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逻辑关联

2014-04-10 11:06徐保军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徐保军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市场经济体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著中很少论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陷入了普遍贫穷的境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发展摆脱困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有着无可分离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和理论两大方面的确立和发展促使社会主义发生巨变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社会主义新社会,是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的“自由人联合体”。“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具体而言,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设想,隐含着非常严格的前提条件,如恩格斯强调指出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派别的头脑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2]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条件。而毛泽东将“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特征,完全排斥公有制以外的各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公有制经济的过度发展,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使按劳分配异化为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陷入了普遍贫穷的境地。

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利用市场经济的问题,尽管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了积极的探索,社会主义各国都曾进行过探索,但总的来说,排斥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各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思想,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禁区,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这一精辟论述,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4]这是中国人经过三十年努力才得出的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新的理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所创造的迄今为止有效的经济运行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跨越的,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将经历长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市场经济是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天然融合存在的一种经济制度,私有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三者完全融合在一起,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体制不是根本问题。实践上,改革开放前,无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各有一种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人们对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加区分。但“历史经验表明,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猛发展的动力”。[5]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商品经济是人类经历了长期反复博弈,而发展和演进成为它的高级形式——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只不过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获得发展和繁荣的社会制度,二者不可混为一谈。1992年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破除了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分的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繁荣,使社会主义走出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大都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核

市场经济自身所具有的二重性:“资源配置方式是其自然属性而利益分配方式又是其社会属性”。[6]人们习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把它视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市场经济直接是人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通过价格机制配置社会资源,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但从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看,市场经济涉及所有制或产权的具体安排形式。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容,与公有制不相容。社会主义要搞商品经济,就要把公有制改革成为私有制。公有制的公有性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矛盾,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其他的矛盾。正如货币学派创始人M.弗里德曼所指出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将是一个“谜”。[7]所以,能否使公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确立的关键。如果不能使公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那么我们只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回头搞计划经济,一是实行私有化,通过私有化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者无论何者,都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公有制企业没有私有化,但探索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即现代公司制度,进而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十五大提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8]明确区分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两个概念,这是我党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十六大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9]经过30多年的改革,通过实行股份制,即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这对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基础性作用。

从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看,市场经济是作为总体结构出现的,市场经济要么跟私有制相结合,要么跟公有制相结合。所以说,市场经济体制总有个姓“社”姓“资”的问题。作为总体结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性要素。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国家社会政党相互关系的重大调整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经济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分化,促进社会分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瓦解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统治,为社会的普遍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些分析至今仍然没有失去效用。具体说到我们的现实,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已经在一切社会领域瓦解了过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市场经济带来诸种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统治,是国家权力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替代。这样国家社会一体化模式在集中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的、重点的建设方面具有其他形式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期内就能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一两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之相应,在政治上也是高度集权型的,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整个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组织都被纳入国家生活,这种单位组织在城市体现为企事业单位,在农村体现为具有集工、农、商、学、兵为一体性质的各级生产组织,窒息了社会本身的生命力,社会和个人完全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吞并了社会,使社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是与这种国家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的。

这种国家社会一体化模式一遇到市场经济,犹如冰遇到火,开始化解,走向分化。1978年的改革通常被人们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10]所谓“放权”就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企业“放权”,把地方从高度集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中解放出来,以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把企业从政府的经济管制中解放出来,让企业具有生产自主性,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关键步骤。所谓“让利”就是国家向社会“让利”,也就是把社会从国家的绝对控制中解脱出来,还社会以独立的身份与自由空间。“放权让利”下的地方、企业和个体积极性的重新活跃,有效地冲击了传统高度集权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这种变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其深刻的经济意义在于为市场经济的确立提供了体制基础和主体力量,其深刻的政治意义在于随着集权体制的松动,大量的权力要素逐渐流入地方、流入社会,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个人开始从国家权力的控制中逐渐独立出来,个体与地方、企业和社会逐渐获得自主。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上述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自由、自主、自治的社会正在生成,并推动着国家的转型”。[11]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改革开放前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为党政一体化和以党代政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从党政关系问题具体形成的过程中看出,中央集权、党的集权和党政不分都是围绕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推行而展开的。“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内在地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同步前进,迫切要求领导体制中的党政职能要分开和政党转型。随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意味着共产党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六大”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一是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提出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课题。明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课题。进入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理念的提出,将党的自身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党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彻底破解了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党回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角色,破除了有碍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樊篱,大大拓展了人民民主发展的空间,使人民民主重回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之下。

四、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康发展

我国是先运用政权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有了广泛的民主和自由,但实践上,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国家权威自上而下地发布行政命令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这实际上是用共产党领导代替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实际成为党和政府“为民作主”。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和真正的自由。“一个国家民主成长的最终标志,就是国家与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促进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平等达成协调与平衡”。[13]市场经济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途径。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就塑造了经济关系上的独立人格,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个人权力,都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专制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根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创造了条件。其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的日益分化,存在着更加多元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依靠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创造性活动,人们越来越要求摆脱依附关系和封建等级制,以独立的身份自由平等地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要求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产生日益尖锐的矛盾,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政治民主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求通过法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二是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同时保护少数不同意见者的合法利益;三是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授权,并受人民监督”。[14]这就要求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民主制度。

(二)计划经济是经济和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指令性经济,行政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是由行政上级意志或长官意志决定,造成“人治”和专治型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平等经济,自由是因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权利义务是互相对等的,自由要求法治秩序使经济主体免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强制命令;平等是因双方市场主体的人格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无相互隶属或附属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包括两种法律制度,其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二是法人制度。自由和平等需要法治保障,因而实现法治、确立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此,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反之,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法健康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只有法制完备,社会和经济秩序井然,才能使得经济发展快、效益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得住脚”。[!"]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与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列为制度范畴,就是要向全党全国表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6]这是十月革命以后,包括中共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最为重要的经验教训。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明确提出“建设法制中国”的目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抑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众所周知,私有制与市场机制结合内在地决定着它固有的弊端:危机连绵不断,全球生态受到破坏,资源浪费巨大,贫富差距扩大。它持续不断地、自动地重复着这些弊端,并且不具备任何自我纠正的能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不在于它们是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使它们即使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

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固有弊端,只能靠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一般说来,政党和政府属于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政党和政府的性质有了重大变化,“它具有双重性,既是上层建筑,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政党和政府不同”。[!#]也就是说,党和政府不是经济发展的旁观者,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组织者、策划者和督导者;其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介入市场经济。党和政府作为介入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以推动共同富裕为目标,否则就会因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具体而言:(1)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有着国家、企业、劳动者整体利益一致的巨大优势,这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有形之手”(政府)和“无形之手”(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2)在防止两极分化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防止两极分化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3)因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提出“双和”理念,即对内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共建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坚持和平与和谐的发展道路。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同邓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邓小平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邓小平这里所说的,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六、结语

对制度发展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经济基础的变化更具决定性意义。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而,任何时代的制度都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生产决定的,当这个时代的经济生产发生变化时,这个时代的制度也就必然要发生变化。由于改革开放引入的市场经济的作用,不仅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建立在计划体制之上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市场经济导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离,社会结构的变化促成政治体制的变化。市场经济促使单一的公有制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促使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促进民主法制健康发展。反过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抑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起来。概括说来,从实践来看,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就是巩固、发展、壮大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DB/OZ].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 - 11 -14/c_118121513.htm.

[5]张建君.西方理论难以破译中国模式之谜[J].人民论坛,2009,(4):52.

[6]颜鹏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36.

[7]乔耀章,孙枝俏.论积极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模式比较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2):36.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

[11]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5):103.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13]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2,(5):20.

[14]董德刚.“姓社姓资”问题的多维解析(下)[J].党政干部学刊,2012,(4):10.

[1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30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17]胡钧,陶玉.“中国模式”的实质及面临的任务[J].经济纵横,2012,(2):3.

[1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3.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猜你喜欢
公有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