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系,甘肃 成县 742500)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它既是人类文明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与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的认识和选择.体育与地理环境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原旷野、山川湖泊等都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冷暖寒暑、春夏秋冬也影响到运动项目的季节性.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在闲暇时间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娱乐身心、调节情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的社会实践活动[1].群众体育作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要依赖于地理环境赋予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要接受赋予的诸多感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群众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人民大众关注的重大课题.
从中外体育发展史来看,体育运动易于在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充足的资源等环境下萌发和产生,并且地理环境是促进体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环境基础.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存在气候宜人、土地广袤、水源充沛、动植物资源丰盈的两河流域,这样的地理生存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融于环境、刚柔并济的民族特性,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导、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健康、情智统一的体育思想.历来为人民大众所推崇的世界上最早且最具特色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就是医生华佗通过观察模仿虎、鹿、熊、猴、鸟的运动姿态编制成的一种“自然养生”的体育活动形式.古希腊人生活在爱琴海各岛及周围陆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是古希腊人航海和经商的条件较好,海上生活实践使他们形成崇尚力量、敢于冒险、善于竞争的英雄主义体育思想:拳击、跳跃、赛船、赛跑等体育项目成了希腊人民喜欢的体育运动.
生存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同时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类型、极具区域特色的体育形式和文化观念,而这种观念又促使体育文化在不同的方向上创新发展.瑞士人民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脉附近,雪上运动盛行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澳大利亚地处辽阔的海岸线,人们常在风帆驾驭中展示智慧和力量;作为典型高原牧区的西藏人民常年以游牧为生,体育活动主要以赛马、射箭、投石和抱石为主,严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较为粗犷的体育文化;江西彭泽湖周围的人们依托于优美的大湖长期进行水上劳作,水上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人们闲暇时消遣放松的重要手段.
人类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然要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必然干预着体育运动,对其产生影响;不同的自然地域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气温条件、干湿度、自然资源都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制约性影响.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的局限性中能够明显看出:冰上、雪上运动局限于在气温较低的寒带开展,靠近海洋的地区有着水上运动的开展的绝对优势,拥有森林、山地资源的地区是开展山地运动的绝佳地区.人类根据自身的利益趋向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所进行的活动的选择必须通过生自然环境才能实现[2].群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延伸是人们在各种自然环境的多维组合中进行的,与地理环境随行、并渗透其中.
陇南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3大地形交汇区域.对陇南地区地理环境可从气候、地貌和植被来进行划分.
陇南地区气候分区包括北亚热带区、暖温带区、中温带区.陇南地区地貌地形多异,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3].按地理特点可分为3个地貌区: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其中包括宕昌县、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河谷开阔,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该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延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区、文县全境,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其中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县三县全部,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殖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
体育运动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又为满足人们个体和群体自身必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影响其社会实践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文化的形式表现主要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这里的高山、深谷、丘陵、盆地制约着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种制约直接影响并积淀了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陇南地区群众体育文化的特定形式.
生活于甘南高原与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西和、宕昌、礼县人民以黄土为本,这里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活动范围大,有利于人们集体大幅度腾空跳跃.加之先民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的乡民们在春耕活动开始前会借助“耍社火”活动祈求农神保佑此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草长花开之际“逛庙会”相约拜神、踏青游玩、观赏摄影;在秋收后以“乞巧舞”祈求巧娘娘保佑女眷心灵手巧,这整个活动方式和过程都表现出人们生产劳作时的集体性与协作性.其次,这里武术、拳术体育盛行,历史悠久,其漫长的形成、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礼县祁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 km,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为魏蜀必争之地;西和县城北仇池山为“仇池国遗址”,宕昌旧城街为“宕昌国古城”,身处此类兵家攻守之要地,人们不断进行战争,钻研攻守之良策,模仿战事行为并加以想象形成早期武术、拳术、气功.
在旱作农耕文化的主宰与西汉水和漾水河的开阔河谷滋养下三县人民形成融祭祀与养生一体的体育文化底蕴,这类文化也更趋向于中华文化的主体特征,它注重精、气、神、形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类型复杂,对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也就广泛多样,这里较为典型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如之前所述的武术、拳术、气功、社火、逛庙会、体育舞蹈等.这些活动体现出这三县人民视野开阔,崇尚天人互应,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更能体现出这里的黄土地貌、生活劳动和风土人情.
生活于南秦岭西延和岷山山系东延相互交错地带的康县、武都区和文县人民历代跻身于高山深壑之间,这里山地旱地多,平地水田少,且耕地面积小土层薄,石块多,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种植条件差.但这里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年最低温度2℃以上,宜林宜牧地多,高山河谷绵延不断,森林交错其中,重重天然屏障阻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徒步远足、登山爬坡、跨越障碍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习惯行为也练就了人们灵活有力的双脚,他们通过越野、奔跑、爬山、秋千和摔跤等形式表达着对自己生息相关的环境的深情厚谊.
严酷的地理生存环境迫使人们长期以游牧为生,越野、奔跑、爬山、秋千和摔跤等竞技体育项目也是来源于人们长年上山下山、弯腰屈膝、拣拾采摘、摸爬滚打动作的原始姿态和律动特征.这些体育形式彰显着人们与大山的亲密关系,人们将淳朴重义、勇敢尚武和自强不息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较为自由张扬的个性气质通过竞技体育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展现出来,意在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彰显真善美的真谛[4],满足其客观自由价值的终极需要,在体育竞争中求得公平、公正的情感宣泄,达到快乐生活与快乐体育的和谐统一.武都区每年举行的“全区民众爬山比赛”和康县“全民自行车越野赛”已成为当地山地竞技体育的典型项目.
生态体育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5].两当县、成县、徽县人民生活于秦巴山区地理环境下,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500~800 mm之间,耕地占全区总耕地总面积的37.8%.这里青山环抱,碧波粼粼,风光秀美,山资水色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良好稻作环境赋予秦陇文化浪漫旺盛的生命力,使人用心感悟、感恩山水、领会自然.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极力以哲理的思维方式理解自然,并以整体动态的体育活动来表述对自然直接而深层宽广诠释.三县人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越条件开发了极具生态意义的活动:漂流、自然探险、攀岩、攀爬、穿越、登山、游泳、赛羊皮筏子、赛龙舟等体育项目,并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开展运动,展示其健康的体格和人格,倡导健康文明与自然和谐的生活价值观.
随着陇南旅游业的发展,当地融生态与旅游于一体的群众体育项目对有利地理资源的依赖更为明显:徽县嘉陵江成了陇南唯一开展水上漂流活动的地方;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总面积200 km2,林海茫茫、碧草连天、雨雾氤氲,是自然探险的乐园;青泥岭悬崖万仞,是攀岩、攀爬圣地;两当张果老登真洞自然保护区是当地人徒步穿越的首选地;成县鸡峰山、西峡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成了人们旅游探险、运动健身、陶冶性情的人间仙境.此类以生态旅游为基准的群众体育项目以极强的优势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刺激当地群众以更积极地态度参与这些体育活动.
从常态的人居地理环境来看,陇南地区人类活动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山、水、高原、盆地、峡谷等,而从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来看,能对群众体育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地理因素有山、水.流经陇南地区的河流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自然条件,嘉陵江水系一级支流白龙江流经宕昌、武都、文县;西汉水流经礼县、西和、成县、康县;嘉陵江干流流经两当、徽县东南部.这些都为当地群众展开与水有关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游泳、漂流、赛羊皮筏子、赛龙舟等项目已发展成规模,这些项目推动了陇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活跃了当地体育活动与赛事的开展.
陇南山脉较多,自西北至东南有大拉梁、岷峨山、银洞山、牛头山、金子山等,海拔相差较大,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这为登山、攀岩、攀爬等体育活动提供了丰富资源和自然场地,人们在登山过程中一方面领略自然风光,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强身健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借助岷峨山、银洞山等山峰密集的优势,投身于攀岩等活动,特别是各县每年举行大规模的群众登山赛事,极大刺激和推动群众参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地理环境对群众体育开展的影响是肯定的,这种影响是因为人们本身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但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些虽然小有规模,但多数只处于一种定期开展赛事,尚未成经常性的活动.在雾霾侵袭严重的时代,作为感受自然恩赐新鲜空气的陇南人民更应保护现有体育地理资源环境,顺应地理自然的发展,加大陇南色特群众体育发展与创新的整体规划力度.
[1]周结友,裴立新.群众体育等于社会体育吗——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38.
[2]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3]百度百科.陇南—百度百科[EB/OL].(2014-02-24)[2014-02-27].http://baike.baidu.com/view/18217.htm.
[4]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26-27.
[5]范才清,李泽群.生态体育的源与流——生态体育研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