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2014-04-10 10:09:06桂和荣孙林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环节体系

陈 松,桂和荣,孙林华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大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人才。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表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是根本问题[3]。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实践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尽管现在我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提升空间还很大,尤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该形成完整的、渐进的、系统的、全方位的由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地质工程专业是宿州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学校立足地方、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下,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地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型和应用性,在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重点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特征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或者简单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4],它的本质与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大纲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运行计划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既是“教什么”的体现,也是“怎么教”的具体实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后劲足、上手快”,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5]。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从教育理念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加强知识的外化和内化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得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体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加强知识的转化。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地质工程专业是以地质学理论教学为基础,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的工程性技术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宿州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大力培养“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人才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学校的工科专业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原则及构建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就目前而言,由于多种原因,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践教学安排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地质类人才的需求,加强学校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本着紧密契合学校发展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原则,遵循应用型能力培养规律,严格按照地质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方案为基础,课内、课外多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方案为主线,实施“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辅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计划外的实践训练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切实落实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将课程实践与授课过程相结合,协调处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验的关系,加强综合实习的实施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做好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工作。

2.1 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属于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有独立的课程实验大纲和课程实验教学进度表,有验证性、设计性等各种实验类型。如地质工程专业中“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专业基础课和“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均设置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实验环节。在课程教学进行到某一知识点时,辅以课程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设计是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系统化设置的教学活动。如地质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等课程均设有独立的课程设计,其具体实施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对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设置重在问题解决,在挖掘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习是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仅依附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几门专业课程的综合体现,也拥有独立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如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填图”等综合实习,即是在完成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具体实施是在这些专业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相关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熟练掌握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运用各课程知识,将不同课程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解决专业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进行的一次集中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实施之前,学生已完成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和各学科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各课程系统的知识技能,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奠定基础。毕业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大学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顶岗实训是在完成课堂教学和相关实习环节之后,到相关企业单位进行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生产任务,掌握实际技能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最早在大专或高职院校试行[6]。由于学生第四学年面临就业问题,因此,培养方案开放性地由顶岗实训代替毕业实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环节,又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岗位工作,大大缩短了毕业生由学生到员工的过程。因此,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岗位职责,按照企业单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毕业论文(设计)是四年本科生在校期间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实践环节,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学生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训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研、查阅文献、运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计算机绘图及程序编写、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使用及开发等能力。

2.2 计划外实践教学环节

计划外实践教学环节是指在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设置以外的,并非全部在校生必须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校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教师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在于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它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行申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有学校组织项目验收的在校生科研活动,主要面向本科生。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集中实践环节,重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名额较少,能够参与的在校生比例不多。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主要面对高年级在校生,也是类似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的、一种以项目申报为形式的,由专业教师指导、在校生参与的集中实践环节,这种项目学生参与比例相对较高。教师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签约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会选择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的保证。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政策保障、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经费等构成,即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要在保障政策的引导下,培养具有一定生产、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设施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

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多、周期长、分散性强等特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一直存在争议[7]。但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却具有一致性,即要全面考察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下,对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类评价,达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大学生科研立项等不同的实践环节要分开进行评价。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01)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7-30(1-4)

[3]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7-11

[4]张炳生,刘雪东.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48-50

[5]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08-109

[6]刘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施与控制[J].教育教学论,2013(5):232-233

[7]邱筠.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1):15-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环节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