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

2014-04-10 10:09:06林团胜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政治

林团胜

闽南理工学院人事处,福建石狮,362700

“弱势群体”从来就不是个新鲜词,它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200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弱势群体”[1]的概念,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包括对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政治参与、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等的关注。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来说,解决好他们的政治参与问题,不仅关系到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实现,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更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 弱势群体的内涵及当前的特殊性

1.1 弱势群体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1)能力或机会处于劣势而只能较少地占有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资源的人群共同体;(2)那些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或者说是时代的落伍者;(3)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2]等。

弱势群体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并未得出一个统一的命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弱势群体,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弱势群体。从表现上来划分,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结构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由于生理的残疾或是自然生理变化引起的,如老年人、残疾人、弱智者等;结构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变迁等导致的,个体在机会或能力上的缺乏,从而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无法仅仅通过个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得到改变,如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口、农村的贫困人口等。从本文写作的目的出发,文中所提及的“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后者[3],即结构性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乏、心理上的压抑、政治上的边缘化、社会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低下等。

1.2 当前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21世纪的中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双重压力之下,在特殊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也表现为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性。首先,以竞争机制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使弱势群体要在更大范围内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其次,强势群体由于在机会、资源等占有方面的有利性,更容易诉诸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得到满足,从而使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间的分化更为严重,形成马太效应,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更容易对社会滋生不满情绪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再次,由于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原先潜在的需求或是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日益受到弱势群体自身和社会的关注,如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最后,大众媒体在保护和援助弱势群体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通过宣传和报道唤起弱势群体人员的维权意识。因此,解决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并不是泛泛而谈的事情或是空洞的事情,而要从实际出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有效。

2 政治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性

2.1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政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各种政治行为,如投票、选举、游行集会、意见表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4]。政治参与既是一种享受权利的过程,也是一种履行责任的过程。

按政治参与主体的表现不同,可以将政治参与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其中消极参与是指公民出于各种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在政治行为上采取消极态度,处于政治参与的边缘状态。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一般都属于消极参与的范围内。

2.2 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的社会,政治参与既是公民权益的重要内容,又是公民表达、维护、实现个人及团体利益的现实途径,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的巩固与提高;二是推进民主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进程;三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四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平等的实现。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政治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改善生活的机会、提高生活满意度、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

处于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重组中的弱势群体,承受了过多改革成本而受惠太少,其基本权益倾向于被漠视甚至受损失。这样一个“沉默的大多数”[6],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经济地位上的边缘化导致其政治主体地位的削弱,政治参与总体现状不容乐观。

3.1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识与热情很低

弱势群体由于经济上的贫困性,在生活中迫于生计,他们大部分时间更倾向于关注经济问题而非政治问题,政治领域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即使知道政治参与或是如何进行政治参与,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劣势或手中资源的严重缺乏,他们对政治参与活动,如投票、选举等都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若消极的政治参与心理逐渐地累积并达到一个最高点,对社会的稳定及公平的追求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弱势群体生活空间的狭小、信息的闭塞、人际交往的局限性以及自身知识的有限,政治参与的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弱,也无从知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更无从谈起政治参与的兴趣。

3.2 政治参与信息严重不足,政治参与渠道缺乏

弱势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劣势地位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政治信息的缺乏与获取途径的不明,政治参与信息模糊不清,参与渠道也无从得知。在中国现在较为流行的是“投票”“信访”“市长接待日”“市长热线”[7]等的政治参与形式,但在大多地方、大多情况下都是流于形式的做法,或者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当有限的基本需求通过正常渠道却无从获得满足时,政治诉求在表达方式上将向无序化转变,以至于采取过激形式,如以弱势群体为参与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和聚众上访持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反映问题的方式趋向激烈、处置难度明显加大等。

3.3 政治参与持续性弱

政治参与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对于弱势群体来讲更是如此。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政治参与的目的性强,比较功利,政治义务感并不强,更不会考虑到政治参与是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完善应尽的义务。当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是机会,那么这种政治参与行为一般情况下将不会再持续,而是中断。

4 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佳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长期历史发展的原因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长期以来实行“愚民”政策,使得对普通老百姓们来讲当“顺民”[8]是最好的选择。现在虽处于21世纪,但封建残余思想或是民众的心理和思维惯性,即根深蒂固观念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弱势群体对政治的畏惧与防范心态、家长本位观念与一味顺从的奴仆心理习惯极为普遍,同时“官尊民卑”观念也占有很大市场。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最会忍耐的人民,现阶段,转型期的中国弱势群体不到万不得已也决不奋起表达,反映自己的需求与权利。

4.2 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在弱势群体中,文盲普遍存在,部分人文化素质低下;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认为再怎么都不会有什么改变的,还不如就现在这样,好死不如赖活着;功利性很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利益,若无法得到满足则失去参加的动力。

4.3 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底层的要求需得到满足与保障,其需求才有向上提升的可能,否则对弱势群体来讲无时间也无精力来“参与政治”[9],同时更不会知道“政治参与”是一种有可能改变当前状况的途径,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4.4 政府态度的影响

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其他目的考虑,不鼓励、不支持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甚至故意回避、忽视弱势群体的正当的政治参与需求,认为弱势群体只须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即可,其他要求暂可不提。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认为,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竞争原则起作用的结果,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体的能力,政府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源。

4.5 政治宣传不足

政治参与的途径、条件、要求、地点、相关政治参与政策文件的出台等宣传都是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弱势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弱势地位,不太可能获得其他的所谓内部信息,知道、了解有关政治参与信息的渠道只有政府的对外宣传。显然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导致现在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出台的关于农村某方面的政策文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但当事人农民却对此一无所知。

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有了实足的发展。有得必有失,早期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一些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使得他们长期以来心理上的不适感和不平衡感慢慢地累积;同时弱势群体对现阶段政府的有些行为,如腐败、权钱交易等,感到非常失望。失望之余,对政府的信任感也逐渐下降。

5 改善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对策

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改善与提高益处显而易见,如何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归结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5.1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弱势群体自身做起才是当务之急

加强弱势群体自身的教育,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包括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文化素质、能力等。教育是关键,通过教育,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下一代的教育,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才会从根本上杜绝贫困继承,使政治参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政治行为。如此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政府、个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5.2 发展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

社会改革过程中一部分人的权益受损害是无法避免的,是改革所必须要支付的代价。弱势群体权益受损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充分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有赖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有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做好满足和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从根本上保障好弱势群体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自觉地政治参与,让弱势群体有机会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10]。

5.3 政府的重视是关键

从长远来着眼,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政府必须认识到弱势群体是广大民众中的一个庞大群体,只有解决了该群体所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让弱势群体真正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来,社会公平的追求才能逐步实现。具体来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面向弱势群体的政治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与畅通,是让弱势群体参与政治的前提;二是政治参与途径要简单、易行、方便,如在居住地的附近,参与程度简单明了,不须花费过多的时间;三是做好政治参与宣传,让弱势群体知道、了解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权利,并如何来实现这个权利;同时,政府应积极地了解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性,更好地实现让广大的弱势群体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的目标。

[1]昝剑森.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成因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25-28

[2]王晶梅.试析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2):66-67

[3]杨巧燕.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对政治稳定影响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46-49

[4]张健.转型期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及其政治参与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8(6):31-33

[5]赵晖.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障碍及其消解[J].理论学刊,2006(4):55-58

[6]周帆.社会性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2010:28-29

[7]石爱华.扩大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80-91

[8]刘敏,张巍.全面性表现、结构性成因与对策性建议:当代中国农民弱势地位问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1):33-36

[9]周长明.社会公正:认识和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维度[J].天府新论,2005(2):55-58

[10]王俊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换的新取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6-67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办公室政治
第一财经(2021年1期)2021-01-20 10:38:28
长抓政治生态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7:46
“政治问题”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11-17 05:05: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6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14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