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琪 张为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1]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目前,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因素除了资金和物资的匮乏外,更重要的是缺少掌握先进知识和现代观念的人才,而“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为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基于此,笔者认为民族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大学生“村官”责无旁贷。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5年出现于浙江、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以来,经过19年的实践,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目前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大学生受过国家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对国家法律、政策、方针的认识较深刻,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让他们把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同农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使农民树立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农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另外,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是发展的好地方,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干事创业,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人数和专业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从2009到至201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依次是611万人、630万人、660万人、680万人,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余人,[2]是毕业数最多的一年。然而,由于全球化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再加上部分大学生素质差和专业不对口,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人才流向城镇,使得城市人才过剩,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上述局面,中央提出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自2008年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全国共有236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且目前已有23万名大学生村官分布在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3]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文化层次低、能力不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等问题。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干劲、思想解放、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官优化其文化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从而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指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有6.7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424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511人担任村委会主任。[4]而这些扎根农村,熟悉农村具体情况,具备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也是国家选拔党和政府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优先考虑的对象。
中国有全世界上最广泛的农村区域,最多的农村人口,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问题也成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现在及未来长期关注的问题。[5]“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带来了福音,尤其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意义深远。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占全国比重2/3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在广袤的西部。[6]而云、贵、川、藏、青、新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这些地方的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落后、文化差异大、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发展极其滞后。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藩篱的浪潮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员、文化传播员、科技推广员、致富领航员的作用,推进西部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
虽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放宽了一些选聘条件,比如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学历放低至中专,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这些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出现了以下问题:
由于受自然、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乡村各方面发展相当滞后,那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民族人才为了改变自己原来的出生环境,毕业后想谋求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不愿回农村,更愿意留在条件好的城镇工作、发展。而落后的经济、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再加上异地就职、语言文化障碍等,更不可能吸引成长于城镇的大学生毕业生到此工作、发展。
再有就是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两三年期满之后,他们将面临再就业的问题。考虑到这点,大部分的毕业生不愿到边远贫困民族农村耽误大好青春。因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这些地方不能很好实施,出现大量民族精英人才外流,而没有人才回流的发展困境。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往往待不住,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的主客观原因。
1.待遇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
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及时发放”,[7]但实际上,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较低,通常只够满足日常开销。此外,这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且工作之余也基本没有娱乐休闲的地方,文化生活单调枯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难以安下心来服务民族地区。
2.语言不通,习俗不惯,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由于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而且部分村民不会汉语。这可能使得异地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的交流沟通存在困难,难以取得当地村民的信任,从而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工作上进展困难,生活上感到孤独,主观幸福感低。因此,留下来服务的意愿就较弱。
据资料显示,大学生“村官”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干不好”是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个基本的评价,[8]究其原因有如下方面。
1.所学专业大多不对口
大部分西部民族农牧地区需要的是掌握农业、畜牧养殖、法律和医学等实用技术的人才,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中以文科为主。除部分出生、成长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外,其他大部分“村官”对农村事务并不熟悉,不懂得春播秋收。这不仅辜负了广大农民对他们的殷切期盼,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捉襟见肘,出现了“无事做”的尴尬境地,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不了解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情况,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据有关资料显示,78%的大学生“村官”为刚离校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在农村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缺乏深入的考察和了解。[9]而他们对西部民族农村地区的了解就更少之又少,即使这些大学生“村官”掌握有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无法和当地的地方性知识结合起来。
中共中央组织部明确了我国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10]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少有在聘期满后继续留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再加上西部民族地区本身的经济基础就很薄弱,所以他们对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择业支持力度很小,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就更少了。因此,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大都选择考公务员。
虽然国家和地方给予了基层工作人员考公务员的优惠政策,但这一政策所覆盖的除了“村官”群体外,还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再加上专业方面的限制等问题,最终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毕竟人数有限。这样,大学生“村官”原本有的五条路选择,在贫穷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只有考公务员这一条狭窄的出路,造成当地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不畅的状况。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了解农村、扎根农村、全心全意服务民族地区农村的人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各部门机构共同协作、共同解决与共同推进。作为培养民族人才、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院校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实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鉴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施困境,笔者认为民族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
民族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作用。除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人口、语言、服饰及生活习性等外,还应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边远落后西部民族农牧区的生存现状,从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投身西部民族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各民族院校可以拍摄短片或开摄影展的方式,直观地为在校大学生展示西部民族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与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风貌;其次,民族高校可以邀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主管大学生“村官”的相关负责人走进民族高校为在校学生进行演讲宣传,并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加在校学生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了解;再次,各民族院校可组织学生到西部民族乡村去考察调研,让他们更深刻认识西部民族农村的经济落后与自然生态的优美并存的真实现状。
民族高校也和其他高校一样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在认识和了解西部民族农村现状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立志改变西部民族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其次,各民族高校还应不断教育在校大学生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大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农村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也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从而让他们自愿扎根西部民族农村,服务基层,而不仅仅把“村官”看作是考公务员的“跳板”。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建设,最需要的是人才。对那些了解西部民族农村真实状况并有意到这些地方服务的在校大学生,各民族院校应积极鼓励其报考“村官”。
首先,各民族院校可邀请一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学校演讲,通过他们讲述切身体会,让在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村官”工作崇高的责任感、荣誉感,从而坚定他们到西部民族基层工作的信心;其次,各民族院校更应积极鼓励那些来自于西部民族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实现“村官”选拔的“本土化”。因为,一方面,他们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家乡建设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他们成长于民族地区农村,了解民族地区农村基本情况,有利于很好地开展工作。
所谓“专业化”的大学生“村官”团队,不仅仅指他们具备西部民族农村发展需要的涉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熟悉民族政策、懂得民族学相关知识,能较好地和西部民族村民沟通、有实际的民族农村工作经验、当工作遇到困难时,有必需的专业智力支持。
1.加大对课程体制的改革力度
西部民族农村地区对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特别渴求,因此民族院校应积极回应,深化相关课程体制改革。比如可开设农业技术运用、动植物疾病防治、畜牧养殖、法律等相关课程,并力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此外,学校还应该多开设与农村实用技术相关的选修课、专题讲座等,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民族院校还可以开设关于西部民族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信仰等方面的选修课、专业讲座等,让那些有志于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异地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为以后顺利地沟通、交流和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2.增加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有志于服务西部民族农村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有热情、有抱负、有奉献精神,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社会知识缺乏,少数民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为避免他们在以后琐碎繁杂的“村官”工作中产生心理落差,各民族高校应积极应对。
首先,民族院校可有选择性地和西部民族乡镇政府联手,在农村地区建立大学生“村官”实习基地,让那些有意向毕业后到西部民族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提前接触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一方面,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别,从而让真正有决心有能力胜任西部民族农村“村官”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西部民族农村输送既有知识文化又有实际经验的所需人才。其次,民族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西部民族农村优秀“村官”或干部来校讲座,让学生吸收成功经验。
3.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支持服务
民族高校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输出地,是他们最具归属感的“娘家”,理应为身处民族地区的“村官”排忧解难,提供全面的政策、知识、技能支持和服务。
首先,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困难,在生活中难免有苦闷的时候。因此,民族院校应通过各地校友分会加强与当地大学生“村官”的联系,对他们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他们在当地生活的苦闷,及时与他们交流并开导他们;其次,民族院校可牵头建立相关学校的校友分会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帮助这些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互相鼓励、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再次,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在职“村官”的政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便利。
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不畅的状况,民族院校应努力为服务于这些地区的“村官”谋出路。
首先,民族院校应积极和西部民族乡镇政府以及其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以学校的名义为他们推荐那些能力出众、吃苦耐劳,表现优秀的西部民族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其次,民族院校可为那些在西部民族农村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学习深造计划,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再次,民族院校可以定向考录那些有西部民族地区工作经验且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间表现出众的人进校,可作为学校新一轮自愿服务于西部民族农村的在校大学生的指导老师。
总之,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对加快推进我国西部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更是意义深远。它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各部门机构的共同协作和大力支持。“尽管不同机构的角色无疑会有一些重叠,但是每一个机构本身都为这一进程做出其独特的贡献。一旦善加组织,就可能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性状况。”[11]
对民族高校而言,要牢固树立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逐步完善,民族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正成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因此,各民族高校应主动介入“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西部落后的民族农村的推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改革再进发 [EB/OL].http://www.news365.com.cn/xwzx/gd/201311/t20131117_1710849.html
[2]历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 [EB/OL].http://www.tesoon.com/a_new/htm/17/81305.htm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让农民更加体面 [EB/OL].http://www.54cunguan.cn/news/yaowen/2013/1227/42330.html
[4]全国有6.7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21/c_115840831.htm?prolongation=1
[5]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意见 (试行) [EB/OL].http://www.firstjob.com.cn/jyzcjcjy/2543.jhtml?_d=1
[6]丁刚.现阶段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省区的现代化状况分析[J].西北人口2001年第3期,p60
[7]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EB/OL].http://www.offcn.com/zhaokao/zcfg/2011/01/13/26792.html
[8]大学生村官成长要多接地气 [EB/OL].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16287130
[9]杨翔宇.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与思考[D].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中组部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 并给出“五条出路”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683377.html
[11]安东尼·哈儿、詹姆斯·梅志里著,罗敏等译.发展型社会政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p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