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研究

2014-04-10 10:09:06吴双胜王淑霞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皖北市民化进程

吴双胜,王淑霞,吴 玲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研究

吴双胜,王淑霞*,吴 玲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对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皖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制度保障不全和社区管理不善等问题,“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滞后,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为此,提出了加强新市民教育、推进一体化建设和完善管理机制等途径,以促进“农民市民化”。

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1]。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既是形式所迫,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又是应运而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问题则直接制约着城乡的统筹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发展的融合阶段,各地都在积极倡导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皖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也在逐渐形成。然而,部分地区并未充分考虑本土文化与自身发展现状,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促进“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问题上未能给出有效的措施,使得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突破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型瓶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1 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个皖北城市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镇化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淮北的城镇化率在2012年达到了57.2%,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亳州市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8.8%发展到2012年的33%,年均增长近1.3%;宿州市的城镇化率为34.6%;蚌埠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率达到了60.2%,较201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阜阳市城镇化率为34.9%,比2011年的33.3%提高了1.6个百分点;淮南市的城镇化率在2012年则达到了65.3%,比2011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相比较其他城市而言,皖北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一线城市已经到了城市化的发展后期,以北京为例,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6.2%,而本省的铜陵市在2012年城镇化率也已达到76.3%,其差距显而易见。皖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2 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问题

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型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皖北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出现了发展瓶颈,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发展缓慢。着力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寻找解决途径是促进“农民”变“市民”角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2.1 观念转变问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使城乡居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实现趋同,更重要的是城市思想观念和先进文化的渗透。多数农民的公民意识差,市民认知度缺乏,不能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足,使得社区内的一些制度法规和市民准则形同虚设。大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难以改变,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城市生活观念。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难以替代生产的季节性观念,主体意识的缺乏,导致城乡一体化原动力的不足。农民的思想观念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城乡一体化建设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如何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 制度保障问题

皖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政府却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对相关制度的供给存在滞后与不足。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产权交易机构不够健全,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相对缓慢,农民对自己享有的社区集体收益的应有权益不够明确。由于缺乏政策指导,“迎接新市民工程”在众多地区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部分地区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与落实,农民的生活没有较好的保障。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2.3 社区管理问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缺乏有效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和系统的社区规划体系,各部门围绕社区工作各自为政,统筹协调难度大,社区资源尚未整合,重复投资的现象较为频繁。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不到位,农民未能得到较好的市民化教育,对农村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不高。各级政府没有充分重视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社区的意识不强,只专注于“政绩工程”建设,对深层次的社区发展和再造只是消极应对。部分经济发展欠佳的区、县存在经费不足,不能有效提供农民所需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委会没有真正发挥居民自治效能,民主自治管理进程缓慢,成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一大阻力。没有一个规范化社区管理机制的支撑,“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过程便会困难重重。

3 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对策

“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过程,不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是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完成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更是困难重重[2]。因此,推进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型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新市民教育,奠定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基础

实现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和新市民和谐社区建设,基础在于提高新市民的整体素质。各社区可以成立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志愿者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类法制知识讲座、普法培训班等活动。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农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整合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农村社区教育新空间。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为契机,通过文明宣传栏、居民事务公开栏、黑板报、宣传画等,有效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工作,让农民认识并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由于文化低和缺乏技能,被征地的新市民面临着转岗和再就业的挑战。社区应该大力推进新市民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3]。通过拓展教育活动,奠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基础,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转变。

3.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支撑

(1)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政府应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推进,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水利、供电、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上缩小城乡差别。

(2)城乡就业一体化。不断完善创业、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创业扶持体系和劳动保障维权体系。创建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避免应聘时出现城乡歧视现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培训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农村失地人员,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就业环境。

(3)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土地等公共服务上的城乡差别是农民最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建立涵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确保新市民具备更好的发展条件。

(4)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建立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并打造城乡一体化优势产业和农村企业。探索并推广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配套模式,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3.3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农民市民化角色转型的保障机制

3.3.1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

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自然是重中之重。着力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和产权交易机构,制定对农民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等的补偿和处置措施[4]。落实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3.3.2 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登记为主要内容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居住地管理新模式。拓宽新市民办理户籍迁移手续的渠道,从而消除市民化后的农民在社保上的政策障碍,改善利用户口簿分配社会资源、分享社会权益的不公平现象。

3.3.3 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平台

整合社区卫生、文化、就业、社保、低保、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在政府和居民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开辟新的解决居民服务需求的途径,提升社区工作效率,改善社区管理,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实现社区资源的规范管理和统筹协调。

4 结束语

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进程,不仅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需要[5]。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国情所限,农民市民化必将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转变过程。因此,加强对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研究尤为必要。只要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就一定会寻找出促进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角色转型的有效途径。

[1]王丽萍,房蕊.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转变[J].理论学刊,2010(6):55-57

[2]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31-34

[3]陈榕.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10:19

[4]袁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2):28-30

[5]李代信,黄力明,覃合.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1):50-52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5.004

2013-11-25

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研究”(201310379014)。

吴双胜(1993-),安徽安庆人,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通讯作者:王淑霞(1978-),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C916.1

A

1673-2006(2014)05-0014-03

猜你喜欢
皖北市民化进程
摄影·美好安徽
江淮法治(2022年17期)2022-11-16 12:27:52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06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社会建设(2014年2期)2014-02-28 0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