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和重构

2014-04-10 05:44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职业

王 翔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北 咸宁437100)

2012年6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鲁昕副部长在《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序言中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78以上这些政策与建议为我们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与产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胜劣汰、竞争残酷是现代市场经济常态,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作为与产业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只有主动出击,加强产教结合,密切产教关系,有针对性地为产业优化升级系统培养规模化、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方能为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是其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而当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建设历史较短,文化底蕴尚浅,尤其缺乏相应特色文化的支撑,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这需要将产业文化融入高职学校中,通过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的渗透熏陶构建能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的高职职业文化,以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办学优势。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以利益重合为纽带,并没有深入挖掘双方文化的吸引力、推动力、整合力。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素质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将先进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端正其职业态度,补齐其“产业文化素养”缺乏的短板[2],从而实现 “校园学生”到“产业工人”的平稳过渡。

(四)有利于推动产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袁贵仁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营造校园产业文化氛围,将实现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进双赢。双方通过校企共建合作伙伴文化,坚持包容互鉴,实现共同繁荣,在继承创新优秀产业文化的同时亦可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从而在产业和教育领域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完成文化育人任务。

二、当前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缺位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产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重道轻器”、“重农抑商”、“重仕轻商”等旧的传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自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的现代工业,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仍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尚处在生存阶段,缺乏传承品牌、文化兴企意识与能力,无法自觉承担起传播现代产业文化的重任[3]125。

现代产业文化的科学传播平台尚在搭建,渠道需拓展,制约了高职学生对优秀产业文化的了解、学习、吸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感受现代产业文明文化的机会较少,对现代企业中尊重知识、重视创新、强调协作、注重纪律等意识陌生,缺乏提升产业文化素养的主动需求。

(二)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认识不足

第一,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不够。以往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物质资源和经济利益的表面,以人员互派、开发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同分担育人成本等方式为主,而对两者合作瓶颈的深层次问题——文化的交融与互补重视不足。第二,对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重视不足。我国职业教育大多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定位目标、课程规划、教材建设、质量评估等各方面也多以满足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与产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生(产业工人)的职业道德和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第三,许多高职教师没有跨越教育与产业界间的鸿沟。高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高等本科院校,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同时他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任务繁重,少有余力和机会接触生产服务一线。这种情况造成高职教师对产业情况陌生,感情有距离,产业文化素养缺乏,自然也就无力发挥其在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中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缺乏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有效支持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尤以德国“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为世人所称道。虽各具特色,但共同特征明显: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健全完备、财政和人事保障充分有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保障上支持有限,引导激励作用并不突出;行业指导方式单一,行业指导和联通作用乏力;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企业全程参与高职学校办学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三、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重构

(一)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高职学生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同样,产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要求无论是高职和企业,都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都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标准和用人标准,在办学和经营的全过程避免将人“物化”和“工具化”,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他们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坚持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导作用的应有之义。将产业文化精髓融入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劳永逸,要始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要正视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差异,建设性解决好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促进产业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凸显特色上找到契合点,在实践文化育人上形成合力。

(二)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实践途径

以文化对接为目标,建立产教深度合作新模式。长期以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效果不彰,主要原因是合作双方缺乏相互深层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便是现代产业文化。以文化对接为目标,推进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建立产教深度合作新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坦诚交流、公开诉求、不避责任、达成共识;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以人才培养为关键,开辟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主渠道。把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服务奉献等精神贯穿至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强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既是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判断,也是群体特别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工作的共同认识与行为规范。”[4]123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离不开系统的工作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应将产业文化中的 “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指标,并贯穿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如:将经典商业案例、优秀产业文化转化为教育要素,系统融入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之中。

二是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强化职业性教育。继续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开特色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人才(教师、学生、企业员工),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尝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在高职校区内营造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推进“校中厂”建设,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车间;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促进“技能作品”、“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企业规范操作流程,接受企业化规章制度管理,感受全面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产业文化,树立诚信、责任、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以提升产业文化素养为目标,加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此,要培养有产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产业文化素养。

高职学校要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工作。一方面,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产业文化背景要求,增加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即通过顶岗、轮岗、企业员工培训、参与技能大赛等形式进入行业、企业,在一线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学校还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对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人事调动、培训进修等方面建章立制,为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和产业文化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以科研课题为纽带,密切产教关系。高职院校和产业企业合作过程中,既要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充分考虑双方利益需求,构筑利益共同体,又要牢记践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智力、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与产业、行业、企业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推进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环境营造为载体,创设蕴含产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拓宽产业文化的宣传渠道,营造产业文化育人氛围。高职校园有着丰富的媒体资源,校训、校标、景观、雕塑、学报、校刊、黑板版、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BBS等皆可入眼入耳入心,成为营造学校产业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社团活动,让校园党团组织和学生活动都成为渗透先进产业文化的阵地和渠道。如邀请行业名人劳动模范来校园做讲座、运动会、文艺演出、校园赛事与地方企业共同举办、由企业承办赞助、以企业名义设奖颁奖等。

四、结语

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将先进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合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校企合作、教产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需要高职教育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和途径上与时俱进有所作为。但反观现实,部分高职院校与产业文化沟通较少,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特色,导致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的文化环境,既影响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将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是新形势下新课题,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思考,做到既与宏观政策相呼应,又契合各高职院校的特色特点,研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且易于操作的产业文化育人战略。

[1]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马国湘.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N].中华工商时报,2012-03-13(02).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4]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