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的U型理论视角研究

2014-04-10 03:25:21姚锡长
社科纵横 2014年8期
关键词:思想工作

姚锡长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我们生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时代,一个既充满激烈冲突、机构失效同时又充满痛苦的结束和希望的开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旧东西的消失和新东西的诞生竞相上演,将像神奇的气泡从一个小姑娘嘴里含着的绿色吸管里让希望在阳光下不停地冒出又不停地消失,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剧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所说,“好像某些东西正在出局而其他的东西正在痛苦中新生。好像某些东西正在崩溃、衰退和耗尽——同时其他还模糊不清的东西正在从瓦砾中升起。”在这样一个新旧快速交替的时代,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在场并交织在一起,我们有必要借助奥托·夏莫的U型开始宣传思想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一、回应中国发展和时代变化对宣传思想工作发出的呼唤

由于秩序和稳定的薄层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现在是时候暂停下来了解瓦砾之中升起的新事物了。当今时代的危机体现了旧的社会结构和思考方式的消逝,体现了旧的集体社会形态制度化和颁布实施方式的消逝。工作和忙碌在一线的实践者都看到了当今的现实,感觉到不断增长的工作负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尤其是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却由于精神和信仰的缺失而不知道往何处去,忙碌和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很多人把这种状态描述成在跑步机上奔跑。20年前,我们原指望运用通信技术来为人类赢得额外的闲暇时间,今天却延长了我们工作的时间,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强度,加速了我们生活的节奏,甚至在为人类增添工具的同时又加了层评价的标准和尺码。初衷为了人更便利地生活和工作,结果却平添了一层新的烦恼。一切似乎违背了人类的初衷,人类没有得到本想得到的东西,却无意间收获了痛苦。

在觉察到压力不断增加和自由日渐减少的同时,我们也就和系统的另一边交汇在一起了。在那边,情况与我们的境况相比却更加糟糕,这系统对大多数人来说形同虚设。虽然我们创造了欣欣向荣的全球经济,却有8.5亿人忍受着饥饿的煎熬,30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大约占人类80%的世界贫困人口依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度日。我们向农业和食品系统投入重大资源,结果却只是形成了劣质垃圾食品非持续性的大规模生产。我们耗费了大量资源用于健康保健系统,它却仅仅应对症状,无法说清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我们还斥巨资用于教育系统,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却没能开发人们感知和塑造未来的内在能力,已故的钱学森发出了中国当今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天问,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深圳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也是步履维艰。虽然科学和经验证据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做出了警示,作为一个全球系统,我们依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儿童忍受着贫困、战争和艾滋病等问题的困扰,每天有4万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疾病,而现存的医疗机构却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这些没有人想要的结果,是我们所有人集体创造的,而关键的决策制定者自认为还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重新引导事态的发展轨迹。这导致了巨大的制度失败和机制失灵。在现有制度体制下,我们还没有学会塑造、调整和改变几个世纪以来思考、谈话和制度化的集体模式以适应当今的现实。正在衰落和崩溃的地方、地区和全球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根源上:前现代传统的和现代的产业结构或思考和运行的形式。这两种结构过去曾经成功,但在当今时代两者都已开始解体和崩溃。中国梦有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到建党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到建国百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现代性的,却与信息化不期而遇。信息化发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之上,而在中国现代化还未实现,又迎来了信息化。在社会信息化时代,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更需要借用西方的后现代思想,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才能实现跨越发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副产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科学进步主义、技术决定论、发展无限论,乃至在政绩观上的“唯GDP论”,都应该用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去考量。发展贪多、大、快,不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和要求。

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基要主义运动的兴起是这种旧体制解体和向新体制深入转变的一个标志。基要主义者声讨西方现代化剥夺了人的尊严、时机和灵魂,提倡回到旧的秩序去吧。在中国有一种以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为藉口要求回到旧时代的思潮,被称为“左派”。他们专瞅改革和发展的错,一有风吹草动就大声疾呼要回到过去。他们所提倡的路,是十八大报告中反对的“老路”。实际上,这种向过去求解当代问题答案的反应在常识范围内是可以理解,因为它与当今社会衰退的两个关键的定义特征相关联,和平研究者约翰·加尔通称之为失范(规范和价值的缺失)和失构(社会结构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文化和结构的缺失导致了暴力、仇恨、恐怖主义和内战的爆发,以及南北半球由自己造成的自然灾害。

旧的东西在消逝,那么正在从瓦砾和废墟里升起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迁呢?我们看到正在从废墟和困顿中升起的,是一种新形式的在当下和力量。它自发地成长于小型团体或网络。这是在面对问题时的一种另类质量的连接,一种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连接和将要涌现的新事物的连接。当一种真实的未来可能性开始运转时,这些团体就进入了一种不同于他们通常所经历的社会场境。它体现在思考、谈话和集体行动的质量的变化上。当这种变化发生时,人们就能够和创造力以及领悟的更深根源相连接并超越过去的模式,走进自己真实的力量,真我的力量。这种社会领域发生的变迁,指明了给定系统中连接的全体和类型,参与者借此联系、谈话、思考和行动。

一旦一个团体在这个领域运行成功,下一次的运行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当新成员加入团体时,该纽带依然平稳连贯。中国35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奉行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改革由点到线到面全面展开。当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时,“摸着石头过河”为顶层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理论,需经过路线、方针、政策,与中国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试点往往发挥出先锋作用,如何推广试点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每一个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领域的变迁不仅是值得纪念的运动,还会导致一系列结果,包括提高个人能量和认识、持续深化个体真实性和亲身在当下、澄清方向感以及创造最大的职业成就和个人成就。

面对危机,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复古运动活动家劝诫人类回到过去秩序;现状的保卫者希冀人类沿着既定的路继续前进;个人和集体转变的提倡者则宣示打破过去的模式从我们最大的未来可能性开始运转。我们认为当今世界形势需要第三种变迁,而这种变迁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的许多方面已崭露头角,我们需要放弃制度化集体行为的旧机制,以便和最大的未来可能性汇合连接。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我们个人生活领域的领导者们能够应对现存的挑战的社会技术工具是什么?在哪里?领导者为了应对自如必须经常学习如何从最可能的未来运行,而不是陷于过去的经验模式不能自拔。此处的领导者,是指所有致力于创造变革或塑造未来的人们,无论他们在组织结构中的正式位置是什么。我们需要思考创造者和大师级的实践者是如何运行于U的深层过程,这个过程牵引我们进入正在涌现的可能性并允许我们从这个改变了的状态运行,而不是仅仅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省、作出反应。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整个时期都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是今天更是强调这一点,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国际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锐,有时甚至演化为军事战争,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发生了由唱衰中国到中国威胁论的转变,在军事封锁、经济遏制的同时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和平演变中国,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在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高校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西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社会心理普遍趋于物质追求和奢华浮躁,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发生了严重错位,等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在新形势下再依靠过去的老经验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与宣传教育对象一起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思考改进和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此我们需要对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巨大盲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盲点及其注意力的场结构

盲点是我们内部或周围注意力和意图产生的地方,是我们做事时运行的地点。盲点之所以盲,是因为它是社会领域以及日常社会互动体验中不可见的维度。这个不可见的社会领域维度关系到给定的社会场兴起和显现的根源。可把它比做如何看待艺术家的作品的视角:我们可以集中在由绘画这一创造性过程产生的事物上;我们可以集中在绘画的过程上;我们可以观察站在空白画布面前的艺术家。换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品从创作过程后(事物),创作过程中(过程),创作过程前(空白的画布或根源维度)观察一件艺术品。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待领导者的工作:我们可以观察领导者做了什么,众多的知识类书籍都是基于这个角度的;我们可以观察方式,即领导者使用的过程,这是我们过去15年甚至20年间在管理和领导领域采用的视角,我们已基于过程分析了领导者工作的所有方面和职能领域,并由此形成了大量有用的见解;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基于第三种视角或空白画布视角系统地看待领导者的工作,从未提出过“领导者运行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

盲点是领导力和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社会体验。在日常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一切了如指掌,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清楚如何完成这些事情,清楚自己和他人行动时所使用的过程。但是,一涉及到“我们的行动来自什么根源”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人就一无所知。我们看不到自己运行的根源,不清楚注意力和意图发生的场所。而组织学习项目的实践表明:推进公司变革成功有赖于干预者的“内在状态”,即他们运行的内部场所或所有行动发生的根源。在当今世界,领导者单靠过去的经验是不能应对现存的挑战了,甚至某些时候过去的经验对团队解决当下的问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还会对形成创造性的答案造成最大的障碍。世界上著名的领导者和大师级实践者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好像运行于通往未来可能性的核心过程,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更好地感悟和联系即将涌现的未来可能性呢?从涌现的未来运行在奥托的话语里被称之为“在当下”。在当下是当下和感知的交融,在当下意味着感知、调整并从个体最大的未来潜能行动。这一未来指的是有赖于我们实现的未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涌现的未来行动?我们如何才能接近、激活和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场?中国的学习模式才刚刚开始由从向过去学习转移到向未来学习,就在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里不期而遇到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U型理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校正,它对以现代主义为圭臬的中国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从后现代展开的对现代的批判中,我们可打开一条由传统通向未来的道路。

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已远远不够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我们以往多注重宣传思想工作的效果和过程这些显性的东西,却看不到宣传思想工作运行的根源,不清楚注意力和意图发生的场所。对宣传对象的物质利益的关注度以及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合点,宣传对象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规律以及社会思潮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从宣传思想对象的思想状况出发以及与宣传思想对象政治思想水平的提升,对宣传思想对象的理论思维的培育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主体的思想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把握,以及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的发挥,这些不可见的东西恰是宣传思想工作奏效的决定性因素。正是由于宣传思想工作中存在的这些盲点,才使宣传思想工作出现了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待不适应的状况。对这些盲点的关注是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

那么,如何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盲点呢?农场的田地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土壤的生命质量是最重要的。土壤既有可见的部分也有不可见的部分,如同农业的土壤,社会场是社会的基础条件,鲜活的土壤生长于其中,只有到后来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土壤的质量有赖于社会所有的生命实体,即生活在每一立方厘米土壤中的数百万有机体,它们的工作对于地球的呼吸和进化至关重要。正如每位优秀的农民把注意力集中在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质量上一样,每位出色的组织领导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在维护和提高社会场的质量上。有意图地转移社会场结构的战略支点是什么?农民通过加深表层之上可见的部分和表层之下不可见的部分这两个世界间的联系,即通过犁耕、耙掘等“文化”、“培育”表层土壤。由此类推,社会场的支点就在社会场可见和不可见部分维度的交汇处和连接处,组织肥沃的“表层土壤”就存在于这两个世界相遇、连接和交织的地方。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和所看的,是社会场的可见部分;其不可见部分则是情境参与者运行的内在状态,是我们全部所做、说、看发生的根源。这是在未来塑造不同于过去的有效领导者最关键的方面,同时这也是盲点,是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图发生的地方。我们基本上在所有层级、系统和领域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挑战向我们提出了解并改变我们运行的内在场所的要求。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我们需要学会同时关注两个维度:我们的所说、所见和所做即可见部分,以及我们运行的内在场所(不可见的部分,注意力和意图的根源存在和运行的地方)。连接两个维度的中间部分称为注意力的场结构,它在功能上相当于农业里的表层土壤,连接着场境里的两个维度。集体观察注意力的场结构,即集体了解我们实时运行的内在场所,可能是21世纪社会场变迁最重要的支点。当我们开始共同看到这个场所,就可以把它作为实践变革的杠杆,采取不同于以前的行动。按照对注意力及其根源观察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宣传思想工作系统。那么,我们就必须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运行的内在场所的转移。

三、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意志

领导力的实质是转移我们个人和集体运行的内在场境。农田里的土壤从浅到深有不同分层。社会场同样也存在根本不同的注意力层级(场结构),也是从浅至深。注意力的场结构涉及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们关注世界的方式的质量。注意力相对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组织边界产生不同的场所或位置,我们关注世界的方式也因此有了不同质量。有4种不同的场所或位置,每一种都决定了不同质量的注意力或场结构。1.我在我(I in me):感知的一切建立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方式上;2.我在它(I in it):感知的一切来自开放的感觉和思维;3.我在你(I in you):开放心灵,调谐至内心,从内心感知一切;4.我在当下(I in now):开放意志,从存在的根源或底端理解一切。这四种场结构的区别在于注意力和意图产生的场所不同,分别是习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2]。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行动中采取以上4种不同注意方式中的一种。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有赖于进行特定行动的注意场结构。奥托的U理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所有这些社会行动从中持续产生的根源。U型理论的核心是向涌现的未来学习和行动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将跟随这个关键问题学习如何从1、2层次(反应和快速解决)到3、4层级(深刻变革)加深我们的领导、学习和行动。当今时代的挑战迫使所有机构和社会团体进行自我更新和彻底改造。迄今为止,现代科学的主要焦点基本上一直仅限于知识。但现在我们需要拓宽科学的视角,把掌握真理的其他能力都涵盖进来,包括应用技术、实践智慧、理论智慧,以及依靠直觉了解认知和意图的能力。

当注意的结构由可见的表层移向深处,随之发生的变革过程也会发生移动。开放的思维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这就体现为问题意识,一定要弄准宣传思想工作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的思想状况如何,以往的工作方法还有那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怎样面向未来来设计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开放的心灵:识别出新事物并不一定导致不同的行动,要产生不同的行动,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注意,以走出传统的经验并真正感到超越了思维。在新现实的信号简直无法渗透进社会的免疫系统情况下,就像生活在南非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种族隔离系统继续存在国家将没有未来那样,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觉醒并认识到继续过去的趋势将使未来面临威胁。只有当生活在变化着的现实中的人们开始看到先前不可见的东西,而且看到自己在维护旧的和阻止或否定新的事物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堤坝才开始破裂。这种觉醒开始发生时,人们在抛弃过去传统的同时也觉察到未来可能是不同的。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这种开放需要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唤起宣传思想工作的客体的自我意识,使其把外在的教育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达成思想共识。这里的观察未来,不是简单地确信未来能发生什么,而是把自己与这种未来的可能性相连和大我的责任担当,意志的开放由此而生。这种开放的意志是三种变迁中最难用抽象的词语解释的一种,但当非洲的白人自称自己为“非洲人”并把自己与非洲未来命运紧紧相连的时候,便不言自明了。这种开放需要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为了一个目标采取共同的行动,个人梦在中国梦中得到升华和实现。“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3]

深潜U型所需要的思维开放,要求人们把目光投向以前未所见的,尽管可能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心灵开放则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自己讨厌的系统濒临瘫痪也部分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至;意志开放是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担当,唯一的选择是面向未来共同行动起来。在U型左边下潜的过程中依次展开,但在穿过底部针眼之后开始右边的向上运动时三种开放却呈反向顺序,这样就在一个U型旅行的周期中使三种开放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的本质当所有三种开放出现时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宣传思想工作当所有三种开放竞相绽放时就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过去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正在以类似于1989年柏林墙坍塌的方式消弭,我们必须同时在个人和集体的层次上发现思维、心灵和双手之间更加深刻和实际的整合。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开放自己的思维、心灵和意图,一起开辟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1.

[2][美]奥托·夏莫著.邱昭良等译.U型理论:修炼的轨迹——引动潜能的U型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习近平给北大学生回信为中国梦奉献力量[EB].新华网,2013-5-4.

猜你喜欢
思想工作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