职教理念,加大对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改革力度,一方面按照核心能力、岗位从业资格要求来开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既有岗位从业资格培训课程,又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地融入从业资格所需的新知识、新要求,在大力推行“双证制”同时,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符合、与企业市场需求接轨。另一方面基于工作需要,以企业生产为依据重组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剖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择既可在院内组织教学,又能体现职业标准的案例、项目来重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TAFE学院对教师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有学历,又要有技能等级证书,专职教师还需要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为了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政府又在职业教师中推行WBL培训模式。WBL即“基于工作的学习”(Work-based Learning)一般指的是以工作为本的学习。WBL的核心是在工作中学习,注重对工作实践的反思,WBL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学习,获得新知识,,而且是为了获得“元能力”(Meta-Competence)-“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院最重要的活资源,在工作中扮演多重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校时教学,到企业时解难,是能力非凡的“真正的”双师。因此借鉴“WBL”理念,提升教师价值,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觉养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其次学院一定要鼓励教师不断地挖掘和提升综合能力,构建企业、行业、教学过程互动机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专业执教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使校企合作水到渠成。再次学院一定要出台具体措施如定期培训制度等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行业去接地气,通过到企业讲学、培训、项目研发、新技术学习、兼职等途径,加强教师与企业联系力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确保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竞争力。最后一定要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在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院兼职任教,兼职教师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经验,还带来了企业人脉和企业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主导教师、学生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进行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既提升了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又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从而借助企业项目实现教学和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实现双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属于非中心城市、非地属、非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因而必须立足遂宁、服务四川、辐射全国,以高职教育改革为契机,首先要紧紧依据地方(遂宁)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设置与调整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遂宁)产业对接,其次要紧紧依据当地(遂宁)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重组一批有利于地方(遂宁)经济建设的课程,再次要拓展服务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服务地方(遂宁)经济建设,最后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遂宁)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把建设具有地方(遂宁)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作为学院的中心任务,培养适应遂宁、四川、中国甚至于全球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即将面临优胜劣败。VET理念已领先世界,学习、研究与借鉴VET理念和经验,在深刻审视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加强“校企(校际)合作、工学交替”的深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技能人才。
[1]徐中意.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2]秦丽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谭智俐.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2013,(9).
[4]王淑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点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