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近年,文学研究已从文本内部转向外部研究,人的意识、精神等方面成为研究的重点。[1](P93)在这方面,我国学者鲁枢元提出的 “精神生态学”建树颇丰。精神生态学认为:在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个由人类的操守、信仰、冥思等构成的精神生态系统。其主要研究作为精神主体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的关系,强调精神是宇宙间的一种存在并且作用于人性。[2](P43-148)因此,在文学研究中既要关注自然与人的生态关系,更要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远离尘嚣》为例,从精神生态学视角对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评析,阐释了人类精神世界里欲望的回归与前行对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深刻影响及其在人类精神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的重要作用。
人与自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就自然而言,它包括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存在,它有自己的生态圈和食物链。然而,人作为具有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物种生存于自然世界之中,这就使得人和自然必然要产生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人类实践进行的,而驱使人类对自然进行实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生存欲望。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增长,引发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掠夺。[3](P203)在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因素的侵袭下,人类基本生存欲望逐渐演变成人对物质的无限占有欲望。随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被彻底打破,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圈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当人们开始严肃思考对抗大自然的后果时,哈代已经开始思考要保护大自然。[4](P40-54)在《远离尘嚣》中,哈代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会贯通,赋予自然以灵性,充分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表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栖居之意。与之相应,哈代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男主人公奥克这个正面的人物形象。奥克既是一个自然之子,也是一个精神生态和谐的人。[5](P115)奥克对物质的欲望从未过度前行,始终保持在维持基本生活的限度。“在邻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从未换过样子:头戴一顶平毡帽……身穿一件约翰逊博士服的外衣;腿裹着一副普通皮护胫;脚登一双大得出奇的靴子……”[6](P2)在奥克的小木屋里,“几个随随便便扔在一起的谷袋构成一张硬邦邦的床,占去了小屋的一半地面”[6](P12)。奥克朴实豁达、亲近自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生态平衡,也最终实现了在大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另一方面,哈代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人类的欲望在对自然实践的尝试中不断前行。在女主人公芭斯谢芭的农场,人们在后期开始使用简易的收割机来完成农场作业。从中可以看到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侵袭的大环境里,人类的物质欲望在对自然索取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的前行。在奥克最初所在的诺科姆山,树木孤孤零零,而其一侧由于不断的挖掘已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正是这个深坑成为了奥克的噩梦,他的羊群由于受到惊吓和驱赶不幸坠入坑中,奥克也因此破产。作品中的这个场景是对人类的一个警醒。人类对自然实践的欲望越是无度的前行,人类自身也越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由此可见,调控好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欲望成为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关系的重要保证。
社会是由人的个体组成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往往受到各自欲望的驱动。因此,把握好个体的欲望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生态平衡的一个关键问题。否则,人类不断前行的欲望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异化,并且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衡。[3](P203)
在《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芭斯谢芭与奥克、博尔伍德、特洛伊三位男性追求者发生在和谐宁静、古朴幽远的韦特伯里乡村中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7](P117)芭丝谢芭遇到的第一位追求者是当时尚未破产的小农场主奥克。奥克被芭丝谢芭的美丽与清纯深深吸引,在爱情欲望的驱使下他鼓足勇气向芭丝谢芭表达爱意。但是,奥克的质朴和真诚并没能够打动芭丝谢芭,她没有对奥克产生强烈的爱情欲望,因而直面拒绝了奥克的求婚。而此时的奥克能够很好地调控自己爱情欲望的天平,他没有走向欲罢不能或萎靡不振的极端,而是将自己强烈的欲望慢慢回归到了平衡的状态。然而,芭丝谢芭的第二位追求者博尔伍德,他的爱情欲望始终走在极端。尽管芭丝谢芭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了他的求婚,但是博尔伍德想要迎娶芭丝谢芭的爱情欲望却一直是那么的强烈与自我,以致无法从过犹不及的迷途中回归。特洛伊作为芭丝谢芭的第三位追求者又刚好与博尔伍德相反,他对爱情的欲望总是短暂而止。当特洛伊成功追求到自己心动的女性后,他的爱情欲望很快就烟消云散。也正是由于博尔伍德和特洛伊两人爱情欲望的极端化,成为最终导致二人之间社会生态失衡的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博尔伍德和特洛伊的悲剧中,芭丝谢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体而言,芭斯谢芭的成长是在与其三位追求者的交往经历中从懵懂任性、感性虚荣逐渐发展为成熟理性、值得同情的过程。[8](P50)故事一开始,芭斯谢芭就表现出随心而行的特征。芭斯谢芭继承了叔叔的农场,成为新的农场主。当大家都一直称赞她的美貌时,她不满博尔伍德对她的漠视,给博尔伍德发去一张极具挑逗性的情人节卡片,从而触动了博尔伍德内心的情感,导致博尔伍德对其疯狂的追求,最终引起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然而,隐藏在芭丝谢芭送情人节卡片这个举动背后的是芭斯谢芭作为女孩的虚荣心受到了博尔伍德的极大挑战。因此,她心里想要征服这个男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并驱使她做出了错误的行为。然而,当在一次深夜偶遇年轻帅气的特洛伊中士时,她又很快被这个善于花言巧语的多情军士所俘获。当闪电般结婚之后的芭丝谢芭发现特洛伊不务正业、嗜赌成性的时候,她依然坚守着她一厢情愿的婚姻,妄图佯装出美好婚姻的假象。而此时的芭丝谢芭内心坚守的是她不愿承认婚姻失败的那份自尊。当特洛伊的私情被她发现,当博尔伍德还痴迷地对她苦苦纠缠,直至最后博尔伍德开枪打死了特洛伊时,血的洗礼才使芭丝谢芭理性并成熟起来,芭丝谢芭才意识到自己欲望的随心前行所带给这两个男人的悲惨结果。
与博尔伍德和特洛伊不同,奥克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精神生活丰富,即使受到打击也依然可以自然面对。[9](P18)因此,他也一直与周围的人保持着和谐的社会生态关系。当奥克的农场因羊群跌落山凹而不得不走向破产之路的时候,奥克并没有自暴自弃,生存的欲望使他继续前行。随后,他去了雇工集市,由于集市里的雇主们十分挑剔甚至刻薄而没能找到合适的雇主。此时的奥克承受着破产和失业的双重打击,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奥克生存欲望的天平并没有走向消极与悲观一端,而是继续向乐观与积极的方向寻求平衡。“他拿出长笛,吹奏起《乔凯去赶集》来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好像他从未有过片刻的忧愁。”[6](P45)另一方面,奥克的爱情欲望也在对芭斯谢芭的追求中不断地寻找平衡。芭丝谢芭在丛林中骑马被奥克窥见,奥克心生好感对其表达爱慕之意,而年轻的芭丝谢芭很率直地拒绝了奥克。对于这样的拒绝,奥克并未因此而产生心理失衡,反而在农场破产后暗自庆幸,多亏了当时芭丝谢芭的拒绝才没有拖累芭丝谢芭一同受苦。由此可见,奥克能够及时调控好自己的欲望与心理状态,这也使得奥克与芭丝谢芭之间保持着良性的人际生态。当奥克阴差阳错地成为芭丝谢芭的牧羊人,他目睹了博尔伍德和特洛伊对芭丝谢芭的追求。在这期间,奥克再没有超越自己爱情欲望的平衡点。他没有再去示爱求婚,反而坦然面对生活,不去强求,不去失落。即便与芭丝谢芭偶尔产生小矛盾,在芭丝谢芭遇到情感和农场方面的麻烦时,奥克也会坦诚地给芭丝谢芭提供建议和帮助。在奥克的精神世界里,自身的欲望始终恪守着顺其自然的平衡点。也正是如此,奥克才能与芭丝谢芭及农场里的其他人和谐相处。
人的命运不仅受控于外在的力量,更来自于人的内心,存在于人的欲念之中。[10](P132)作为人类精神要素的欲望在人的自身发展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向甚至命运走向。因此,人要学会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欲望,把握好自身欲望的回归与前行。否则,人的精神生态将会失衡,人将走向崩溃的极端。
在《远离尘嚣》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一的是富庶农场主博尔伍德对爱情的极端痴狂。这种极端化的表现充分反映了博尔伍德精神生态的失衡。[9](P18)在博尔伍德的精神世界里,对待爱情要么就是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要么就是疯狂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博尔伍德收到芭斯谢芭出于玩笑和戏弄而寄给他的情人节卡片时,他内心的平衡被彻底打破。[11](P49)博尔伍德尘封的情感由此激起波澜,他从自我情感压抑走向了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当芭丝谢芭告之真相并拒绝了他的求婚时,他并没有从自己狂热的爱情欲望中回归,反而让自己欲望之火燃尽了自己。当芭丝谢芭决定嫁给特洛伊时,博尔伍德仍然沉湎于自己的世界,全然不顾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一切。[11](P49)此时,在博尔伍德精神世界中,爱情欲望已极度扩张,他追求芭丝谢芭的欲望已向着癫狂的极端奔赴。博尔伍德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一厢情愿的爱情梦境,并且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他的精神生态已经失衡。因此,他宁愿花钱试图收买情敌特洛伊,以让其退出。在博尔伍德爱情欲望不断膨胀的精神世界里容不下竞争者。正是这样,当已经消失了很久的特洛伊在博尔伍德的求婚晚会上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博尔伍德的爱情梦境彻底破灭了,他精神世界里已然极度倾斜的欲望天平彻底崩塌。于是,精神生态已经崩溃的博尔伍德开枪打死了特洛伊。他在自己癫狂的欲望中走向了不归之路。
相比之下,与博尔伍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洛伊这个人物。特洛伊成长在工业文明背景之下,他深受资本主义教育。因此,特洛伊本质上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故而总是表现出多情善变、玩世不恭和极度缺乏责任感。“他的理智与癖性早就两相情愿地分道扬镳了,很少相互影响。”[6](P192)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利己的欲望始终引领着他前行的方向。在特洛伊的感情经历中,他的爱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短暂而止,来得猛烈、去得匆忙,以至于他的每次情感都如洪水猛兽般开始,却不能像潺潺溪水般流淌得更久、更远。当特洛伊如约去教堂结婚而被爽约后,他全然不去理会对方走错教堂的解释,愤而抛弃了对他痴情良久的恋人。从中不难发现,其实特洛伊内心的爱情欲望也有过前行的尝试,尽管他多情善变,但他还是迈出了向婚姻殿堂前行的脚步。但是,利己的欲望始终占据着他的精神世界,特洛伊爱情欲望的脚步没能踏过走错教堂这道坎,特洛伊又回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之中。于是,当他遇到芭丝谢芭之后,迅速地被芭丝谢芭的年轻与美貌所吸引,完全将自己尚未了结的恋情抛之脑后。[5](P117)当他追求到了芭丝谢芭并与之结婚后,他爱情的欲望似乎又突显疲态、举步不前。过度的利己欲望再一次颠覆了他的精神生态平衡,他对待婚后生活开始玩世不恭。也正是如此,婚后的特洛伊不理农事,沉迷于赌博。他再一次回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里。由此可见,在特洛伊的精神世界里,爱情的欲望总是短暂而止,利己的欲望却扩张得无法回头。特洛伊无法调控好自己欲望的回归与前行。因此,特洛伊的精神生态始终处于失衡之中,并反映在他的现实行为上,从而导致了他人生中种种悲剧的发生。
虽然哈代生活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但是他敏锐地洞察到了精神生态失衡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并通过其作品唤起人们对精神生态平衡的关注。[12](P19)精神是人对自然、社会、自我这三种存在的反映,它始终贯穿于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不但会直接促进由人与人、人与自我构成的人类世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会通过人的行为实践间接促成自然世界的生态平衡。因此,把控好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欲望,人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生态之路。
[1]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2).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曹曦颖.论哈代小说的生态哲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2(6).
[4]Merryn Williams.A Preface to Hardy[M].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3.
[5]丁世忠.论《远离尘嚣》的生态和谐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8(7).
[6]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丁世忠.《远离尘嚣》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8(3).
[8]Peter Casagrande.Hardy’s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Novel[M].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9]刘玉霞.哈代小说创作中的生态伦理解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5).
[10]杨金才.论哈代的《远离尘嚣》[J].外国文学研究,1990(1).
[11]蔡红梅,程彩岚.试论《远离尘嚣》的现代意识——兼谈博尔德伍德的性格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4).
[12]曹曦颖.《远离尘嚣》的精神生态解读[J].宜宾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