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涛,张 会
(1.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合作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2.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2011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又指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型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提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可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清楚“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应提出合理的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三化”指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机制指的是三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方式。具体如下:
1.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一,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托非农产业来展开,不断发展壮大非农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并提高产业间关联度可以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工业化发展提升了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化的最直接体现和最终目的,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以吸引劳动力,从而扩大城镇规模。第三,工业化发展为城镇规模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将引起地方产业的发展,因此带动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强地方的投资能力,从而促进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第三,伴随工业化发展而来的人口,增加了消费,从而拉动城镇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带动城镇发展[1]125-127。
2.工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首先,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创造客观条件。其次,工业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技术条件。这是因为工业化推进必然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工业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将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切实落实,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最后,工业化发展还将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1.城镇化对工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镇规模的扩大,给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例如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市场信息等;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人口,本身便构成了工业的巨大消费市场;而大量专业人才的集中,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等。第二,城镇的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开展创造了发展基础。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如交通、通信等基础性服务,以及信息、法律、金融等各种中介服务等,而城镇是各种服务的集合体,可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2.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
第一,城镇发展通过工作岗位的增加,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使耕地可以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样,城镇化的发展就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第二,城镇中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提供机械设备等硬件服务,第三产业则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信息、信贷等多样的社会化服务。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群体之间的数量差距越来越大,对农产品消费的量和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满足需求,农业生产率必然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2]89-90。
1.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发展的促进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和原材料支持等方面。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业部门会向工业部门转移大量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积累经常被首先用于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即使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也总需要农业提供的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资源的支撑,所以说农业发展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2.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
首先,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社会分工产生,人们开始脱离土地,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开始发展。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收入也会不断提高,因而刺激着消费的增加,从而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并进而推动城镇化发展。再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要素条件。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等。
由上可以看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
城镇化源于工业化发展中对水、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商业、物流、金融等服务体系的需求,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以河南为例。目前河南的工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6%,而河南城镇化率为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6百分点。而当年河南工业化率为57.3%,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6.7百分点[3]。因此城镇化的滞后必将制约工业化的进程。另外,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现代化要靠城镇化的发展来吸纳多余的劳动力,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城镇化滞后也将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综合来看,城镇化发展的滞后将通过“三化”内在机制影响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2011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0∶57.3∶29.7,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全国43.4%的平均水平;另外,第二产业比重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内部结构及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相对较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全省工业的52.1%,其中高耗能工业占全省工业的42.6%。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仅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4]36-37。
从产业集聚程度来看,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存在很大问题,以河南为例。第一,产业集聚水平和效益低。在全省180多个产业集聚区中,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占大多数,而且产业集聚区以现有工业区为基础,发展模式粗放,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第二,各地区的产业相似度高,存在较大产业同构现象。第三,产业集聚区综合性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能力还很不完善。所以,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将制约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5]。
农业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机械化率低;经营规模小、集约程度低等方面。并且这些问题是相互制约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使土地的经营规模小,不能形成集约化生产,同时导致了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偏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又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进而制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总之,目前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三者各自存在问题,并将制约其余两者的发展,结果三者相互制约,并最终影响到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根据“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道路。
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内涵为: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6]403-404。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中心城市带动,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稳步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壮大县城和特色中心乡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这种分层次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优化城市的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首先,提升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城市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例如郑州。其次,要加快实现城市群的建设,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或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实现郑汴一体化、实施重点城市的新区计划等。再次,要构建中原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推动服务同城化,促进城际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最后,增强中原城市群的承载能力。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措施,推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等优势的开放型城市的建设,提高中原城市群的功能。
第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镇。首先,发挥县(市)促进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把其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推动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逐步发展为小城市,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实现集聚经济;再次,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其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能力。
第三,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省在提升城镇化水平道路上的一大创新,实质是打破传统的农业格局,以社会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新型农村社区的提出实现了农村就地城镇化,既统筹了城乡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又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7]。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首先,要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包括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改造具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其次,积极培育战略新型产业。要重点推动先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奠定基础;再次,加快发展代表了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要有序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水平[8]177-178。
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第一,要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第二,要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企业向产业集聚区的集中,通过这种方式,为合理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不仅能够使产业得到更有效率的发展,还将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建立现代的产业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实施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其次,加快畜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再次,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最后,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为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
第二,健全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首先,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并将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其次,增强农机推广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再次,加强农业产品市场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平台;最后,加强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加大强农惠农的政策支持力度。首先,扩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其次,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引导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生产基地、仓储设备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最后。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通过上述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进而促进 “三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其中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国家需要对“新三化”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性的支持,进行适度的制度改革。例如,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需要市场准入制度的适度放开,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等。只有这样,“三化”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
本文以探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机制和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出发点。首先对“三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方法是分别分析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接着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分别为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程度低,农业发展落后等问题。最后根据“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途径,即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具体的是:第一,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第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第三,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在文章最后指出了要实现“新三化”的协调发展还要政府制度方面的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等。
[1]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
[2]金虎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13(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任 滢.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J].决策探索,2013(1).
[5]王海军.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丁支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4).
[7]胡俊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路径选择[D].郑州:郑州大学,2012.
[8]王 迪.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J].中国商贸,2012(32).