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晔,刘亚梭
(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2.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28)
《诗经·国风》中的伦理思想对青年道德培养的启示
李筱晔1,刘亚梭2
(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2.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28)
《诗经》时代是中国伦理思想发端和奠基的时代,本文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伦理关系的梳理,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爱国思想、亲子关系、兄弟之爱、正确爱情观和朋友关系等,对青年的健康成长、道德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诗经》;伦理;青年;道德培养
《诗经》,亦简称《诗》,乃为“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全书今存诗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之为“诗三百”。《诗经》包括“风”、“雅”、“颂”三大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风,即《国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是古代时期十五个地区民俗歌词的汇集。“风”占了《诗经》总量的一半以上(160篇),这些作品集中展现出了当时十五个区域的民间风情、婚恋道德观、忠孝美德和出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先古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律,律和声。”这里所说的“志”,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诗歌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方法。《诗经》国风中的诗,正是古时十五国人民道德行为思想准则的记录。
《诗经·国风》中含有大量关于伦理观念的诗作,并且这些伦理观念逐步发展成为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并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其中与青少年道德培养相关的内容主要有:爱国思想、亲子关系、兄弟之爱、男女之情和朋友关系。
2.1 忠贞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美德,民族的魂灵。它始终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其中如:鄘风中的《载驰》、魏风中的《园有桃》、秦风中的《无衣》、豳风中的《东山》、唐风中的《枤杜》等,这些诗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伟男儿们驰骋疆场、保家卫国、露宿在外的艰苦生活情景,展示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道德品格。
在《诗经·国风》中,直接表现人民群众爱国思想的诗篇不在少数。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故乡国土的热爱,对正义战争所持的积极态度。如《豳风·破斧》、《豳风·东山》、《召南·殷其雷》、《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和《秦风·无衣》等许多诗篇都从多方面反映和揭露了不义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是,当异族入侵、强敌压境时,人民群众却舍生取义、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充分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夫秦地为周地,则秦人固周人,周之民苦戎久矣,逮秦始以御戎有功,其父老子弟欲修敌忾,同仇怨于戎,以报周天子者,岂待言而后见哉?”这里表述出秦国军人的忠心,这是一首秦人军中歌谣。诗中秦人慷慨从军,士兵相互友爱,同仇敌忾,一致对敌,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军民对战争的乐观、无畏、昂扬的热烈情绪。
学习和阅读这些动人的诗篇,有助于增强广大青年的国防意识,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其爱国思想的养成。
在公文语体中,要求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输出的修辞语义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黎运汉、盛永生认为,“公文语体也称事务语体、公文事务语体、应用语体。它是适应公文事务交际领域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2]77包括法规体、通报体、约据体和函电体四种类型。公文语体因为是以言行事,要促使接受者产生言后行为,所以要求语义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要求反映的修辞语义是客观的、真实的。也就是说,公文语体要求使用客观而又真实的修辞语义。这是公文语体在修辞语义方面所表现出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特征。例如:
2.2 亲子关系和“以孝为先”
中国人历来把“孝”当作百善之首。《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历来是和“敬”联系在一起的。简单理解“孝”就是敬爱父母。
《邶风·凯风》中提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中把凯风比母,棘心比孩子幼时。“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生了七个子女,含辛茹苦。虽然“劳苦”,却没有一个人能像母亲一样“圣善”,更无一人可“慰母心”。诗中饱含着人子对慈母的无限敬爱、痛惜和深深的歉疚之情。母亲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悲剧的命运,让人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诗的末节,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尚且能让人赏心悦耳,但是兄弟七人却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诗人浓浓的自责情绪溢于言表。
在《诗经·国风》中,对于亲子关系的描写和歌颂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体恤父母的辛劳,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个体家庭。在个体家庭中,夫妻及其子女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共同体,经济上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成年与成年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成为一种道德义务。《诗经·国风》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子女体恤父母的辛劳和感激之情,如《邶风·凯风》。在当今社会,众多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者屡见不鲜,还大言不惭地与父母对搏公堂。
第二,以食物养父母,以“敬”、“慰”事父母。《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诗篇反映了平民服兵役不能赡养父母的情况,表达了役者的孝心。“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粮。父母何尝?”[2]这些诗句表明子女以食物供养老人的道德义务感。同时,《邶风·凯风》中还提出要尊敬父母,使父母在精神上有所慰藉。从这些内容看,《诗经》中“孝”的道德范畴不仅包含物质上要供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要尊敬父母、安慰父母,使老人享有天伦之乐。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情况下,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的是精神慰籍,国家以准法律规范要求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就是
《诗经.国风》中伦理思想的延续与提升。
“百善孝为先”,青年对于生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应当知感恩,予回报。鸭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不但在父母年迈时可以很好地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即使在平日和父母相处时也应当给予其相当的尊重。
2.3 血浓于水的手足情
西周时期,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由“孝”衍生到“悌”,进而形成“孝悌”观念。“悌”主要指孝敬兄长。《诗经》中,涉及兄弟之情者,如《唐风·杕杜》、《王风·葛藟》,写流浪异乡的兄弟无助的孤单和哀伤。《邶风·燕燕》写卫君作为兄长涕泣送别远嫁的妹妹等。其中“悌”的观念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兄弟亲和。《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指出时下之人,兄弟恩爱最厚,兄弟应相亲和。“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有死丧之事,只有兄弟之亲甚相思念,所以兄弟关系不能疏远。“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描述了兄弟相亲和的情景。《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指出兄弟间应相亲和,而不应该相责以道。类似的论述还有:《小雅·角弓》“兄弟昏姻,无胥远矣,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2]等。
第二,兄弟互助。“亦有兄弟,不可以据。”郑玄笺曰:“兄弟至亲,当相据依。”“人无兄弟,胡不做焉。”《小雅·常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2]兄弟间应互相救助,尤其是在急难之时。若有他人来侵辱,兄弟应当同心合意,外御他人之侵辱[3]。
由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兄长作为一个家族的法定继承人所拥有的地位和荣耀已经随着他的出生落地而确定。因此,作为次子及其他年龄较小的子女,就要俯首听命于兄长,在特定条件下,还要视兄长如父。时至今日,这种封建的伦理思想有所偏颇,已被现代文明下的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平等和谐关系所取代。无论年长年幼,青少年都应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互敬互爱,共慰父母,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孝悌”是分不开的。当今,因父母赡养、父母财产继承分割等利益问题兄弟姐妹之间反目为仇者也大有人在,既不孝也不悌。
2.4 美好的爱情观
爱情历来是一种很纯洁、美好的感情,然而随着商业化社会的推进,守护幸福美满的爱情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一些青年的爱情观被生活化、物质化,物质需求和精神虚荣往往都成了产生爱情的直接因素。而把感情专一放在之后,甚至有些年轻人交异性朋友是为了追求时髦或不被朋友耻笑,将神圣的爱情视为儿戏。《诗经·国风》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篇章,如《周南·关雎》、《邶风·谷风》、《鄘风·柏舟》、《鄘风·桑中》、《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等。虽然有一些是弃妇怨妇诗,但也不乏一些表现真挚感情的爱情诗。
《邶风·击鼓》中有这样的句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世广为流传的佳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来源于此,用以表现稳定的夫妻关系和专一的爱情。
《郑风·女曰鸡鸣》中包括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鸡鸣晨催。女子没有直接叫丈夫起床,而是委婉地说“鸡鸣”了。但丈夫回答“昧旦”,他似乎还很想睡,但怕妻子再催,便补充:“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但是妻子很执着,还是催促丈夫“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言外之意叫丈夫赶快起身打猎。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爱怜之情,丈夫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全诗描写了夫妻二人的一段情话,女子在天刚刚亮时叫丈夫起床,丈夫打猎回来后,妻子希望丈夫打猎满载而归,烹饪好野味,“宜言饮酒”、“琴瑟在御”,准备好美酒,你弹琴来我鼓瑟,合奏出一曲温馨生活的乐章。丈夫赠“佩”则洋溢着夫妻恩爱之情。充分表达了夫妻爱情的致热与相敬如宾的内质的升华。
《郑风·出其东门》中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春天是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面对体态轻盈、服饰靓丽、青春美丽、生机蓬勃的女子,让人怦然心动。但诗中的主人公却认为“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对心上人的情有独钟。我们自然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让主人公对“如云”、“如荼”的美女置若罔闻。“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原来主人公倾心的是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女子,可见此刻的爱情是多么的至真至纯!不论贫寒与富贵,忠贞的爱情始终是至高无上的。
《邶风·绿衣》则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2]主人公穿上妻子生前亲手为其缝制的绿衣黄裳,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不愧是伉俪情深。
在与异性交往中,青年应时刻谨记“自尊”、“自爱”,爱情可以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在一定约束范围之内的。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爱情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关系之上,只有相互理解、平等互助、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才能结出甜蜜的爱情之果。
2.5 无价的友谊
现在的青年,尤其是生长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这也是我国的特色之一。独生子女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鲜明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青少年交往障碍、自我为中心现象的出现,使独生子女问题日益凸显,同伴交往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而成为目前青年交往的主要模式。众多的宅男宅女淡漠了团队精神,弱化了同志式的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凝聚力。
《诗经·国风》中,出现的关于交友的篇目不多,主要有《卫风·木瓜》、《唐风·无衣》和《桧风·素冠》等。大多数主要侧重于君子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仁”、“义”、“礼”、“智”、“信”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指出,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修养,缺乏社会和朋友的激励,这种自我修养是不全面的,也是缺乏动力和活力的。
《卫风·木瓜》主要讲述了“投桃报李”的故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玖”[2]。对于友人的馈赠,要心存感恩,并且以礼相报、礼尚往来,以示对友情的珍视。
除此之外,《诗经·国风》中,有相当多的篇章阐释了君子之交应遵循的道德修养。如“仁”的思想,《郑风·缁衣》、《魏风·陟岵》、《郑风·叔于田》、《齐风·卢令》等;“义”的思想,如《卫风·淇奥》通篇赞美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君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2]在这位楷模式的君子身上,体现了一切美好德行,描绘出人们对于理想人伦关系的无限憧憬和遐想。
通过对《诗经·国风》中诗歌的伦理内涵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先古时期的社会风貌,而且,也能看到古代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借古观今,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哲理延伸意义。
[1]黄钊著.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崔富章主编.诗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梅良勇,张芳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渊源——《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4(02)
[4]张宝林.解读《诗经》春秋时期伦理思想建构[J].长春大学学报, 2005(03)
Enlightenment for Youth Moral Cultivation from Ethics Thought in Regional Songs from the Book of Poetry
LI Xiao-ye1,LIU Ya-suo2
(1.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228,China)
The era of The Book of Poetry is the age when Chinese ethics thoughts were originated and based. By analyz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Regional Songs from the Book of Poet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riotic idea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brotherly love,view of love,friendship,etc,which is positively significant for the healthy growth and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the youth.
The Book of Poetry;ethics;youth;moral cultivation
I222.2
A
JL01-0229(2014)01-0033-04
2013-08-31
责任编辑:李占忠
校对:栗笑彦
李筱晔(1988-),女,汉族,河北藁城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