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农过激处置是斯大林模式走向终结的开始

2014-04-10 10:09:06陈小陆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富农农具斯大林

陈小陆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安徽安庆,246003



对富农过激处置是斯大林模式走向终结的开始

陈小陆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安徽安庆,246003

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的缺陷首先在于把富农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死敌而加以消灭。划分富农的方法简单、机械、武断和粗暴,扩大和激化了社会矛盾;快速彻底消灭富农,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间的辩证关系;以简单化、行政化和政治化的方式处理所有经济问题,僵化了模式本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损害乃至破坏了模式机能。这一切注定了斯大林模式的临时性和短暂性。在社会主义体制内给富农等非公有制经济一个公正待遇、一个适当的发展空间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消灭富农;公正待遇;斯大林模式

在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接权之初,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工业强国。这样一个工业强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实现的,而做同样的事情西方几乎花了200年的时光,这是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可是,斯大林去世38年后的1991年,苏联这个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却在一夜间轰然解体。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斯大林模式如何走进了死胡同?

1 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客观原因

史学界一般认为:1927年,是新经济政策结束的开始。

1926年12月7日,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一文中,斯大林认为:(1)近几年来,资本主义进入局部稳定期,有更多的力量来削弱甚至消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2)新经济政策容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这有削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3)内战胜利了,在和平环境中应该把经济建设果断地导向社会主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

“只要新经济政策存在,就应当保存它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反对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其目的是保证私人贸易的一定自由;第二个方面是反对私人贸易完全自由,其目的是保证国家对市场起调节作用。”[1]145斯大林认为,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第一个方面的危险显然要比第二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危险要大得多。资本主义的丝毫苗头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威胁,反对战时共产主义就是给资本主义死灰复燃的机会,要毅然决然地把资本主义因素消灭在萌芽之前。在斯大林的意识中,非左即右,非此即彼,不存在中间地带。这种思维在经济建设中的表现是:要么是资本主义经济,要么是社会主经济,一山不容二虎,两者绝对不能同时存在于苏维埃基本经济制度中。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不仅在思想上偏离列宁主义,而且也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就的漠视。

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创造条件高速度推进国家工业化。工业上的原材料来自农业,工人的衣食消费也来自农业。要推进国家工业化,首先必须推进与国家工业化相匹配的农业集体化。但在高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其手段、方法和指导思想却存在着诸多弊端甚至错误。

2 消灭富农是农业集体化的首要内容

在斯大林看来,富农阶级代表着农业资本主义,是农村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就其阶级性而言,与农业集体化水火不容,是农业集体化的最大障碍,必须尽快解决它。“他们是集体农庄运动的死敌。”[1]231在对待富农的问题上,斯大林的态度显得无情和武断,完全无视富农的发展历史,甚至不加区别地把富农看成敌对阶级而加以消灭,把限制甚至消灭富农看成是一种能快速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行为。过激地处置富农,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始,也是斯大林模式走向僵化和终结的开始。

2.1 简单、机械、武断和粗暴的富农划分法

“每口人的年收入高于300卢布(但全家至少1 500卢布);做买卖;出租农具、机器、房舍;有磨房、油坊,如此等等。在这些特征里,哪怕只具备一个,就可以使一个农民成为富农。”[2]

笔者拿其中的“出租农具”进行分析,看看这种划分富农的方法是否合理。(1)在农村里,经常出现单方面租用农具和相互出租农具的行为,租用行为是一种较为经济的行为。(2)并不是每户农家都能置办得起所有的农具,尤其是一些大型农具。(3)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出租农具就是在帮助他人完成农业生产,而获得的租金,很大一部分是对农具损耗的补偿。(4)即使每户农家都有能力置办得起所有的农具,这样做实在浪费资源,因为有些农户土地不多,农具的利用率相当低。(5)农户没有农具,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租,要么借。租是一种经济行为,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下去,而借是一种人情表现,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如果一再借用,也要想办法以其他形式偿还。(6)从传统观念看,大型农具是劳动的物化,是一家农户不小的财富,租用农具,朴素地体现着对劳动和财富的敬畏和尊重。在农村,中农也置办了或多或少的农具,彼此之间租用的情况较为普遍。仅仅把出租农具作为划分富农的标准,是无视农村实际状况的官僚行径。

列宁在谈到如何划分中农时谨慎地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这个农民的全部经营史以及他同下等和上等户农民的关系。”[3]187列宁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法,他指出,给农民划成分必须知道农民的全部经营史。他的财富是坑蒙拐骗、明抢暗夺获得的,还是经营生产、勤俭持家积累的?他同乡邻的关系是忠厚老实、互帮互助,还是奸诈蛮横、自私自利?其实,富农的大部分财富也都是靠自己的勤劳、经营和节俭积累起来的,纯粹依据财产的多少或一种经济行为来划分农民的成分,显然有失公允。这种划分富农的方法未免显得简单、机械、武断和粗暴,可能会伤害到完全靠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富起来的朴实农民;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富农划分扩大化和随意化,直接影响富裕中农的稳定和对苏维埃政权的坚定支持,激化社会矛盾。

2.2 完全否定富农的错误做法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背离

1927年12月底至1928年1月,斯大林下达了一些严厉的指示,要求加紧加快对富农的工作,直接开启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客观地讲,对富农的剥削倾向,一开始是“限制”,但从“限制”到“消灭”,仅仅只用了2年的时间。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不容置疑地指出:“现在我们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来打击富农,摧毁富农的反抗,把它作为一个阶级加以消灭。”[1]230富农作为自由生产者传统身份被彻底改变,一夜之间成为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劳动者。有些富农除了失去财富和阶级外,同时还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躯体。

无须考虑富农的感受,无须估计正反两方面的各种因素,无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更无须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步步推进。速度就是觉悟、速度就是忠诚、速度就是革命、速度就是胜利。

列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论证了革命方法的局限性和条件性:“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记了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4]246列宁认为,应当冷静地考虑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情况下,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因为革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哪些任务不能用改良的方法解决,因为改良仅仅是质的范围内的量的运动。

也许斯大林这位“铁人”是从战争中锤炼出来的英雄,他的思维还停留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你死我活的模式中。斯大林断章取义地严厉地批评道:“弗鲁姆金说:‘我们不应当妨碍富农经济的生产。’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不妨碍富农发展他们的剥削经济。”[1]97“做生意吧,发财吧!我们允许你这样做,但是我们将加倍严格地要求你做老实人。”[4]4280列宁就是这样大度、包容和自信地对待资本主义经济。而此时的斯大林却给持不同见解的人以大帽子,这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何况在苏维埃政权的调控下,在苏维埃法律的监督下,国家有能力掌控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斯大林进一步批评道:“而给富农自由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给他们政权。”[1]98不妨碍富农经济就是给富农政权,这是毫无逻辑关系的推理。富农毕竟占农民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因为富、因为是“有恒产”的阶级,反而具有相比较的稳定性。富农的经济意愿远远高于其政治意愿,对苏维埃政权不可能构成威胁。中国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政权调控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非社会主义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能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斯大林缺乏列宁式的包容和远见,所以斯大林模式走不远,最终走进了死胡同。邓小平在这一点上比斯大林看得更透彻,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大部分富农是经济活动的结果,不但要允许他们存在,还要保障他们的生产和经营。对于对苏维埃政权构成直接威胁的富农暴动,列宁号召应给予无情地镇压,但列宁从来没有主张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彻底铲除。“我们也不能像对待资产阶级那样肯定地说:绝对剥夺富农。”[3]185列宁规划新经济政策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某个共产党人,竟然想在三年内可以把小农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系改造过来,那他当然是个幻想家。”[5]53列宁设想主要用经济措施排挤富农:在生产工具上武装小农,在经济上致富小农,在思想上改造小农。如果有足够的机械和机器,那么就能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力,满足农民迫切过上好日子的需求,让富农不显富,无经济上的优势,小农不显穷,有大集体劳动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可以有效地改造自私散漫的小农心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好心理上乃至思想上的准备。但要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历史具有延续性,人们一开始接触到的总是现实的历史。马克思在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时认为,“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6]304马克思的意思非常明确:共产主义社会一开始不可能就与“旧社会”一刀两断,尤其在落后的国家,共产主义建设伊始不能天真地追求纯粹的大集体和公有制,因为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过度超前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同样有碍生产力的发展。列宁也指出:“我们要用资本主义的破砖碎瓦来建设共产主义。”[3]186-187

而现实中的苏俄是刚刚从小农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在道德、精神方面,尤其在经济和生产力水平方面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无法回避地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民具有两面性,作为国民,希望生活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作为农产品的所有者和销售者,他又希望随时进出自由市场,买个好价钱,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想在极短时间里靠行政手段或暴力手段来消灭富农、改变小农心态是难以奏效的。

列宁多次指出,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列宁建议在这一阶段内全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当然也包括鼓励、调动富农生产的积极性。

斯大林毫不留情地消灭富农的目的:“堵死和消灭阶级藉以产生首先是资本藉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7]

斯大林讲这段话是1926年12月7日,地点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也就是说,在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启前一年,斯大林就没有打算留给富农阶级稍长一点的喘息时间,上述主张完全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列宁说:“大家都去做经济工作吧!资本家将同你们在一起……但你们要跟他们学会做经济工作。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共和国。”[4]193列宁又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5]167列宁深深知道,在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想要完全“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6]340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列宁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尽最大力量减轻其所带来的灾难性波折的程度。对于这一点,列宁相信是可控的。在资本主义为主流的社会里,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认识资本主义、了解资本主义,善于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在生产力和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应面对现实,敢于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一旦条件成熟了,就果断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因素,完全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而斯大林模式就是首先从国内切断同资本主义的联系,随后从国际上切断同资本主义的联系。斯大林的做法当然杜绝了资本主义因素所带来的威胁,但同时也主动放弃了继续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可能性,背离了马列主义的思想。

3 消灭富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其对以后的深远影响

按照列宁的理解,新经济政策虽然包含着许多非社会主义的成分,但却是通往完全社会主义的阶梯。这就是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下,苏维埃的农民、工人和干部还要虚心向私人资本主义学习,尽快掌握生产经营本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造世界、生产财富的同时,也要努力改造自己,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既要丰富物质生活,也要丰富精神生活。斯大林通过消灭富农、改造农业没有错,错在推进态度太粗暴,推进过程太急切,推进方式太机械,推进内容太单一(单一的公有制)。这其中还包含着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劳动被异化;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简单、机械、武断甚至粗暴地用行政命令处理所有问题等。而斯大林改造农业的这些做法,几乎同时应用到工业的改造过程中。这样,经过农业和工业的改造,斯大林模式便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二战胜利后,在苏联的影响、引导和支持下,欧洲出现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更加坚定了斯大林继续推行“斯大林模式”,却错过了经济调整的最佳时期。

从本质上来说,斯大林模式应该是一个应急性过渡性的措施。如果从应急性和过渡性的角度考察,斯大林模式无疑起到了它应起到的作用,达到了它应达到的目的,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有效的、成功的模式。可叹的是,无论是斯大林本人还是他的后继者们,毫无例外地把斯大林模式当成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导致了本应躺在历史功劳簿上的斯大林模式却成了世人诟病的对象,成了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歪曲、谩骂、诬陷、攻击社会主义的最好依据。

如果评价斯大林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运动史中的作用,那么应该承认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他都是仅次于列宁的最重要的人物。他为社会主义的实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为世界上受资本主义殖民压榨的落后民族、落后国家指出了光明的方向。但斯大林模式却不可避免地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认识误区:斯大林模式等于社会主义。然而,从限制至消灭富农运动中看到,斯大林模式存在着一些非社会主义的做法,这种做法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美好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更令人痛心的是,苏联的历史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这些非社会主义做法一旦时机成熟,开始从内部侵蚀社会主义的肌体,使苏联像患上了“社会艾滋病”一样,因机体免疫系统惨遭破坏,为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成灾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并为资本主义复辟创造了不攻自破的条件。

4 结 语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22年,让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帮闲们失望的是,苏联的解体并没有令中国步其后尘,相反,20多年来,中国越发展越强大,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大国角色,这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因为中国走了一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8]的兼容并包的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的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又为中国人民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现实基础,这必将使中国人民进一步增强信心、凝聚力量、激发智慧、鼓舞干劲,去夺取新的胜利。

[1]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胜利与悲剧[M].张慕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303

[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1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4-185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5.009

2014-01-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问题研究”(13JD710064)。

陈小陆(1969-),安徽怀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和伦理。

A31

A

1673-2006(2014)05-0029-04

猜你喜欢
富农农具斯大林
古代农具“奇妙夜”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16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2021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来了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12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军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16 00:32:10
农具印象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时代农机(2015年3期)2015-11-14 01:16:38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
军事历史(1998年1期)1998-08-21 05: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