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舆论与魏源近代思想的启蒙

2014-04-10 11:06刘兴豪邓集忠
关键词:海国魏源图志

刘兴豪,邓集忠

(1.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衡阳 421002;2.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外报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适应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从而充当了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不自觉的工具”[1]。近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如魏源等人先进思想的启蒙都与传教士报刊的西学介绍有关。

一、外报所传播的西方民主政治引发了魏源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质疑与批判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1838年戊戌四、五、六月号连续登载的二篇《英吉利国政公会》,突出、集中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国政之公会(即议会),为两间房,一曰爵房(即贵族院),一曰乡坤房(即平民院)。”公会握有重权,未经其讨论决定,不得立法。对法律,“公会未废之,国主不驰法也。变通增减、因时制宜之处,惟公会所办理。然王可以或屏弃、或允从也。”爵房的成员,主要由公侯等世爵和各级主教构成,权力很大;而乡坤则由民推升,不可捉,不可监禁,享有特权(他们即使犯罪,也由公会来审判)。他们钓民之誉,得民之志而兴,失民之志而废,是“民之办理主”,故敢作敢为矣。总之,公会对国王与大臣有制约:国王要施行仁政,公会同意国王之意就施行,否则,公会可以驳斥。对英国“国政公会”这一政治体制的宣扬,让中国人了解到封建专制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遐迩贯珍》刊有《英国政治制度》、《花旗国政治制度》等文。《英国政治制度》一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阐述了英国君主、公侯院(上院)、绅士院(下院)和宰辅的权限及相互关系。文中写道:英国“凡创例之举,必归君及公侯、绅士二院,三者皆允合,始能创立”。英国君主决定国家大事,“须听宰辅佐论参评”,“不能任意独行”,“不能逾乎法之外”。“国中政治,悉统持于内阁”,但公侯院有权“议处宰辅”。文章最后写道:“虽此政制,或未能得美备万全,然屡欲更求逾于此者,竟不可多得。所愿中土人,能同由斯道,而共沾斯益。”[2]《花旗国政治制度》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国主(总统)和选举院(众议院)、辅赞院(参议院)的产生办法及权限。文中特别指出:英美两国“政制大略相同,两国权柄皆由庶民所出。所秉权者,俱为国例所钳束。”[3]受报刊言论的启发,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谈及英国的政事时认为“国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4]。在“英吉利国广述”中说:“英国字母最少,翻译中国《四书》、《五经》及各著述,又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5]魏源从“清议”(上下沟通的方式)的角度来理解西方政治制度,认为帝王如果关注百姓之疾苦,关心百姓之愿之盼之忧,与百姓息息相通,国运才能昌隆矣!否则国家的命运就十分危险了。他在《古微堂集》中形象地比喻说,国家好比一个人的全身,帝王如首脑,宰相如手足,大臣如喉舌,把老百姓比喻成国家呼吸的鼻子。人之“九窍、百骸、四肢之存亡,视乎鼻息,口可以终日闭,而鼻不可一息。”所以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术,敢谏之鼓,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士传言,遒人木铎以徇于路,登其歌谣,审其诅祝,察其谤议,于以明目达聪。”一句话,千方百计地听取人民的意见。他认为,国家昌盛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有意见敢于公开、直接地提出,“言在都俞”,如果有话不敢说,放在肚里,那就危险了:“言在腹臆,其世可知矣”[6];同时,他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地攻击,称封建帝王是集天下势、利、名于一身的最自私的人:“治天下之具,其非势、利、名乎!井田,利乎;封建,势乎;学校,名乎!圣人以其势、利、名公天下,身忧天下之忧而无天下之乐,故褰裳去之,而樽俎揖让兴焉。后世以其势、利、名私一身,穷天下之乐而不知忧天下之忧,故慢藏守之,而奸雄觊夺兴焉”[7]。

正因为魏源思想深处对封建专制深深不满,所以他才对西方民主制度赞不绝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和评论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弥利坚国非有雄才袅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8]可以看出,魏源高度评价和赞赏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是既“公”且“周”,认为其优点是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由民众选举,议会的议事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二、外报所传播的西方自由贸易理论使魏源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丁酉年(1837年)十二月号在《东西洋考》篇首发表的《通商》一文,“禁止通商,如水底捞月矣,故明君治国,必竭力尽心,以务广其通商也”;“且国而禁其买卖,民成蛮狄矣,使有愿治之君,教化庶民,而不开其通商之道,以广其财源之路,欲其国之攸宁者,是犹缘木以求鱼者也”;“国有约束之条,则通商者难,……约束严而征税必重,则富户之贾,不敢出大本钱,恐易涉于嫌疑”;“惟容商贾任意而贸易,此之谓放纵也,薄其税敛,开口准商船赴诸埠头,不专设洋行,而允各人买卖,任其自主以经营也……故此诸邦准由商人自主赴市交易,生意繁盛,而国家亦长享太平之福,而兴旺焉”[9]。这是第一次向中国系统地介绍自由贸易理论。让国人看到了西方通商贸易的优越性,认识到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魏源也不例外,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他认为正常的对外贸易,对中国有莫大的好处。其一,可以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的白银,有助于解决当时的银贵钱贱的问题,并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国计民生。他曾以1837年广东海关贸易情况为例算过一笔账,在《海国图志》中说:“这年英国购出广东货3181.6万元,进口货物1447.8万元,加上美国和其他各国的贸易差额,应补中国白银 1494.5 万元。”[10]可实际上没有一两白银进账,为何?是因不平等鸦片贸易。魏源感叹说:“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11]其二,从对外贸易中可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魏源最重视进口洋船、洋炮、洋枪、火器等,认为只要通过对外通商,就可以“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其三,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中外关系,甚至有利于中国开展禁烟。他指出,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由于推行了既严禁鸦片又允许正当贸易的政策,因此“禁烟新令初颁,各国遵令……惟恐卸货之不早,鹜利之不先。”[12]因此,魏源认为,与各国进行正当的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正如他所说“吾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13]。

三、外报对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与魏源“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中国遭到了惨败,“天朝上国”敌不过“远洋夷狄”,大大地刺激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抱救亡沉痛,向往革新,但自己未通西文,未履西土,要想了解“天朝”之外的世界,索求新知识,只有求助西方传教士所刊所译的书报。

地理知识上,《东西洋考》现存的39期刊物的地理专栏中,就有37篇地理文章,介绍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各国,其中有南方大洲(南极)、比多(埃及)、亚非利加浪山(好望角)、北亚米利亚(北美)等,还有东南亚和南洋、中国、俄罗斯等地的地图,内容堪称“包普天下”。

历史知识上,编纂者从创刊号起,《东西洋考》就设有《东西史记和合》栏目,采用中西历史对比排印的版式,上半部叙述中国历史,下半部叙述同时代的西方历史。如关于东西方文明,写到“在耶稣基督以前,欧洲也有四千年的历史,并非只有中国才是文明古国。”[14]并在文前有一段类似“编者按”的话,按其意思,“较量东西史记和合”是要“善读者看各国有其聪明睿智人,孰为好学察之,及视万国当一家也。”[15]麦都思本人也说得很明白:“我之所以动笔写下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中国人妄自尊大的习惯。中国人惯于吹嘘他们上古以来的历史,对欧洲相对较短的文化传统嗤之以鼻,并暗自嘲讽我们没有人和有关公元前的历史记载。因此,我努力按照年代排列,介绍了各个主要时期的重大成果和事件,以此来向他们证明,我们拥有一套完整的编年史,比他们的更为可信,更为古老。”[16]

外报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认识到中国并非文明的唯一国度,西方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许多方面远胜于中国,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魏源、梁廷楠、徐继畲等都读过《东西洋考》,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其中魏源所受的影响最大。他们最早了解西学、吸收西学,进而最早介绍西学、倡导西学,中国人终于“睁眼看世界”了。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是当时国人自编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海国沿革图,地球正背面图,亚细亚、利未亚、欧罗巴、亚美利加四大洲的各国图76幅;《海国图志》全书以71卷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其中引用《东西洋考》共13期,文章达24篇,有28处引用《东西洋考》的文字。《海国图志》在卷五第17页、卷十九第8页、卷四一第19页、卷六十第31页,引录《东西洋考》原文中,多次述及道光十年至道光十四年的事件,即1830年至1834年的事。引录比例,超过《海国图志》总引录的十分之一,所引多数是与地理有关的文章。《东西洋考》对地理科学知识的传入,对于改变国人对世界本身及中国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即“中国的世界秩序”①“中国者,中央之国也”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说的“中国的世界秩序”。)的认识,客观上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借由鸦片战争所引起的危机意识,在改变“世界秩序”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国家革新图强之路。

因此,外报不断将西方文明移植进来,给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开拓了国人的视野,让国人耳目一新,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开始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中国人固有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

[2]遐迩贯珍[Z].1853年10月第3号,第8页.

[3]遐迩贯珍[Z].1854年2月第2号,第1页.

[4]夏邦.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150.

[5]魏源.海国图志(卷 37)[M].长沙:岳麓书社,2011:333.

[6]魏源.魏源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76:67-68.

[7]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44.

[8]魏源.海国图志(卷 59)[M].长沙:岳麓书社,2011:576.

[9]卫玲.《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经济学编辑特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4):70.

[10]魏源.海国图志(卷 2)[M].长沙:岳麓书社,2011:37.

[11]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7.

[12]魏源.海国图志(卷 2)[M].长沙:岳麓书社,2011:39.

[13]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7.

[14]爱汉者等编,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16.

[15]爱汉者等编,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4.

[16]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M].尹文涓,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3-104.

猜你喜欢
海国魏源图志
一部书,两种命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图志
漫画
300天冤狱谁担责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图志
失败也能卖钱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